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被多餘」套路,你會接招嗎?

商家“被多餘”套路,你會接招嗎?

-加3元可以升級成大杯?

-去日料店吃飯,店員問:加3元可以來一份豬骨湯?

-去菜市場買菜,明明想要20塊的蝦,老闆最後會問22元行不行?

-明明只需要一件上衣,最終卻買了一整套衣服回家!

……

在生活中,筆者經常遇到這樣“被多餘”的情況。說給周圍的人聽,他們也遇到過類似情況,可以說,這是商家做生意的一種慣用方式。用行業術語來說就是想方設法提升客單價。這種“被多餘”的現象時時刻刻都在銷售中上演。

這篇文章就來談談這些“被多餘”現象。

“被多餘”現象實際上是商家人為製造出來的一種現象,對商家來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挖掘消費者潛在的需求,提升客單價。不要以為3元只是一筆小錢,當時“星巴克中杯事件”爆發的時候,曾經有個數據顯示,星巴克憑藉著服務員問一句需不需要加3元升杯,一年可以為星巴克創造6000萬的銷售額。正所謂積水成淵,一杯加3元不起眼,無數杯無數家門店的3元就不可小覷了。這對很多門店來說是一種行業規則了。

再來說消費者對於“被多餘”現象的態度。因為星巴克的知名度,“星巴克中杯事件”爆發以後使得星巴克處於風口浪尖,被網絡過度解讀。其實這種“被多餘”現象在生活中經常發生,消費者對於這些行為的接受度和容忍度卻很高。

在筆者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買稱重的東西,商家去抓東西的時候,每次只多不少。商家會問一句,多一些可不可以,大部分人都是回答可以的,只有極少數的人會覺得太多了,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一家餐廳消費,點了菜以後服務員可能會說我們有個新品,要不要嘗試下,或者說加多少錢可以贈送一個甜品很划算。還有服裝店,買了一件上衣,店員會推銷你嘗試下褲子,你也會欣然接受。所謂“被多餘”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中進行的。

在進行“被多餘”銷售的過程中,商家要掌握幾點技巧,以免引起消費者的反感:

1、“被多餘”要控制在適量範圍。如果我買蝦,明明我只需要20元的蝦,商家問我40元能不能接受。我連想都不用想,肯定不能接受。我需要20元的蝦,買的時候可能已經盤算好了,正好是兩個人吃一餐,40元就會變成兩個人吃兩餐了,這完全和原來的計劃不一樣,我當然會拒絕。但是如果他問我,22元-25元之間能不能接受的時候,我就會考慮下,多2-5元只是多幾隻蝦而已,反正已經稱好了,就接受吧。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這種心態。所以,“被多餘”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否則就會被消費者認為處心積慮地推銷,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2、“被多餘”要搭配合適的產品。你在賣一箇中飯套餐的時候,顧客沒有點湯或者飲料,你多問顧客一句需不需要搭配點湯會比較優惠。顧客會根據自己真實的需求來確定。但是如果明明來的顧客只有一位,你問他需要不需要再來一份套餐,他會覺得你的推銷很不合理,你不僅做不成這一單“被多餘”,甚至還會給他留下不好的印象,覺得你在提供服務的時候思路不清,想方設法讓他多掏錢。

3、對於連鎖門店來說,做好“被多餘”推銷需要良好的培訓。筆者當時對星巴克每家門店、每個店員能對每個顧客持之以恆地詢問是否需要加3元升級杯型這個現象非常震驚。要知道,很多零售企業的問題都是指令不能很好地被門店執行。單從這個現象看,就可以知道,星巴克對門店員工的培訓做得有多到位。

對於門店數量多的零售企業來說,要做好“被多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對門店員工進行反覆培訓。把對顧客的“被多餘”培養成一種習慣,只要在門店就要無限挖掘顧客的潛在需求。買完上衣可以問需不需要褲子,買完女裝可以問需不需要給男朋友看看。點了菜,可以問問需不需要甜品飲料,有新品需不需要試試,額外+XX元可以換購XX產品(這是屈臣氏的套路,屈臣氏永遠都有各種商品可以供消費者兌換,而筆者也幾乎次次中招,每次都覺得兌換超值,這就是成功的營銷套路)。可見各個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品牌,都已經摸索出來一套自己的“被多餘”做法,很多消費者屢次中招的套路就被保留下來了。

4、“被多餘”不能強制,要讓顧客感覺是服務的一種衍生。對消費者“被多餘”,商家要表現出來的態度是為你著想才為你推薦的。我只是提醒你家裡可能缺條褲子了,我只是提醒你可以給男朋友買套衣服,我只是提醒你家裡洗髮露可能用完了你本次購買了產品換購更划算,我只是提醒你飯搭配湯口感更佳而且套餐還有優惠,我只是提醒你升大杯只要3元但是絕對不止3元的量。各種“被多餘”現象不能讓顧客感覺是在強制他購買,而是要讓他感覺你替他想在了前面他可能需要的東西。

消費者其實早已經識破了商家“被多餘”的套路,但是我們還是會接受很多令人舒服的“被多餘”。因為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商家營銷的一種方式,只要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被多餘”是一種好的營銷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