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不是汉武帝第一选择,汉武帝曾想派卫青哥哥挂帅讨伐匈奴


卫青不是汉武帝第一选择,汉武帝曾想派卫青哥哥挂帅讨伐匈奴

汉武帝雕像



虽然近代以来,汉武帝讨伐匈奴被塑造成了汉武帝为了中原千年计,为了农耕文明未来计,与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展开了一场命运的决战。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讨伐匈奴这件事情上,汉武帝其实表现的非常儿戏,甚至一度准备以卫青哥哥卫长君为帅,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汉武帝发现了卫青的才能,只是因为卫长君出征前病死了,汉武帝才选择了卫青。

为什么真实历史里汉武帝选择征讨匈奴的主帅如此“儿戏”呢?

原因也很简单,在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匈奴,匈奴并不是汉武帝的主要敌人。

正因为汉武帝时代汉朝对匈奴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汉武帝才在将帅选择上非常随意。

事实上,早在汉文帝时代,匈奴就已经尽量避免与汉军正面交锋了;如果不是汉朝内部还没有解决诸侯王问题,汉文帝自己就会亲征匈奴了。


汉朝对匈奴的优势并不是汉武帝时期才建立的,最迟在汉景帝时期,汉朝整体实力就远在匈奴之上了。


早在汉文帝三年,汉朝就能调集最少八万五千骑兵追击匈奴,也就是说汉朝马政,早在汉文帝时代就已经“开花结果”了:


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世纪·孝文帝本纪》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寇,汉文帝命中尉周舍率十万骑兵拱卫长安:

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世纪·孝文帝本纪》


匈奴早在汉文帝朝就一直避免与汉军正面交锋,可以说今天我们都大大高估了匈奴的真实实力:


於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世纪·孝文帝本纪》

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制约汉军击胡的不是匈奴,而是汉朝内的诸侯王势力:


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往击胡,乃反,发兵欲袭荥阳。於是诏罢丞相兵,遣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将十万往击之。——《世纪·孝文帝本纪》

“七国之乱”也证明汉初相对独立的诸侯王才是汉朝皇帝真正的心腹大患,匈奴只是“边患”。


汉朝大臣们反对汉文帝、汉景帝北上击匈奴的理由也不是汉朝打不过,而是“不划算”:


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汉书·韩安国传》


这么说可能大家没什么感觉,作为对比,看看五代时期,面对真正对中原王朝产生致命威胁的契丹,跟随周世宗柴荣北伐的周朝诸将领是怎么反对柴荣继续北伐的:


丙午,帝与诸将议攻幽州,诸将皆以为未可,帝不听。是夜,帝不豫,乃止。——《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纪》

看到了吧,因为契丹当时实力是在后周之上的,所以,即使柴荣亲征,即使柴荣已经通过几次战争证明了自己的权威,但是后周将领们还是极力避免与契丹决战。


事实上汉武帝征讨匈奴,一点儿也看不出汉武帝有多重视。甚至他爷爷汉文帝好歹被匈奴气的要亲征,而汉武帝似乎从没有想过亲征。


这真的很奇怪,后世帝王对于游牧帝国即使不是亲征,也是选派宿将为帅。


唐太宗派李靖、后晋出帝、后周世宗、宋太宗都是亲征;宋高宗派岳飞、明太祖派徐达、蓝玉,明神宗好歹也是派杜松、刘綎这样的宿将。


汉武帝派的谁?自己大舅子,卫青哥哥卫长君。


先是卫长君死,乃以青为将军,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青三子在襁褓中,皆为列侯。——《汉书·外戚传》


卫青、霍去病后是另一个小舅子李广利。


后世有一个皇帝也学他,那就是清高宗乾隆帝派自己小舅子傅恒出去领兵打仗。


但是傅恒也是去收拾庆复搞出来的大小金川烂摊子,而且大小金川胜败都不会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所以,匈奴对汉朝威胁远远不如东突厥之于唐朝,契丹之于后晋、后周、北宋,金之于南宋,满人之于明朝那么严重。


甚至可以说,汉武帝讨伐匈奴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今天人认为的代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决战,而是另有目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