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在中國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流芳百世的賢臣和千古流傳的忠良知之甚多。但是若論起正義的化身,“神壇”上的青天一稱,在人們心中地位當數包拯之最,無人能出其左右。更有歌曲稱頌:“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在各大電影、電視劇,甚至民間傳說中,包青天斷案如神、明察秋毫。一雙慧眼可斷陰陽,再難的案子也能查個水落石出。一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斬包勉、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看不出絲毫的徇私枉法,猶如神仙一般。

可是,“神壇”之上的包拯真有傳說中的斷案如神?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歷史上的包公素有賢名,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誇大。但是走下神壇的包公,雖然少了些許仙氣,卻依然配得上“青天”美譽。下面小二就帶大家一起來看,開封之外的包公包青天。

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為盡孝而辭官

宋仁宗天聖五年,年僅二十八歲的包拯高中進士,不辜負十年寒窗,從此可以飛黃騰達,多少學子夢寐以求的結果。可是就在發榜之後,朝廷授予包拯大理評事一職,讓他出任建昌縣知縣,一介書生搖身一變成為知縣大老爺。可包拯卻做了一個在當時驚嚇眾人的決定,辭官。

原因是包拯乃是一個大孝子,父母年邁希望在二老面前盡孝,毅然決然謝絕朝廷的再次調任,回家贍養父母。直至父母相繼老去守孝期滿,受同鄉親友多次勸解勉勵,才離開家鄉受了朝廷的任命,擔任天長知縣一職。

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為社稷而彈劾權貴

天長縣民風差、治安亂、保障也很低,當地百姓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鬧到公堂,前任知縣無能為力,許多案件都因為證據不足而草草結案,下屬官員也懶得再審,留下許多的遺留和誤判。但上任不久的包拯卻展現出了他的能力,正史中記錄了包公僅有的一個案例“牛舌頭案”。

一天,有人來縣衙狀告有人私割自家耕牛的牛舌,私殺耕牛這在重視農桑的宋朝是重罪。包拯只是讓原告回去宰牛後到市集賣掉,不要擔心剩下的事情。第二天,就迎來一位狀告昨日報案老農私殺耕牛販賣。包拯一口咬定這就是割牛舌之人。此人毫無準備驚慌不已,最後不得不低頭認罪。

接案當時包拯就斷定,這一定是他人的報復行為,故意陷害老農。一招“引蛇出洞”已經計定心中。包拯告訴老農宰牛販賣,定會因來陷害之人得舉報。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包拯的智慧和機智。不僅如此,到任後的包拯,對許多遺留和誤判的案件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和重審。人們都稱讚他,欽佩包拯,當地的社會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

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地方官任職數年後,因為政績卓著被調回京師,擔任監察御史,後又升任一系列官職。朝堂上的包拯這時展現出的不僅僅是治理地方一州一縣的能力,處處以社稷為先。立朝剛毅,遇有不平,便直言彈劾。

七次彈劾貪官王逵,酷虐百姓;上書請求罷免宰相宋庠,碌碌無為尸位素餐。有人提議讓權貴子弟免試做官,包拯斥責此舉如“未能操刀而使之割也,所傷實多”。種種事蹟,不勝枚舉。不過,最能體現包拯剛直不阿的當屬彈劾張堯佐案無疑。

宋朝當時當政的是宋仁宗,也是歷史上頗為賢明的皇帝,但他極度寵愛貴妃張氏,甚至一度想廢掉皇后改立張氏為後。張氏想鞏固自己後宮的地位,不斷的給宋仁宗吹枕邊風,抬舉孃家勢力張堯佐。可宋仁宗為了愛妃,不顧朝廷綱紀破格提拔中下級官員張堯佐,擔任主管京師及所屬縣、鎮的司法刑獄工作的高官,並且不斷給他升官。

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後來,宋仁宗提拔張堯佐為“權知開封府,加龍圖閣直學士”,這可是包拯這等德才兼備之人,奮鬥一生名滿天下才能獲得到的官位。如此荒唐,宋仁宗仍不滿足。不久,他更是提拔張堯佐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三司使”,無功無績,無名無望,直接登堂拜相了。

坐火箭的張堯佐升遷之路,使得滿朝野譁然。身為御史的包拯,再也按奈不住心中的怒火,憤然上疏宋仁宗, “陛下即位僅三十年,未有失道敗德之事,乃五六年來擢用堯佐,群口竊議,以謂其過不在陛下,在女謁、近習與執政大臣也”;“求之前代則無例,仿以人情則不安”。

幾次上疏皇帝不為所動,直到進殿面君之時,包拯更是犯顏廷爭。金殿之上,包拯慷慨激昂地勸諫皇帝,唾液都濺到皇帝臉上了。最終,包拯的勸諫起到了作用,宋仁宗這才有所收斂。

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為國防而獻良策

包拯一步步做到高位,不止政績和直言彈劾。他對北宋的周邊國防也多又建言。契丹長期是北宋的心腹之患,宋真宗時期,更是屈辱地簽下“澶淵之盟”,靠著每年給契丹“歲幣”來求太平。北宋也一直花錢買來太平矇蔽眼睛,對於北宋朝廷的收入,這點“歲幣”比用於軍費與契丹開戰要划算得多。因此,不少人都對此舉持贊同或默認態度。

但包拯但戰略眼光卻與眾不同,也曾多次上疏朝廷,“以古揆今,未有恃盟好,舍武備,而不為後患者”;“國家歲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

有一次,包拯奉命出使契丹。契丹令其官員責備包拯:“聽說雄州最近新開了便門,是想引誘我的叛民,刺探我們遼國軍情嗎?”包拯正色答道:“你們涿州也曾新開城門,要是刺探軍情用得著開便門嗎?”契丹官員只好“但言極是,頗有愧色”。

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包拯的一生,曾經多次與契丹打交道,這讓他對宋朝國防有了深刻認識。當時,北宋實行“守內虛外”的國防戰略。雖然契丹與宋朝長期無大戰,但是宋朝仍在北疆常年重兵佈防。此舉造成中原腹地空虛,還給國家經濟造成很大壓力。為此,包拯建議把駐紮在河北邊境的部分兵力分別佈置在黃河以南的兗、鄲、齊、濮、曹、濟等地。遇到戰時,內地既不空虛,也不耽誤救援。如果北疆軍隊一時無法撤回,就要訓練義勇軍,只供應他們乾糧即可。

這樣每年軍費還不到北疆駐軍一月之多。一個州的賦稅就可以養更多兵了。不但如此,包拯深知北疆無險可守,成敗重在選將。為此他多次上疏朝廷,請求慎選良將鎮守北疆。他能看出北宋國防的弊端。但遺憾的是,朝廷始終未能重視他的建議。

幾十年後金兵南下,宋朝正規軍腐朽不堪。金兵突破邊境後,一路暢通無阻,一舉攻破開封滅了北宋政權。而給金軍造成真正威脅的軍事力量,恰恰是包拯當初提議組織的義勇軍。面對靖康之恥,不能不佩服包拯戰略眼光之遠。

雖走下“神壇”,卻也無愧青天,開封之外一個真實的包拯包青天

在包拯年近六十歲時,已在宦海沉浮二十年歲,被任命“權知”暫代開封府,雖然任職期間不足兩年。卻在開封府幹出了一番業績。面對權貴剛正不阿,不徇私不枉法,常因公而忘私,做人坦蕩,清廉一身。

正如包拯的傳世佳作:“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於是演繹出了後世的一系列故事,成就了今天人們心目中的“包青天”形象。這就是歷史上的包拯,走下神壇,依然是“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