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被打”和“從不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家長們都應該知道

從前的教育上,總喜歡對不聽話的孩子進行打罵,認為孩子就是要在打罵中才能成才,因此也有這麼一句教育言論:“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如今隨著科學教育方法的逐漸深入人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學會了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

但是仍然有不少家長沿襲著之前的教育方式,使用打壓打罵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企圖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只為了讓孩子能夠乖乖的聽話。

兩家孩子受到不同的教育方式,長大後孩子表現不一,網友評論:“打與不打似乎是人類教育史上的永恆的話題,其實無論是打還是不打,都要因孩子而異。家長們要分清,什麼樣的孩子該打,什麼樣的孩子不該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在打之前一定要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


“總被打”和“從不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家長們都應該知道

“總被打”和“從不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家長們都應該知道

有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調皮搗蛋,氣不打一處來,忍不住會打罵孩子。王先生也不例外,王先生是一個脾氣急躁的人,每次看到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或是做了錯事之後,對孩子就是一頓打罵,不分青紅皂白,王先生的妻子,在看到丈夫如此打罵孩子也對王先生進行了勸說,讓他少打一點孩子,孩子還小不懂事。但是王先生聽到這樣的話,非但沒有減少行為,還反駁說:“小時候我就是這樣被打到大的,就是不懂事才要打,打一打就懂事聽話了,不然得氣死人,這孩子不教育可不行!”

王先生的親戚劉先生也有一個兒子,和王先生的兒子相差兩歲,但是劉先生教育兒子從來不對孩子進行打罵,看到孩子犯了錯事,會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下次不要再犯;要是看到孩子的成績下降,沒有考好,也會鼓勵孩子下次繼續努力,這次就算了,只要加油就行。王先生的兒子每次看到劉先生家的孩子,被這樣對待心裡有說不出的羨慕。

“總被打”和“從不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家長們都應該知道

時間荏苒,轉眼間孩子到了初中要上高中的時期,這時候的孩子正值叛逆期,王先生的兒子原本在王先生嚴格的管教之下,成績還算不錯,能考進班級前幾名,但是這叛逆期一到,王先生的兒子不願意讀書,每天只願意和朋友去網吧玩耍,成績一落千丈,就算這時候的王先生再用棍棒教育,孩子也不會聽,甚至會一怒之下離家出走,最終沒有考上高中。

而反觀劉先生家的孩子,雖然在小學時期成績沒有很好,但是漸漸的有了起色,會懂得學習的重要性,考上了重點高中。平時為人十分的謙遜,性格開朗活潑,體育運動也很出色。

“總被打”和“從不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家長們都應該知道

大家對打罵孩子產生的影響感到驚訝,沒想到會對孩子有著這麼大的影響和變化,那麼家長經常打罵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第一點影響:孩子會恐懼於家長的威懾力

孩子在被家長打罵之後,將會對家長產生深深的恐懼,心底會很反感家長的教育,有著牴觸的心裡,因為害怕再被家長打罵和責備,所以孩子就算遇到了問題,也不會願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解決,會對讓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產生隔閡,導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的疏離。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感覺失去家庭中原有的愛的溫暖,孩子的內心會缺乏安全感。

第二點影響:孩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會不自覺地效仿家長的行為舉止

要知道,家庭教育的孩子面對的第一個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孩子會效仿家長的日常行為,進行學習和成長,家長就像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會在被打罵中,慢慢的埋下凡事使用暴力的因素,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傾向,那麼孩子未來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或者不順心的事情時,同樣會用暴力激動的行為方式進行處理,這樣的方式,會影響著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

第三點影響:孩子在成長之後,會希望能夠逃離原生家庭

孩子在童年時期所受到的傷害,會變成心中的影子,被深深地埋下,在孩子長大之後,有了自己的能力時,會選擇遠離家庭,逃離現有的環境,想要“遠走高飛”,這樣的現象是很多家長不願意看到的。

“總被打”和“從不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家長們都應該知道

“總被打”和“從不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家長們都應該知道

所以,家長在教育上需要注意分寸,在不讓孩子走入歧途的同時,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