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死”看中國文化的傳承基因

從“生死”看中國文化的傳承基因


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這幾乎是人類最初的靈魂拷問。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種恐慌一直伴隨著人的一生。中國文化對於生死有著自己的認識,甚至可以說正是基於一種生死觀,形成了中國文化當中的一個體系脈絡。

有限和無限,這是一個相對問題

有些人活著但是他其實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是他還活著。中國人把辯證相對論玩得賊溜。

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這一點無法改變。中國人深知這一點,古往今來有不少追求長生之術的人,但無一例外的,掛了!

也許是四時變化,草木枯榮給了一種啟示。個體的生命可以是有限的,但生命是可以繁衍生息的,群體的生命可以是無限的。生而不朽難,但卻可以死而不朽。所以中國人準確說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階層(當然這一階層又深刻影響整體社會文化),極為看重“立德、立功、立言”,當然有些概念可能在當代已經逐漸不適用,但“立德、立功、立言”所代表的“精神價值”傳承其實是極為可取的,我們要改變升級的知識其中的內容而已。

從“三不朽”到“橫渠四句”,“傳承”成為中國文化當中超越生死的概念。

從傳承到社會體系的建立

基於“傳承”的理念,中國人建立了一套獨有社會體系。家族血脈傳承,形成了宗族。但凡在一地開枝散葉,便會建立起祠堂、推選族長。在很長一段歷史當中宗族管理甚至代替了地方基層政府。雖然以現代社會形態來看,宗族制度有著太多的“專制專權”等落後元素,但從建立本身的“理想主義”來看,是承擔著家族精神、先賢思想傳承等內容的。這和儒家的“人治”“仁政”是一個系統的。

師徒體系,則在血緣關係之外構建了另一套學術技藝的繼承體系。這種師徒傳承和西方的“師生”有著明顯的區別,同樣是因為建立在不朽的精神傳承基礎之上,當然,與之相應地就出現了“門派”紛爭與閉門造車等。

雖然這套體系有種種實際問題,但正是這套體系,讓中國文化傳承至今。即便傳承當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偽虛偏離,卻始終保留著我們迴歸本源的道路。

傳承本是一種進化

我們一定要明白的是,傳承和永生不同,根本上傳承是繼承併發揚的過程,是一種不斷的進化!

傳承的價值因為進化才更為可貴。就像人類繁衍進化一樣,我們越來越適應這個世界,但是讓一些原始智人永生的話,可能這個世界依然還在茹毛飲血。

同樣,中國文化於現代而言,我們更要明白的是傳承本身的意義與價值,而不是開倒車似的去鼓吹重建宗族體系、去重建師徒門生系統等所謂的傳統文化,那只是照貓畫虎。當然宗族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讓人有精神歸屬感。

明白傳承的意義,就明白了中國文化未來的方向。文化更重要的不是去複製內容,而是在核心精神之上進行升級換代,傳承從來不是某些文化的永生,而是讓文化在發展中進化。


從“生死”看中國文化的傳承基因


從“生死”看中國文化的傳承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