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被關寧“防線”拖垮的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東起點,為明朝所建,號稱“天下第一關”,有“兩京鎖鑰無雙地”之讚譽。其實,此關毫無戰略作用,何也?請看地理地形。山海關位於東北南端,蒙古高原的東端。古代,在地理和人文上,東北與蒙古是連成一片的,這片大陸是蠻族滋生地,是中原農耕民族所受威脅的主要來源地。古代漢人為了保衛自己的生產、生活,修了萬里長城,在長城一些重要通道建立關卡,東端就是山海關,西端是玉門關。玉門關主要是防禦北部,西部大部分時間沒有威脅。東端的山海關因通往東北,一些勁敵發生東北,明末在山海關下了很大的本錢。從地形上看,山海關根本沒有險要地形作依託,歷來在山海關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爭奪戰,那麼它的唯一作用就是通道。明朝在遼東設有治所,在強盛時期的奴兒干都指揮司囊括整個東北亞。但是明朝的東北地區始終沒有很好的平定下來,從中期與蒙古圖們部(察哈爾部)的戰爭連綿不斷,山海關,往東北輸送兵源、糧餉,起了很重要的的通道作用 。明朝在打仗的時候,犯了一個重大錯誤——聯合當地“少數民族”部落,而忽視了一個重大政策——改土歸流,這樣,原有的威脅平定下去後,養成了新的更為嚴重的威脅——女真集團建立了後金(滿清)政權。而明朝原來的敵人——圖們部不得不和和明朝兩家言好,任然對付不了後金的威脅,後圖們撤出東北,明朝本來很不穩固的統治地位也全部瓦解,在天啟時代,東北已只剩關寧狹小地帶,而後明朝對後金的戰爭進入防守階段,但在防守戰略方針上犯了極大錯誤,出現了一個在中國曆代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極為少見的東西——關寧防線,就是這個“防線”徹底斷送了明朝。天啟之後,雖然明朝由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禦,但在整個戰略部署上並沒有改變進攻的態勢——即把拳頭攥緊,而受地理方面的忽悠,把防禦重點放在“關寧”,以點帶線,全線空虛。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受挫,之後滿清改變了策略,由對明朝的速決戰變為消耗戰,滿清兵繞過關寧,長期出入河北,深入山東,劫掠財物糧食人口,焚燒房屋,破壞明朝人生計。取得了很大效果。而明朝方面呢,毫不改變策略,加重“遼餉”,把能將袁崇煥調往遼西,建了寧遠城。殺了東江鎮自己的統帥,這樣,東線瓦解,西線——河北本來就空虛,關寧就徹底成為孤島。明軍看不到局勢的危險性,繼續往關外調集重兵——洪承疇去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幾十萬軍隊沒了,而且把一個重要人物——洪承疇送給滿清。至此,在十幾年的時間內,河北、山西北部一直是主戰場,而且是兩線作戰,為數不多的明軍既要和清軍作戰,又要和農民軍作戰,而清軍北方的精銳卻待在關寧地區無戰事。所謂的關寧防線是長城在東北的延續,主要職能是防禦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而對來自東北的狩獵民族,起不到防線作用,因關寧防線是東北——西南走向,清兵進攻方向是西南,這樣和關寧就是平行線,意即並不需要越過防線。而明朝從皇帝到歷次的東北將官都認識不到這一點,年復一年的讓滿清沿著長城線向西推進,直至把明朝拖得山窮水盡、精疲力竭,內亂紛起而滅亡,而此時一直“儲備”在關寧靠明朝軍餉養了十幾年的關寧軍養足了精神,為滿清打頭陣,把農民軍和明朝殘餘力量都消滅殆盡。亡明朝者,山海關也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