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如何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一直以來,家庭醫生——這個溫暖又親切的詞語都不斷見諸媒體報端,每次亮相,都引來無數“圍觀”。

“家庭醫生要來了”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可無論是試點運作、還是政策推動,家庭醫生始終遭遇落地難。就拿北京來說,早在2010年,北京就開始了家庭醫生的試運行。整整9年過去,成效寥寥。

“讓每個家庭都能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似乎成了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家庭醫生落地難,難道是現實需求不足以支撐其落地生長嗎?

答案是否定的。

“家庭醫生”如何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隨著醫改漸入深水區,分級診療勢在必行。而以家庭醫生首診為基礎的分級診療,是國際通行的模式。如果家庭醫生無法“到家”,直接影響著醫改的推進。可以說,家庭醫生的意義不僅是便利民眾,更關乎醫改的成敗。

既然需求滿滿,可家庭醫生這一新生事物為什麼就是“水土不服”,難以生長呢?

如果把家庭醫生比作一粒種子,其紮根發芽固然離不開豐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陽光雨露,但培育方法也是極其重要,包括鬆土、播種、施肥、澆水,每一步都要在合適的時機,並遵循科學的方法進行。

而在現今的醫療行業,醫生被禁錮在體制之內,無法也不願脫離體制去到社區工作,一是待遇原因,二是個人發展問題。如果要讓醫生在工作時間離開工作場所去給私人診治更是不現實。

“家庭醫生”如何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另外,我國目前並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區服務機制以及家庭醫生責任、保障制度,這也直接影響了家庭醫生的積極性。

還有,家庭醫生承擔的是社區居民的健康保健,這不同於在醫院看專科疾病,而是需要醫生具有全面的診療能力,也就是全科醫生的角色。可目前我國擁有全科醫生資格證的並不多,許多新晉醫生和大多數基層醫生也都不願當全科醫生。人才的培養是需要一定週期的,這也直接影響了家庭醫生在短期內的推廣進度。

“家庭醫生”如何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總而言之,正是由於在推行家庭醫生過程中遭遇的種種障礙造成了如今的落地難。這一難題也從側面體現了我國醫改的舉步維艱。

今後,家庭醫生如何才能破局而出,真正走入千家萬戶?關於這一話題,社會各界人士的探討從未停止。

大家對此都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