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走访历程(五)——丰县顺河镇王寨村

江苏省丰县顺河镇王寨村是王文彬烈士的家乡。单县时楼镇距离丰县王寨村30公里,需用时2小时30分钟。导航推荐的路线是经张集镇往东直行,一想到昨天在张集看到拉煤大车掀起的灰尘,这样一路骑过去准弄得灰头土脸的,便放弃了这条路线,决定改由北边的曹马集、黄堆集往东而行,里程差不多,道路环境却大不同。

我的走访历程(五)——丰县顺河镇王寨村

好环境带来好心情,欣赏着湖西平原的景色,想象着几十年前在这片土地上骑马挎枪四处奔波的革命者,历史赋予了他们使命,为了民族大义,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据资料记载:王文彬,1912年生于江苏省丰县顺河乡王寨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抗日战争时任苏鲁豫区党委委员、首任统战部部长。5岁入私塾,1929年考入省立徐州中学,1935年8月考入国立北平首师大历史系,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6月入党,任北平学联常委兼宣传部长。他不仅有卓越的组织才能,文笔也很出众,他写的《苦闷中的北方政局》一文,发表在《北方青年》杂志上。

“七.七事变”后,党组织派王文彬到南方去组织学生,发动群众,督促国民党政府共同抗日。王文彬任南京平津流亡同学会党团组主要负责人。

1937年10月受中共中央长江局派遣,王文彬从南京达到苏北,任中共徐州特委秘书。后又派他回故乡开展群众工作。他一回到家乡即走村串户,和贫苦农民拉家常,介绍抗战形势,宣传革命道理,利用社会关系争取国民党上层爱国民主人士,动员丰县党部执行委员兼丰县中学校长李贞乾加入了共产党。

1938年春,在王寨、徐楼等地开办农民游击训练班、妇女工作训练班,动员亲友十几人参加革命。王文彬与堂叔王襄久等捐出守家护院的枪支,在王寨村组建了丰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同年6月,王文彬、李贞乾组建了湖西人民抗日第二总队,他任政治委员。参加了马良、惠庙、华山、河口等地以及讨伐汉奸王献臣的战斗。

1938年8月,中共苏鲁豫特委成立,他为特委书记。1939年5月苏鲁豫特委撤销,成立苏鲁豫区党委,他任区党委统战部长,主持领导全区的统战工作。奔波于苏鲁豫边区各县,广泛地动员各界人士参加抗战。

他曾多次长途跋涉到单县,团结争取开明地主朱鸿铎、单县国民党党务整理委员会主任朱育才,促成了单县的国共合作。领导成立了单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举办抗日游击训练班,在单县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力量。他的作风朴实,学问渊博,口才雄辩,很快赢得了金乡、鱼台、萧县、砀山、单县各地上层人士的敬佩和支持,纷纷与我党合作共同抗日。

正当湖西抗日蓬勃之时,1939年9月发生了“湖西肃托事件”,王文彬不幸被暗害分子杀害,时年27岁。

从照片上看,王文彬相貌俊朗,戴眼镜,文质彬彬的,确实是个内外兼修不可多得的人才!

天气不冷不热,阳光明媚,没有风也就没有灰尘,感觉很不错。过了黄堆集往东骑行到一个村,标志为皇亲府村,这个村名有点意思!不知道历史上哪朝哪代真的与皇上沾亲带故?

我想大概快出了单县了,就停下打问路边一位妇女,她说这是单县的边了,东边的茌李庄村就是丰县了。

到了丰县首羡镇了,这个镇看起来比较繁华,店面一家挨着一家,街道宽阔,车辆也很多。导航显示距离王寨村还有11.2公里,骑行的时间久了,速度上不去了,就在路边停下歇息一会。

我想:到丰县了,有没有人知道王文彬的名字呢?我向路边一位大哥打问,到顺河镇王寨村还有多远?听说过革命烈士王文彬吗?他很有兴致的说,他上学的时候还到王文彬墓地扫过墓呢?现在的孩子一到节日学校就组织去。我说:王文彬的墓不是在丰县烈士陵园吗?他十分肯定的说:村里有啊!就在公路边上,一个大碑,很明显的。

首羡镇是个岔路口,这位大哥热心地为我指引了最近的路线。我放弃了导航,按照他的路线走,不想却多绕了很多路,来到顺河镇王寨村时,看时间一共用了4小时。回去非得赶天黑了,心里有点着急,赶紧进村走访。

王寨村有点超乎想象,不大而且有点破旧,村里没有修柏油路,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新房子也很少。

我的走访历程(五)——丰县顺河镇王寨村

我向一位骑三轮车的妇女打听王文彬的家,她愣了一下,问:你说的是不是以前的人啊?我说:对对,是革命烈士!她恍然道:他家没人了,俺住的地方以前就是王文彬的家,村西路边有他的碑。我问:王文彬没有后人吗?她笑着含混作答:我也不知道,我来的太晚了,你去问问别人吧?这一片都是他的近门!

按照她指引的王家近门,拐进一条胡同,边上是一个荒废的院落,颓垣断壁,杂草丛生。再往里走,有一户人家敞着大门,我在门口喊了一声:有人吗?院里的狗立刻狂叫起来,并没有窜出来咬我。

很快出来一位妇女,我问:打听一下,你们家是不是烈士王文彬的近门呢?她一脸茫然,摇头说家里没有人,不知道我说的是谁。听她口音不是本地人,我顺嘴问了一句她是哪里人?她似乎有点尴尬,说是四川人。

看她的表情,我便想到我们村的那些外地媳妇,王文彬的这个近门或许是家庭困难,老大不小了也娶不上媳妇,只好花钱找一个外地的。

出了胡同,打问到街边一位大叔,他指给我王文彬近门的家,干脆地说:我带你去吧!

王文彬这位近门是位70左右的大叔,他说他家祖上和王文彬祖上是弟兄关系,按辈分王文彬应该叫他叔。

我惊讶之余想到,在农村同族同宗的住在一个村,有的人年龄虽小,辈分却很长,也是常有的事。

这位大叔说王文彬结婚了,没有后代,他牺牲后,妻子也改嫁了。对于其他事情,因时间久远,他也不清楚。他主动说带我找村里一位年岁大的老人问一问。

我跟着他来到一位孙大爷家,院子里有几个人闲聊天,听我说明来意,孙大爷想了想说:王文彬有才有貌,在我们这一片很有名气,后来搞肃托被冤杀了,可惜了。又指着前边一片人家说,这一大片地方都是王文彬的家,他家是地主,盖着大门楼,雇人干活,开酒馆,田地大概有几百亩,王文彬在外面上学入党了,回家来领导村民干革命,我们一个村的人受他影响没有一户是坏分子。王文彬的亲人除了他爹胆小,保守点,其他人都跟着他干革命。他的堂弟堂妹后来都混好了。

我问:王文彬怎么没有后代呢?他结婚有几年啊?大爷想了想说:得有六七年吧?唉,战争年代,他整天也不在家。我这里有一本书,找出来你看看,上面有他的介绍。说着起身到屋里找书去了。旁边一位年轻人接话说:哎呀,书本上的东西人家都能看到,人家想了解书本上没记载的事。

我问院子里的几个人:你们村有王文彬的墓吗?一位大姐说:他的墓在丰县烈士陵园,从这里迁走的,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跟着人家跑到北地里看。

这么说,王文彬在鱼台县谷亭镇遇害后,被家里人拉回来埋葬到本村祖坟了。

我问:怎么有人说你们村西也有他的墓碑呢?大姐说:哦,只有一个碑,别的啥也没有,你一会去看看,上面有字。

大爷拿出一本书,翻出王文彬的简介让我看,我粗略看一下,与县志上记载的差不多。看一下书名《王寨史略》,就问:这是你们村里编的吗?大爷说:书里说的都是王寨的人和事,是有人组织编写的,上面有人名。

旁边站着的热心大姐突然想起什么,指着书上的人名,对我说:对了,你找他就行了,他说的比谁说的都好,这本书就是他组织编写的,孙敦禄,你到丰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去找他!他90多岁了,跟着王文彬打过游击,还是老干部,肯定知道的多!

我把书中有价值的文字拍了照片,就谢别了大家,骑车出了王寨村。

在王寨村西公路边,我看到的一块碑,是丰县人民政府1994年7月立的王寨村革命纪念碑。

碑文如下:

顺河乡王寨村是湖西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王文彬同志的家乡,是丰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主要村庄。1937年10月,北师大学生“一二.九”学生运动积极参加者、北平学联常委、宣传部长王文彬受中央长江局派遣,到丰县开展抗日工作。他以王寨村为活动基地,动员组织家属、邻居、亲友数十人参加抗日工作,以大量的家产支援抗日民主运动。。。

我环视着这片平坦的田地,与我的家乡一般无二,试想7、80年前,中华大地被日寇侵占,中华民族危机,无数热血青年投入抗敌救国保家乡的斗争当中,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敌伪顽力量强大,我党力量薄弱,斗争异常艰苦复杂,王文彬单枪匹马战斗在这片土地上,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湖西抗日根据地的烈火,可谓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抗日救亡,不惜一切代价!他的人格魅力永远令后人敬仰!

王寨村的走访结束了,我心里一阵轻松,骑行30公里,虽然累点,看一看烈士的家乡,值得!天色渐晚了,抓紧往回赶!

导航最佳路线还是走张集镇,往西骑行路过丰县和集镇,水果、小吃摊位不少,现磨豆浆摊位前围着几个人打豆浆。

过西营子河,看一下路程还有20公里呢!

过了张集平岗村,已上夜影了,到衙里村,天色已完全黑了下来,自行车轮胎气不足了,比较费劲。路边农家的灯光照到路上,我向路边人家借打气筒,大叔很热情地叫我把自行车推到院子里打气。我顺便问一句:衙里是不是个镇啊?以前有个高中对吧?我哥还在这里读过书呢!大叔笑道:不是镇,是个村,高中早就撤了。

再往前,拉煤的大车多起来了,快到张集镇了。我担心大车看不到我,把手机电筒打亮,手机电池也快不足了。

进入张集街道,路灯通明,我姐打电话问要不要接我?我说有路灯,快到了,不用来接了。到时楼镇交界处,路灯没有了,黑漆漆的路上只有我一个行人,时不时有车过去,还可以借点亮光。

到时楼镇,我姐又打电话,叫我坐在路边歇歇,她骑电动三轮车来接。见到我,她后悔地说,你到张集的时候来接就好了!

我的走访历程(五)——丰县顺河镇王寨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