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一个县城的“存在感"

鱼台,一个县城的“存在感

存在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词。

究竟什么是存在感呢?可能解释的角度很多。现在用我个人的理解给大家做个解读,我认为,存在感就是对外界的影响力。

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前几天参加了官方的一个座谈会。是北京来的一个专家组,来鱼台调研,这个专家组的主要成员,年龄都在80岁左右,作为某个领域的高端人群,他们的调研感想几乎是一致的,首先对鱼台比较陌生,再就是鱼台缺少应有的存在感。

不说这些远道而来的专家,他们长居首善之区,北京之外肯定都是农村,不了解鱼台是正常的。实际上,鱼台在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之内,也被人认为是最缺少存在感的县城之一。

鱼台,一个县城的“存在感

凭我个人的生活的经验,很多年里,提及鱼台,大家会问一句,鱼台有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存在感的问题,就是我们能拿出什么东西来影响别人,影响世界。

当然有了。有某种程度上说,鱼台人的存在感,不是靠刷出来的,也不是靠吹出来的,是鱼台人自己干出来的。

作为一个人口不多,地域也不广的一方小县,我们先忽略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就从当下可以感受到的影响力说起吧。

鱼台,一个县城的“存在感

60年代之前的鱼台,俗称荒湖涝洼,水患频仍。64年鱼台开始一场史无前例的稻改运动,变水患为水利,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举全县百姓之力,为鱼台打造出了第一张金字名片,“鱼米之乡”。

鱼台大米就是鱼台的存在感。

到70年代,鱼台已经是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农业县,优质粮食高产县。当年,每到秋收季节,随处可见来鱼台采购大米的车辆,近的地排车,马拉车;远的拖拉机、汽车,省市机关、军队,凡在鱼台有对口单位,必须委托采购大米。鱼台大米的质量和口碑,在相当广泛的区域内让人深信不疑。

一直到80年代末期,我在所工作工厂,曾经受北京某部委机关的委托,帮忙采购大米,在春节前夕连夜装车冒着风雪送达北京,作为国家机关人员的春节福利。

那时候,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到省城或者北京走访送礼,扛着一口袋大米吭吭哧哧地送到七楼八楼,还是比较受人欢迎的,总能听到几句感激的话。鱼台大米,不能说一米难求,起码值得外地人期待。

鱼台,一个县城的“存在感

到90年代,鱼台的存在感再次被孔府宴酒拉高,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每天能看到来自山东鱼台的白酒广告。在鱼台县城,随处可见外地来拉酒的车辆,排出的车队能有三里五里。

从稻改精神到孔府宴现象,鱼台的存在感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

在这些年鱼台人的感受中,我们的确有过存在感的塌陷。鱼台大米的市场影响力一度被人碾压,孔府宴酒的辉煌已经不再,但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人文精神,它们都是留给鱼台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不必要反复重提过去的成就或者辉煌,一个县城,不是靠历史的成绩来刷存在感,而是要创造新的历史,开启新的纪元。

鱼台,一个县城的“存在感

鱼台大米的品牌重塑和提升,这几年经过品种的改良,政策性的扶持,已经开始崛起,绿色稻米的种植与推广,让鱼台人吃着香喷喷的大米,感觉当年鱼台大米的味道又回来了。

还有鱼台小龙虾,在鱼台大米和孔府宴酒之后,再次定位了鱼台的水资源优势,通过连续举办的中国鱼台龙虾节,非常成功地提升了鱼台小龙虾的品牌影响力。鱼台小龙虾从土老帽实现华丽变身,吸引着各地的食客蜂拥而来,让鱼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生态小龙虾之乡。

作为鱼台人,我们应该感觉到这是一个让鱼台奋力崛起的时代。除了小龙虾,还有鱼台毛木耳、鱼城辣椒、清河柳编,等等吧,都成了体现鱼台价值的重要元素。

当下,应该是鱼台刷新存在感的又一次历史机遇期。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