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太平天國在戰略方向上有兩次比較大的分歧,第一次是在全州蓑衣渡之戰後,面對南王戰死,精銳殆盡的慘痛教訓,太平天國領導層對於戰略方向出現了分歧,洪秀全等人意圖折返兩廣修養生息,徐圖後計。楊秀清則力主北進湖南,在運動中逐漸發展壯大。第二次是在攻佔武昌後,洪秀全想要定都河南,楊秀清則決意定都南京。那麼最終是哪些原因促使太平軍決定順江東下,定都金陵的呢?

首議定都

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佔湖北省城武昌,迅速擴軍至50萬。對於下一步的進軍方向問題,太平軍內部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天王洪秀全主張“以河南為家”,東王楊秀清則力主定都南京,其餘將領還有入川之議,北進中原等意見,這場分歧直到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依然存在。

由於太平軍在益陽募得數千船工水手,在岳陽又獲得民船數千,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強大的水營。在攻佔武昌戰役中,典水匠唐正才率領水營搭建浮橋,連接漢口與武昌,使得人馬往來如履平地,為攻佔武昌作出了重要貢獻。太平天國領導層意識到水陸配合的便利,於是決定順江東下,直搗金陵。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金陵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是中國南方最具政治意義的一座城市。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一直定都於此,稱為建康。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經營多年,從而一統天下。一旦佔據金陵則意未著擁有了半壁江山,對於清政府來說是不小的打擊。更何況“天下賦稅半出江南”,一旦佔據了江南這座大糧倉,拖也能把清廷拖垮。因此,太平天國決定順江東下,攻佔金陵,定都之事,容後再議。

強大的水營

太平軍順江東下時的場面有多壯觀:只見浮江萬艘,帆檣旗幟如雲,兩岸陸軍夾江護衛,50萬大軍一率用紅布包頭,視野所及,一望無際。水營船隻滿載糧食輜重,老幼婦孺皆乘船而下,沿途清軍望風披靡,幾乎未遭受任何抵抗,2月9日大軍開拔,3月8日猶如神兵天降,出現在金陵城外。在湘軍水師尚未建立前,太平軍水營掌控了制江權,這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是一個極為有利的優勢條件。

只可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水營的優勢並沒未能得到持續,這對於建立在長江流域的地主政權來說是相當致命的一大缺陷。水營統領,典水匠唐正財僅僅是一位善使大刀的老資格水手,自身的侷限性使他未能將水營船隻分門別類加以整合及訓練,而太平天國領導層也未將水營列入重點建設項目。水營中所有船隻都運輸輜重,兵員,體型較大的裝有炮位,但凡接戰皆出隊。而湘軍水師由長龍、快蟹等大船負責運送物資,舢板憑藉小巧靈活的機動性負責交仗,二者配合默契,共同進退。由此可以看出,水營的失敗和消失並非機緣巧合,而是有著必然性的問題。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再議定都

1863年3月8日到3月19日,太平軍日夜不停對金陵發動進攻,與此同時,下一步的進軍方向和定都問題再一次擺上檯面。洪秀全和楊秀清在寬大的座船上召開軍事會議,商議下一步大軍行止等議題。洪秀全再度拋出進軍河南,取開封定都的計劃。冬官正丞相羅大綱也提出“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的建議。

駕駛楊秀清座船的蔣老水手貿然上前進言道“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有長江之險,又有舟只萬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餘,尚不立都,爾而往河南,何故也?”蔣老水手說完後,自覺太過無禮,於是婉轉地說“河南雖中州之地,足備穩固,實不及江南,請東王三思!”楊秀清對蔣老水手貿然建議並未感到不悅,和顏悅色地寬慰他彆著急,表示一定會仔細思考他的建議。楊秀清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取得了洪秀全等人的同意,決定改金陵為天京,定都於此。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事實上,雖然太平軍號稱50萬大軍,但絕大多數為剛剛入伍的新兵,並不具備實際的作戰能力。一旦踏入廣袤的中原大地,不善騎兵的太平軍很有可能將會一敗塗地,甚至被逼入絕境。此外,擁有強大水營的太平軍不奪取富甲天下的江南是極不明智的行為,太平天國領導層都是南方人,雖說外來的和尚好唸經,但並不意味著到了北方就一定能順風順水。從林鳳祥、李開芳領導的北伐之役就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在中原地區的推行受到了極大阻礙,無論是在發動群眾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遠不如南方。因此,太平軍東下江南並定都南京是一項正確的抉擇,而之所以會最終失敗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洪秀全手握50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