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你如何看待你的上司?有的人可能羨慕、敬佩、仰望自己的上司,而有的人卻不屑、輕蔑、藐視自己的上司。

為何會有這種區別的看待?我們可以列舉出上司完美的地方,也可以列舉出上司缺憾的地方,但產生這種分歧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不同。

對待事物的看法不同,背後是個人受生理、心理與社會影響,從而產生專屬於自己的價值判斷不同,而相同的代際群體,由於共同生長在一個社會環境,在價值判斷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那麼,不同的代際群體之間呢?不同代際群體之間,由於價值判斷的不同,往往會導致相互間的不理解,我覺得可以稱為職場中的“代際衝突”

近日,我無意中閱讀了一份來自於異國他鄉的調研報告,從中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數據,這些數據將揭開職場90後為何頻繁跳槽,而90後又是如何面對職場“代際衝突”的。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相比起同事,我們和朋友一起相處時,顯然會感到更加愉快,我們也更願意向朋友吐露一切,而非與同事分享。

很多人試圖去解釋這種情況,他們以職場中沒有朋友進行概括,他們以職場中的爾虞我詐去進行描述。

我無法否認這其中具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這都是狹隘的、有失偏頗的看法,如果我們更深入一些,去嘗試找到朋友與同事之間的根本本質,

我認為並不在於爾虞我詐或是利益衝突等原因。

我認為是朋友具備選擇性,而同事不具備選擇性,這個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朋友(即使這可能是不夠理智的),但我們很難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同事。

那麼這種具備選擇性與不具備選擇性之間的區別,則導致了職場中的同事在性格、思想、行為上是不一定符合我們喜好的。

而這種性格、思想、行為上的分歧來自於哪裡?實際上來自於很多層面,但今天我想說的是最難以撼動、最為牢固的一個層面:代際群體不同導致的衝突。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60”、“70”、“80”、“90”在同一企業中,代表著不同的代際群體,他們由於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所接觸的環境、人物、思想與教育不同,根據戴維·邁爾斯在書中所說的,我們的一切是由生理、心理、社會組成的,那麼這種時代的區別,必然會帶來思想的分歧。

這種思想分歧,我們經常可以在職場中感受的到,不管是對同一事物的看法,還是工作行為上的區別,都證明這種分歧是切實存在的。

如果說以往我們不過是憑空描述這種分歧,那麼隨著來自大洋彼岸的一份針對1.3萬人關於“職場代溝”的調查報告,則充分的揭示了這種思想、行為上的分歧。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01 不認為存在代溝的“90後”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首先我們來看,年齡段的不同,並沒有使數據產生較大的波動,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畢竟社會雖然日新月異,但其在沒有創新性技術、思想出現之前,並不會形成顛覆性,從而使兩代人的思想分歧過於不同。

從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傾向性,眾所周知,互聯網真正開開始對一代人從成長過程開始影響,是從“80後”開始的,但真正貫穿一代人成長過程的,還是由“90後”開始。

這或許正是“90後”在數據上產生下降的原因,但是看到這,我們可能會很疑惑為何“90後”,反而認為職場中存在的代溝比較少?

畢竟在我們的印象中,“90後”具有較為強烈的自我意識,從而應該使數據呈現上升趨勢,而非下降趨勢才對。

這或許正是這份調查報告有意思的地方,請隨我看向下面。


02 代溝不對“90後”造成負面影響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我們再來看這組數據,顯然根據數據顯示,年齡越為年輕的群體,愈發會感受到代溝對自己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認為是一種合理的現象,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年齡越大的群體,其在企業中職位便可能會越高,雖然存在例外的情況,但整體來看還是合理的。

那麼,為何在“90後”後這裡,他們反而不認為職場代溝在給自己造成負面影響?許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認為這解釋了“90後”特立獨行的一面,說明90後不在乎他人的看法與評價。

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看法,其實這背後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請容我再介紹最後一個數據,我們便可以找到真正深層的原因。


03 90後不認為加班是必要的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我們再來看組數據,“60後“”70後”群體,許多人認為為了做出成績,不得不、必須去進行加班,以超越周圍的人。

但這種思想並不被“80後”、“90後”接受,僅有20%的“80後”、“90後”群體認為加班是“必要的”,這正是這篇數據中有意思的部分。

還記得我們前面說到的,90後不認為存在代溝,並且不認為職場代溝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嗎?

當我們和這項90後不認為加班是必要的數據進行結合,我們便可以清晰的勾勒出一個形象來對這些數據進行解釋。

一個不願意加班的90後,實際上表現出了職場的“低慾望”,在“低慾望”的影響下,90後並非不認為自己沒有代溝或是代溝的影響不大。

而是當他們受到這種代溝的影響時,選擇了與以往群體不同的應對方式,這種應對方式便是當面臨職場代溝對工作的影響時,90後的“低慾望”導致他們可以隨意的進行跳槽,來躲避這種代溝帶來的衝突。

所以90後並非沒有受到代溝所帶來的代際衝突的影響,而是由於“低慾望”特質,使他們敢於選擇不去承受這種影響,而是去嘗試尋找一個不存在代際衝突的環境。

這似乎解釋了為何很多90後,更願意在創業公司工作,實際上喜歡的並非其豐厚的回報(畢竟很少會有豐厚的回報),而是希望與同齡人為同一件事情努力下的獲得成就感,並避免代際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

似乎是低慾望導致了這一切,但這種低慾望,又與我們所熟知的不同。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說起這種“低慾望”,似乎很符合《低慾望社會》中所描繪的日本社會現狀,但我認為我們的“低慾望”與書中描繪的“低慾望”又有所不同。

在《低慾望社會》中描述的,我認為是經濟蕭條後,年輕一代人滿懷期望的踏入社會,映入眼簾的是階級固化與對老年生活的擔憂。

因此,在《低慾望社會中》展現出的年輕人形象,是拼命存錢、不進行消費、甚至於不想結婚的低慾望生活。

但在國內來看,90後雖然也是低慾望,但我一直認為,國內90後的低慾望,並非是失去了慾望,而是慾望過高導致的反向行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比起鄰國的低慾望所展現出的淡漠,國內90後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出人頭地的夢想。

許多人看到這會很疑惑,明明在網絡中,充斥著“喪文化”,充斥著“不想努力了”,明明看起來90後表現出的也是淡漠。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但如果我們仔細考慮一下,與其說90後的喪與不想努力是一種淡漠,倒不如說是在邁入社會後,發現自己並沒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90後”在父母的關愛下得以成長,在互聯網的伴隨下接受著遠超過往群體的信息,這似乎使“90後”們,認為自己擁有了改變的能力,也擁有了實現的能力。

當他們實際的踏入社會,面臨發現這並非他們想象中的世界,他們面臨著低職位、高競爭、過高的消費與難以承受的房價,在以往充滿色彩的世界,將逐漸褪色。

但網絡中仍充斥著奢侈的生活,90後面對這種無法觸及的高品質生活,在現如今階級未曾完全固化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充滿著希望。

但這種希望是如此的縹緲,他們一方面不敢奢望於實現,於是他們嘴上表現的滿不在乎,行為上卻在一往無前,躲避代際衝突時表現出的“低慾望”,實際上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策略,畢竟比起面對毫無意義的內耗,將精力用於更有“價值”的事業上,不正是“高慾望”的表現嗎?

因此,那些停止努力的喪,不要是一種對外界的吶喊與宣示:

我很累,誰來安慰我,讓我得以前行。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90後如何面對職場代溝?低慾望背後是明智的選擇策略

從玩梗切入到朋友與同事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我們無法選擇同事,當我們無法選擇同事時,我們就不得不面臨代際群體導致的衝突,這種衝突難以撼動、牢不可破,但“90後”們,找到了破局的方式。

那就是降低自身“慾望”,躲避這種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找到真正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商業夥伴”。

但90後降低的實際並不是慾望,他們表現出的也並非淡漠,而是暫時的壓抑了自己的夢想,減少了不必要的“內耗”,將精力用於實現自己所希望的生活。

這或許是其他代際群體不滿於90後格格不入,卻不得不承認90後工作能力的原因,或許我可以從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來說一句話,這句話我認為很適合概括90後。

“90後”:你這個討人喜歡的“壞小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