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據統計,硅谷約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高管是印度人。

谷歌在2015年10月2日,任命皮查伊成為谷歌首席執行官。無獨有偶,微軟曾在2014年2月4日宣佈任命納德拉為第三任首席執行官。還有Adobe 總裁山塔努,諾基亞CEO拉吉夫,軟銀集團總裁尼科什,美國500強企業中,印度裔CEO同樣比比皆是。

在我們印象中,可能還停留在電影裡的印度——一個窮苦落後,缺水少糧的國家。

那麼為何他們能培養出那麼多精英?或許上面這些精英都是在美國出生長大,並且受到良好教育的印度人而已?

但事實是,他們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並且在印度讀完本科之後才去美國深造發展。

那麼讓我們來一起探究什麼樣的印度教育,能培養出如此多高精尖的人才?

一、硅谷CEO的搖籃——印度理工學院

谷歌的首席執行官皮查伊、業務總裁艾米特,美國摩托羅拉手機公司最初技術負責人瓦利爾,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聯合創始人維諾德,思科首席技術官德馬錫,

都是來自於印度最高學府——印度理工學院。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有個傳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開學的時候,問一名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傳說中的印度理工學院嗎,為什麼還來麻省理工呢?”

印度學生回答道“因為沒考上印度理工學院,所以才來麻省理工上學。”

那麼讓我們來一同揭開印度理工學院的神秘面紗:

在人口有10億之多的印度,每年只有不到5000名學生才能升入印度理工學院。

現實十分殘酷,並且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為了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會在落榜之後,仍舊每年堅持考JEE(聯合入學考試),爭取拿到進入印度理工的名額。

印度有部經典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院長在新生動員會上,就告誡大家要珍惜萬里挑一的入學機會,自己的兒子就是那個連續三年都被殘酷淘汰的失敗者。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JEE被譽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因為JEE從來不會出相同的題型,每次考試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題型。所以無論你刷過多少模擬題,毫無疑問,面對考試你都無法胸有成竹。如果想用填鴨式死記硬背的教育方式來應對如此靈活的考試,顯然是無效的。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在印度有著嚴重的種姓制度歧視,為了改變賤民的窮苦出身,唯有依靠成功升入印度理工學院。所以無數的窮苦印度家庭會砸鍋賣鐵,想方設法送孩子去專門的培訓班。

貧窮出身的孩子,為了改變命運,選擇離家外出大城市求學,每天沒日沒夜的奮戰在書桌前,不懈努力以求擺脫貧窮出身的枷鎖跟無端的歧視。

美國《財富》雜誌評選出的世界500強企業中,職位較重的人物無不是出身印度理工學院。美國硅谷的創業者中有15%,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有32%,美國醫生有12%來自印度理工。

事實證明,只要畢業於印度理工,相當於有了一張進入硅谷的黃金通行證,各大世界一流企業都會競相聘用。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因此,順利進入印度理工學院讀書,成為在貧富與身份差距懸殊的印度社會中,脫穎而出並且出人頭地的唯一快捷通道。

二、不能輸在起跑線

2017年印度有部高評分電影《起跑線》,影片大致講述的是一對印度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跟他的妻子米塔,想讓女兒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因而轉去德里買了學區房,並絞盡腦汁想辦法送女兒進入名校的故事。

米塔一直認為自己跟老公即使躋身有錢人的行列,卻始終進不了上流社會的原因,就是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米塔擔心女兒重蹈父母的覆轍,堅持說服老公拉吉去德里搶佔名校入學資格。

到了德里之後才發現,富人區的父母從懷孕就開始為孩子進名校而籌備,即使臨時抱佛腳的使勁各種努力,始終沒有獲得名校錄取資格。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最後不得不通過變形記,偽裝成窮人,住進貧民區,佔用窮人孩子家的名額而進入最好的德里文法學院。最終因良心發現,深感愧對一直幫助自己的窮人夫婦。於是幫女兒轉學到公立學校,與窮人夫婦的兒子一起上學,並且大力資助公立學校,使得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權接受良好的教育。

影片通過上流社會精英與貧民區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無比重視,來真實的反映整個印度的教育現狀,競爭相當激烈。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富人會通過開派對的形式來聚眾學習,並且讓孩子從小養成說英語的習慣。家長們輪流組織家庭聚會,每次聚會都有不同的學科主題:關於閱讀、科學或者數學。在頭腦風暴、演講分享與手工實驗的訓練下,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具備獨立思考分析能力、良好的口才跟實踐能力。

貧民區的孩子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會格外的珍惜有限的學習機會,每個家庭即使再窮,也會努力申請政府的貧困補助名額。

例如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窮困家庭出身的萊俱因為父親癱瘓,僅靠母親微薄的薪水負擔整個家庭開支,姐姐也因為極度貧窮而嫁不出去。萊俱肩負著改變全家命運的重大職責而考入名校,格外珍惜學習機會。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此外,在三傻影片開端,另一個來自印度普通家庭的法涵有段經典旁白:

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你就會慘遭蹂躪。在我剛出生那一刻,我爸爸就宣佈:我兒子將會是個技術工程師。我的命運之戳就此蓋下,至於我想做什麼,從沒人問過。

法涵的個人理想始終都是成為一個野生動物攝影師,但父親從他出生那一刻起,就不容置疑的給他定下一條工程師的道路。雖然法涵很痛苦,但面對父母對自己教育方面的無條件付出,他不敢違背父親的意願,依舊努力考進理工學院。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重視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改變自身命運的強烈願望以及不留退路的入名校決心,使得這些印度精英能夠一路過關斬將,在硅谷佔有一席之地。

三、每個專業都必修管理學

為什麼硅谷的創業人才跟500強高管中印度裔佔了那麼高的比例?

有很多人認為是印度人的英文口語好,或者印度人擅長口才,會曲意逢迎。其實是因為MBA(工商管理碩士)是印度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

有個經典的外企案例,在中國外企招聘中,科技公司往往會高薪聘請外國語學院英語八級的優秀畢業生。這些中國學生的英文口語標準與流利程度,遠超印度裔的學生,但是在出差談具體業務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就往往不如印度人了,差異就在於中國的大學生掌握的大多隻有自己專業的知識與技能。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例如我之前在一家德資通訊行業上班,人事高薪聘請了一個從外國語學院英國文學碩士專業背景的學生。老闆帶她去德國出差,在工作之餘的用餐時間,你讓她跟老外談論莎士比亞文學,她可以頭頭是道。但一旦對方問起公司的產品和技術,大多情況只能啞口無言。

而印度學生由於精通專業領域的同時還掌握了管理學的知識,加上從小鍛鍊的溝通技巧,使得任何一個技術背景出身的學生,哪怕只是一個普通的研發人員,都具備了做管理者的潛質。

他們在對產品的技術理解與溝通方面,更善於傾聽並瞭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從而更精準的達到客戶滿意度,在職場平步青雲,一路晉升。

四、參與式管理與抱團成長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一個人單槍匹馬總是比不上一群人抱團成長、共同進步來的高效。

早在80年代,第一代成功的硅谷印度創業家,意識到外來移民在美國發展的難處與障礙,基於印度有著古老的師徒文化,他們開始毫無保留的幫助前來追隨的印度老鄉。

經過幾代印度企業家們的努力,他們在硅谷創造出一個良性發展的印度圈生態,包括引薦人脈、設立天使投資、專門幫助初來乍到的印度創業者。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新罕布什爾南方大學一項研究比較了跨國企業中,印度經理跟美國經理的差別。該研究發現,印度高管的風格是,上級會非常真誠的替下屬考慮,兩者之間往往會建立極強的忠誠度,甚至超越了薪水回報。

不同於美國高管,印度高管傾向於參與式管理,喜歡和下屬建立非常深遠的關係。這種發源於印度手工藝行業的古老師徒傳統文化,極大的推動了印度裔工程師大面積融入硅谷。

前幾代印度移民另一個突破性成就是,打破了美國人所認為的“印度人只能成為優秀工程師”刻板印象,每個工程師所擁有的MBA背景,使得他們深諳管理學之道,不僅能成為優秀的工程師,更能晉升為卓越的管理者。當第一代硅谷的印度移民打破職業天花板的瓶頸之後,他們決定相互扶持,抱團成長。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谷歌皮查伊跟微軟納德拉便是最好的受益者。

貧困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為何印度人能創造出硅谷神話?

如今的谷歌跟微軟兩大帝國的印度裔CEO已經向科技世界宣示,硅谷神話是由印度人創造的並且印度裔工程師在硅谷沒有上線。

總結與回顧:

從印度人創造的硅谷神話上,我們不難看出,要想獲得卓越的成功,離不開以下幾點:

1. 家長重視教育投資,政府制定極具難度跟挑戰的名校選拔制度,拒絕填鴨式教育。

2. 印度貧民缺乏資源,因而擁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頑強學習毅力,這是消除種姓歧視跟改變全家命運的唯一出路。

3.育兒方面,家長更注重培養傾聽與溝通的技能,重視頭腦風暴,注重培養科學人才。

4.大學教育重視管理學,要求每個專業都必修MBA

5.古老的師徒傳統融入印度高管參與式的管理方式,相互扶持,抱團成長,共同應對職場的困境與障礙,在硅谷創造出良性的印度圈生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印度人在硅谷的巨大成功,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啟示。

擇善而從,我相信作為最具智慧的東方人,我們一定能取得更卓越的成功,如同我們民族的驕傲—華為。在未來,中國肯定有更多的優秀高科技創業者,能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硅谷。

今日話題:

關於印度創造的硅谷神話,談談你們的想法。

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