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鱼台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懵懵懂懂第一次看电影,是一部黑白印度片《流浪者》,具体内容,人物情节,都记不得了,就记住了一句歌词,“阿巴拉古。。。。”到现在还没搞清这句歌词是啥意思。好像在老街大礼堂看的,是个冬天的晚上。老爹抱着我,老妈背着弟弟,月光很亮,以至于老妈把地上的水汪,当成结冰的路面,一步踏了进去,棉鞋全湿了,气哼哼的又回家换了鞋。大礼堂如今还在,依旧在繁华的闹市区,不过,已经被隐藏在高楼大厦后边的角落里了。

不知道啥时候,再看电影,是在一个露天电影院。就是现在的老电影公司那个位置,和供电局一墙之隔。当年我二舅在供电局上班,他的宿舍就在露天电影院旁边,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像一座大影门墙似的大屏幕。这块大屏幕。其实是一道高高大大的石灰墙,惨白惨白的颜色。放电影时把影像投到这上边,观众就能欣赏电影了。想当年,能在二舅宿舍里,看了一次不花钱的电影,着实让我在小伙伴们眼里,牛叉了一把。当然,这待遇也不是想啥时候有,就啥时候有,因为二舅一家人,那时候还在农村老家住。二舅有一辆亮闪闪的洋车子,几乎每天都会骑着回老家(王鲁镇庄家村)。

这个露天电影院里,座位是一溜溜水泥墩子,还是水泥板?忘了,反正不用自带板凳和马扎。如果你嫌后边看电影不得劲,靠前边的人行道上,你也可以席地而坐,绝没有管理人员撵你。不过,中间位置不能坐,那是放映员放电影设备的地方。

黑夜里,每当电影一放映起来,就看见一道光束直射在白石灰墙上,随着机器的转动,还伴随着一种,“刷刷刷刷”,好像下雨的声音,直到电影结束。好多人都喜欢开映前,放映员试机器打灯光的时候,把手伸上去,边伸边晃,边咋乎,这时,屏幕下方就会出现一片,鬼爪一样黑影在晃动,非常令人开心。

露天影院最大的缺点,就是会受天气的影响。白天不能放映,下雨天更不行,不过下雪时能看。我印象里下雪天,看过一场电影,和谁去的,具体内容都忘了,只记得水泥墩子凉得不能坐,冻得“嘘嘘缕缕”光跺脚了。

在这个露天电影院里,看过当年最流行的大片《朝阳沟》,是带着姥姥一起看的,这是一部彩色的戏曲片。姥姥最爱听戏,但她老人家耳背,有的地方听不清,还得给她解释。一场电影看下来,看得我又困又乏,口干舌燥。一场电影光看热闹的姥姥,看得似懂非懂,但是,那也没耽误她回家时,给邻居老太太(同样是聋子)扯得云山雾罩。

还有一次看的《追鱼》,是一部越剧戏曲片。那里边的相府小姐真是漂亮啊!唱腔也美,“咿咿呀呀”婉转动听。看了那部电影以后,我才知道,戏曲原来不光只有有豫剧,还有这么好听的越剧。《追鱼》是和当兵回家探亲的大表哥一起看的,该检票进场的时候,大表哥把军装领子上的领章,反窝进脖领里。我很奇怪,就问他。他小声说,“叫别人看见不好。”噢!”我似懂非懂的应了一声。实在搞不懂大表哥,那时候,当解放军是多光荣的事啊!多少人羡慕这身军装啊!

鱼台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在这个露天影院里看了没几年,在对面路西,就是现在“太和金店”那块地界上,建起来一座很漂亮的,礼堂样式的,非常气派的大电影院。这座大礼堂里的观影台是两层的,一排排木板连环座椅,一层比一层高,就像大学里的阶梯教室。这种椅子,人一起身就自己弹回去了。有的小屁孩儿故意让它来回弹,弄得椅子“嘠哒嘠哒”响,吵得不行,还乐此不疲,不知道别人有多烦。这时候,管理人员就会过来制止。人家一走,又鼓捣,气得大伙儿都拿眼白瞪他。好在开始放影的时候,他不再吵了。

最前边有个大舞台,挂着枣红色金丝绒的大布幔子,灯光音响齐备。一打开灯光,整个礼堂里富丽堂皇。幔子后边也是白色屏幕,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礼堂东西墙上两边靠中间,设有两个弹簧门,是安全出口。也挂着厚厚的帘子,用来遮光的。礼堂外边还有干净宽敞的公共厕所。总之,非常规矩。老妈说,这个礼堂的位置原来是个大水坑,为了盖这座电影院,是他们这些人,拉着地排车,白天黑夜加班,一车车拉土给填上的。

在这座电影院看了不少电影,《喜盈门》,《小马虎遇险记》,《大渡河》《大闹天宫》等等,战斗片,动画片,武打片,乱七八糟啥都看过。那时候,学校也经常组织看电影,每个学期都要看上几场,都是白天看。

印象最深的,是五年级该毕业时看的一场电影,并不是电影情节印象深,而是发生了一件事。当时我们这个班级被安排在二楼。电影开映了,同学们都安安静静坐那儿,认认真真看电影。正看的很投入,忽然被一阵男生的“鬼哭狼嚎”声,给拉回了现实世界。原来是靠左边西头的高同学,好像被什么给咬了,疼得受不了,忍不住又哭又叫。几个男生把他扶到厕所,据说,在裤子里找到一只,已经被摁死的大马蜂,高同学的腿上又红又肿了一大片。

还在这个大礼堂里,看过师胜杰大师的相声。那时候文艺界正“走穴”成风,往事亦如风,如今师胜杰大师也已作古,已随风乘鹤归去。

八十年代初,盛行武打片,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就是在这个影院看的。那个人多的啊!比过年时赶大集还热闹。到现在还记得郑绪岚那甜美婉转,如夜莺似的歌声,“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同时,也让我们开始追星,迷恋各种明星。歌词抄了一本子又一本,屋里边,床头上,到处是明星唱片。

鱼台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一场接一场,电影连轴放映,观众一波一波循环看。也兴午夜场,观众多是小青年。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百废待兴,万物也在蠢蠢欲动。大喇叭裤子,烫发头,手提双卡录音机,跳着迪斯科,是那一代时髦青年的标配。影院门口这些热闹场所,当然也是这些时髦青年的领地。

电影院门口还有卖瓜子,卖橘子水的,好多小商小贩。有老头老太太,还有一些漂亮的大姑娘。挎着个竹篮子,就是一个小摊位。到了夜晚,每一个小摊位上,会点着一个明晃晃的嘎石灯。(嘎石灯是一正一到,两个直径大约十多公分宽的厚铁桶扣成,再焊上一根细如铅笔,半尺长的铁管子(我是钢铁材质不分)当出气口,放进几块嘎石,放进水,用火柴在出气口一点,一个明晃晃的照明灯就成了。)

瓜子好像一毛钱一包,有花生豆的一毛五一包。用裁好的报纸,叠成三角,一包包,提前包的好好的。我其实不爱吃瓜子,最爱吃的,是里边那少得可怜的,几粒五香花生豆。搓掉皮儿,往嘴里一扔,又酥又脆又香,那叫一个好吃。可惜量太少,每次都吃不过瘾。每次买瓜子都把花生豆捡完,瓜子留给别人吃。

再后来改革开放,大搞城市建设,那个电影院也跟不上时代了,忘了哪一年就被拆掉了,原地址上盖起了商城和高楼大厦。

鱼台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新电影院挪到了现在的工会那里。也是两层的大礼堂,内部装修更好。“鱼台影剧院”五个大字高高竖着。平常县里开大会,有什么群众文艺演出啥的,都在这里边举行。以前兴开审判大会时,这个礼堂门口也没少开过。电影我真还没在这里边看过。不知啥时候,好像不流行看电影了,电影院一度不在景气。现在的工会影院东门,早就改成了棋牌室。每天上午八点多,就有好多小媳妇儿和中老年人,四人一桌,坐那儿等着开场,就好像要吃大席的样子。

慢慢的,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注重精神生活了,于是,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3D电影院,应时代的要求出现了。我们鱼台也有两家,一家在佳客多楼上,一家在东关的银座商城,叫时代影城。电影票的价位,已经是过去的几十倍,贵是贵了点,不过,现在看电影不光让您享受视觉感受,还要享受生活。软软的沙发座,四季空调,左手可乐,右手爆米花,“嗨”到没朋友!

当然,现在的影院,主力军还是年轻人,但也不缺乏我们这些,极力想抓住青春“小尾巴”的,年近半百的洋兴人。每到上映大片,我们这帮老人也会去凑热闹,而且学会了淘宝宝购票。每次看电影之前,坐在舒服的沙发椅上,我都会扫一眼周围,然后感叹一声,“哇,这里边好像没有比我年纪大的了!”随行的朋友每次都会拿白眼珠子翻我,“闭嘴!少说一句能死?!不用你提醒,俺也知道俺快五十了!哼!”

看电影看电影,啥都不说了,到了我们这个已经“知天命”年纪,要记得,怎么开心怎么活,怎么高兴怎么过!高兴了就笑笑,不高兴了,就过会儿再笑笑。老古语说得好,“日出东山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就是说,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记得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就好!

鱼台电影院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