商家套路:錨定效應

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明明不是很想買這件商品,到最後還是買了下來,放在家中變成了擺設;明明買來的東西不便宜,不值這個價,但你還是感覺佔了商家很大的便宜......如果你和我一樣有過前述體驗, 那麼就有可能是被商家利用“錨定效應”給套路了。

商家套路:錨定效應

什麼是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這個概念最早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是指人們在作出決策/判斷前,很容易受到事物的第一印象或最初得到的信息所影響或支配,第一信息或印象就是“初始錨”(就像一個沉入大海的錨),大腦對於此後得到的相關信息都會以“初始錨”為參照點進行調整,從而最後做出的判斷/決策都會不自覺地偏向“初始錨”的決策偏差現象。這樣說,有點文縐縐,讓我們舉個例子:

商家套路:錨定效應

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他們隨機問了到舊金山旅遊的旅客:“你覺得遠處的那棵紅杉樹是高於1200英尺還是低於1200英尺?你估計它會有多高?”。然後,他們又問了其他旅客差不多的問題,只是把問題中的1200英尺換成了180英尺。結果,兩批遊客得出的數字大不同——第一批的平均值是844英尺,而第二批迴答的平均值卻只有282英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心理學家給了兩批遊客不同的初始錨(錨定值),一個是1200英尺,一個是180英尺,人們會不自覺地在錨定值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所以才會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出現如此大的差距,而這個錨定值可以人為隨意設定,對於人們的判斷其實毫無參考價值。

商家套路: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背後的大腦工作原理:

我們的大腦進行判斷時,非常依賴於直覺和經驗(即人的認知惰性和慣性思維),人們判斷一種未知事物時,都希望能找到一個已知事物來做參考,沒有這個參照物我們就會覺得非常不踏實,無法對事物作出放心的判斷;而當這個參照物出現的時候,無論這個參照物多麼的離譜,大腦都像抓到救命稻草一般,以此為標尺,對事物的價值作出判斷後,心裡面也不會感到焦慮。而大腦的這一特點,就給“商家”留出了不少可操作空間(感覺這個效應都被他們玩爛了)。

商家套路:錨定效應

利用錨定效應,商家讓你買買買

商家的基本套路一般都是:先在顧客的大腦中錨定一個較高的價格,然後他真正想賣給你的價格就會顯得不那麼貴,大大地增加你買買買的概率。例如你去逛商場,商家將商品的標價牌上面標¥1000元,然後搞特價或促銷價,把¥1000元劃掉,寫上¥300元,你會不會覺得賺到了?去吃海鮮大餐,把價值¥998元與價值¥228元的套餐放在同一頁,你選擇¥228元的是不是就覺得容易很多?在4S店裡,你去買車,銷售員先給你一個官方指導價,再報一個優惠價;你去買房,中介先帶你去看又貴又不中看的房子,然後再帶你去看相對便宜又符合你需求的房型......

商家套路:錨定效應

如何避免讓商家用錨定效應套路你?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我們每天都要作很多選擇,只要做到以下兩點,就不會那麼容易被套路:

(1)我們要獨立思考,明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當你想清楚這個商品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時候,無論它的性價比有多高,相信也不能在你的內心掀起一絲漣漪。

(2)當你確定該商品是自己所需,一定要買,那麼在做出購物決定前進行“貨比三家”就是避免被套路的最有力武器——移動互聯網時代,在手機上動動指頭就能貨比多家,不用吊死在一棵樹上,何樂而不為?

The E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