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消防隊如何滅火?從多方面入手,談古代應對火災的措施及制度

防火一直是人們在生活中所注意的問題。現在家家都有滅火器

這種滅火裝置,而如今科學技術發展之快,消防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可是火災依舊在我們身邊出現,我們依然懼怕它。可是在古代並沒有像現在一樣的消防水平,他們又是如何滅火和預防火災的呢?

古代消防隊如何滅火?從多方面入手,談古代應對火災的措施及制度

一、中國古代建築特色

古代中國人講究陰陽五行,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著五個方位東、西、南、北、中,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象徵著生命生長的力量,“土木”在性能上符合陰陽,所以就成了最好的建築材料。

我國古代房屋建築大多是通過木材來建造的。以其靈活便利的木框式結構,而且木材又是火災最容易發生的材質,大多木材種類都是柏木、松木、杉木等。根據《考工記》記載“攻木之工七”房屋建築木材質材料佔百分之七十,施工多以大木給主,中國古代建築在大唐時期就應經定型,之後產生了許多設計方案和施工的方式方法。在《營造法式》中就記載著設計原則,標準規範

古代消防隊如何滅火?從多方面入手,談古代應對火災的措施及制度

古代房屋也不是經常裝修的材料替換,很容易年久失修,遇到大旱天氣,房屋裡的木材很快就會變的易燃,木材裡的含水量降低,就像乾柴一樣,只要一有明火很容易就發生火災,房屋裡的建築又是交錯縱橫,相互牽搭,相互連接,一但發生火災就很難控制火情,火在木質的房屋裡很容易導致溫度上升,交錯的房屋內氧氣充足,極易形成“轟然”現象,在古代一但發生火災撲救十分困難。

二、古代人的防火意識

1.防火意識的出現

在周朝時期,古代人就由來防火意識,《周禮·天官冢宰·宮正》就記載有:春秋以木鐸修火禁,除了禁止明火,還設立了防火的官員,凡國失火,野焚萊,則有刑罰焉。可見防火的官員要是翫忽職守,會受到重罰的。在《易經》中有記載“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便大火撲滅了,也要提高防火意識

早在西漢時期,長安街裡有十六個亭子,東漢洛陽城裡的二十四條街,共有二十四的防火庭亭,被稱為“街亭”,到了唐朝,就有了“武候鋪”的類似於治安消防的組織,這種武候鋪,分佈在城中的各個地方,受金吾下屬左右翊府領導,在城中形成了一個治安消防系統。

古代消防隊如何滅火?從多方面入手,談古代應對火災的措施及制度

2.古代的火都因何而起

古代建築識貨無非也就四種情況,生活用火:這類事件發生的最多,大多發生在做飯和取暖。照明,古時木建築被火吞噬的人也不在少數。

宗教活動:主要是殿內燒香,點蠟燭和燒紙,這些極易燃燒的東西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落出,盛放的容器,因上香焚燬的寺廟也是有不少。

雷擊:古代早時還沒有避雷的意識,知道漢朝的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筒瓦放在屋頂上,可以防止雷電,產生天火,這是現代避雷針的雛形。

戰火:在古代時的戰爭,就有士兵在箭上面包裹住易燃的東西,來點燃箭頭,來射擊城池,因戰爭毀壞的房屋數不勝數。

三、古代君王對防火的制度

東漢苟樂悅在《伸鑑·雜言》中將火災預防理論概括為:“防為上,救次之,誡為下,從現在的話說就是“預防為主,消防結合”。

古代消防隊如何滅火?從多方面入手,談古代應對火災的措施及制度

1.專業制度的的出現

其實直到宋朝才有了真正意義上消防隊,真正意義上的消防隊,直到

宋仁宗繼位之後,防火體系才算完整嚴密,建立軍巡鋪的主要任務就是,夜間巡視,在這個部門裡,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更新和維修救火裝備,有火情時,發出救火器具,救火結束後,將器具收回。

宋朝臨安城內有七支潛火隊,分別為水軍隊、搭材隊、親兵隊、帳前一隊、二隊、三隊、四隊,全部的軍官士兵加起來共有兩千餘人。可見應該是古代最大的消防陣仗了。

可見,宋朝的消防制度是最先開創的,望火樓的設立也是最大化的減少了火災帶來的危害,一但望火樓的瞭望兵發現火情,立即敲鑼拉響警報,白天以旗,夜晚以燈為號,表明失火方位,之後由潛火隊趕往現場,趕往救火,為防止趁火打劫的情況出現,政府規定潛火兵往救火前平民可以先行救火,但是潛火兵到達之後平民不得救火,“須臾便滅,不勞百姓”。

如果發現趁火打劫的人,由政府懲罰。

在京城外,在民間也有類似的防火組織,但是地方的組織,防火和救火上就要差許多,所以大多數地方還是以提醒為主,來督促居民的用火和明火的安全使用,從根本上消除火災隱患,發現火災及時報告,之後就有救火人員前來搶救,安置受傷居民,及時滅火和安置居民,在城邦裡還會專門設置望火樓,在古代發生的重大火災並不是很多,這是與望火樓是分不開的,從塔上的士兵日夜值守,起到消防巡查的功能。

古代消防隊如何滅火?從多方面入手,談古代應對火災的措施及制度

2.民間如何防火

《周禮》中的記載,仲春二月,當天上的火星將要出現的時候,在宮中負責“掌火”的官員需要拿著木鐸在宮中來回走動,提醒人們做好防火的措施。在影視劇裡我們也經常看到有這一類人出現,那就是“打更人”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經典語錄,這同時也是防火意識的體現。

永州柳宗元就曾搭建水池,修水池來加強防火能力,東漢設立的防火樓也是為之後歷朝歷代做了典範,救助了歷朝歷代的人民。

在宋朝之後,古代建築便不在是全木質結構,在宋朝燒磚的技術得到改良,磚瓦也開始興起,從此磚瓦成為建造房子的材料,但是磚瓦十分昂貴,對於家境優越的人,採用磚瓦來建造房子

,來提高防火能力,宋朝房子多用茅草來覆頂,茅草很容易點燃,出現的現象就是,一家著火,禍及鄰里,磚瓦的興起改變了此景,宋朝的軍營、官設、都分別進行了改造。

此外,南宋還加強的防火措施,在臨安府重要的建築物的四周出一定的距離,以磚瓦為材料,用來阻止火災發生時的蔓延,當時,被當時的居民稱為“瓦巷”不按規定瓦巷這,會被治罪,可見宋代官府十分注重防火,為了加強百姓的防火意識,避免火災的發生宋朝也是絞盡腦汁。

古代消防隊如何滅火?從多方面入手,談古代應對火災的措施及制度

四、古代的防火措施都有哪些

1.思想方面的宣傳

受封建思想的薰陶,古代建築也屋脊安裝吻獸避災,在古建築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龍頭形狀的裝飾在屋簷上,這就是正吻,拿清代來說,故宮太和殿裡的最多,上面都是能興風作雨的神獸,來防患火災;宮殿內我們還可以發現有一顆珠子在天花板上,這就是闢火珠,來源於“水能克火”的認識; 明代的馬愈在《馬氏日抄》裡有:“故招火災。遂撤額投火中乃熄。後書門額者,多不鉤腳。”古人普遍認為,“門”字帶火,是不祥的徵兆,必引火災;其次就是給房屋建築起帶水的名字,以此來鎮壓火的存在;供奉水神來求得保佑,有些人會供奉玄武,傳說玄武是北方神靈,在二十八星宿中,以龜為蛇狀,陰陽五行中北方為水,所以供奉玄武來免於火災

最樸實的消防措施自然是儲水,自商代起,宮廷裡都會拜訪水缸,眾多的宮廷劇裡也有很多大水缸的身影,它們也叫

“門海”清朝皇帝的皇宮裡經常發生火災,所以在故宮裡有了大量的水缸。還有就是把池塘建設在院子裡,以此來洗去汙濁之氣,以求順風順水一但發生火災這種水系,可以阻隔火源,也可方便取水救火,一舉兩得。

2.從建築入手減少火災的發生

把房屋沿河而建,以此來達到救火的目的,或者是建築周圍修建護城河來達到防火的目的。建造天井和庭院,古代人對水能治火的觀念,認識很深,由於牆可以防火,所以圍牆的建築材料幾乎都是以石材為主,以此來減緩火災的蔓延。再者就是人們發明了磚瓦技術,宋朝時期的建築面貌煥然一新,磚瓦是非燃材料,給建築塑造了一個封閉的外殼,促進了建築的發展,也傳播了磚瓦建房的速度

古代消防隊如何滅火?從多方面入手,談古代應對火災的措施及制度

3.禁止火種的傳播

清朝的防火制度中,紫禁城每日火種進出的情況進行篩查,對進宮的所有人都要意義篩查,戒備森嚴,約束苛刻的火種篩查制度,也消除外來火種帶入引起的火災。《大清戒律》規定,失火殃及公聞者,處以絞刑。

五、總結

總而言之,在歷朝歷代的教訓下,建立系統、完備消防制度,避免了百姓和達官貴人再受到火災的傷害,有效遏制了火燒連片的問題,對於擬定的紫禁城兩大章程的出現,也對防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古代對於防火建築的獨特文化景觀,也向我們展示了歷史的記憶,同時體現了中國一批特色鮮明的建築美學,在實用性和審美上又邁進一大步。

參考文獻

1.《史記》

2.《簡述古代消防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