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吗?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学前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吗?

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智能技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包括智能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工智能幼教来了,它正在悄然引发一场“教育革命”,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预计2020年,全球教育行业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人民币;AI+教育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7万亿人民币,并将在将来一段时间中占据更大的比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至今全球人工智能教育企业总数近3000家,其中美国企业数量最多,超1000家;中国则已排名第二,发展到了超600家的规模。澳大利亚的在线人工智能化教育系统有超过400家大学的教员使用;印度的知名自适应教育平台已有超600万的用户。

学前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吗?

那么,人工智能+学前教育能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吗?那得先从学前教育的现实情况说起。

在国内公办幼儿园稀缺,无法适应适龄幼儿数量增长态势,为解决幼儿教育资源紧缺问题,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幼儿教育领域,民办幼儿园大量增生,特别是2015年“二胎”的政策实施以来,民办幼儿园数量更持续猛增。一方面,我国幼儿园教育长期缺乏权威、统一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的增长迅猛,导致主管行政部门无力对民办幼儿园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加之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的模式,民间资本的“商业性”、“逐利性”被激化、放大。民办幼儿园举办者、管理者为追求更多盈利,更重视幼儿园场地、设施、外在形象等硬件实力,以收取高额学费,但在师资引进、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软实力环节却缺少应有的投入和重视,幼儿园的核心目的“教育”被严重疏忽,这致使民办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业领地,却并不专业。

根据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比上年增加1.17万所,增长4.60%。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56.42万人,比上年增加56.28万人,增长1.22%。2018年入园费用2300亿元,增长9.5%。幼儿园教职工453.15万人,比上年增加33.86万人,增长8.08%;专任教师258.14万人,比上年增加14.92万人,增长6.14%。

2019年的全国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根据日前河南省发布的《2019年河南省教育发展事业统计公报》2019年,河南省共有幼儿园2.32万所,比2018年增加1100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37万所,覆盖率65.26%。统计显示,全省入园幼儿125.34万人,在园幼儿430.87万人,学前教育入园率89.50%,比2018年增加1.37%。

从河南省的数据来预测全国,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从幼儿园数量到入园人数都应该是增加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以前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在法律法规上,依《教育法》,我国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初、中等教育对应有《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法》,而幼儿园教育只有国家教育委员颁发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幼儿园收费管理条例》等部委规章,没有全国性法律规范。

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5至1∶7。然而,从2018年的大致情况来看,我国教职工幼儿比约仅为1∶12,若要达到1∶7的要求,需新增幼教职工228.8万人,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年培养的学生人数不足35万。

在课程与教学上,部分幼儿教师教学课程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科学,幼儿个别学习受忽视。小学化教学严重。幼儿教学偏向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幼儿社会性、情商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这些问题始终影响着国内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学前教育的结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优方案。

学前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吗?

在智能教育环境上:利用普适计算技术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智能引擎,建立支持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智能感知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以泛在性、社会性、情境性、适应性、连接性等为核心特征的泛在学习。

在智能学习过程支持上:在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构建认知模型、知识模型、情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习过程中的各类场景进行智能化支持,形成诸如智能学科工具、智能机器人学伴与玩具、特殊教育智能助手等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工具,从而实现学习者和学习服务的交流、整合、重构、协作、探究和分享。

在智能教育评价上: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会在试题生成、自动批阅、学习问题诊断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知识、身体、心理状态的诊断和反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智能评价、心理健康检测与预警、体质健康检测与发展性评估,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划等。

在教育智能管理与服务上: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起智能化的管理手段,管理者与人工智能协同,形成人机协同的决策模式,可以洞察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问题本质与发展趋势,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并促进教育公平。

在智能教师助理上:人工智能将替代教师日常工作中重复的、单调的、规则的工作,缓解教师各项工作的压力,成为教师的贴心助理。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增强教师的能力,使得教师能够处理以前无法处理的复杂事项,对学生提供以前无法提供的个性化、精准的支持,传授知识效率大幅度提升,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