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走訪歷程(五)——豐縣順河鎮王寨村

江蘇省豐縣順河鎮王寨村是王文彬烈士的家鄉。單縣時樓鎮距離豐縣王寨村30公里,需用時2小時30分鐘。導航推薦的路線是經張集鎮往東直行,一想到昨天在張集看到拉煤大車掀起的灰塵,這樣一路騎過去準弄得灰頭土臉的,便放棄了這條路線,決定改由北邊的曹馬集、黃堆集往東而行,里程差不多,道路環境卻大不同。

我的走訪歷程(五)——豐縣順河鎮王寨村

好環境帶來好心情,欣賞著湖西平原的景色,想象著幾十年前在這片土地上騎馬挎槍四處奔波的革命者,歷史賦予了他們使命,為了民族大義,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據資料記載:王文彬,1912年生於江蘇省豐縣順河鄉王寨村一個破落地主家庭,抗日戰爭時任蘇魯豫區黨委委員、首任統戰部部長。5歲入私塾,1929年考入省立徐州中學,1935年8月考入國立北平首師大歷史系,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6月入黨,任北平學聯常委兼宣傳部長。他不僅有卓越的組織才能,文筆也很出眾,他寫的《苦悶中的北方政局》一文,發表在《北方青年》雜誌上。

“七.七事變”後,黨組織派王文彬到南方去組織學生,發動群眾,督促國民黨政府共同抗日。王文彬任南京平津流亡同學會黨團組主要負責人。

1937年10月受中共中央長江局派遣,王文彬從南京達到蘇北,任中共徐州特委秘書。後又派他回故鄉開展群眾工作。他一回到家鄉即走村串戶,和貧苦農民拉家常,介紹抗戰形勢,宣傳革命道理,利用社會關係爭取國民黨上層愛國民主人士,動員豐縣黨部執行委員兼豐縣中學校長李貞乾加入了共產黨。

1938年春,在王寨、徐樓等地開辦農民遊擊訓練班、婦女工作訓練班,動員親友十幾人參加革命。王文彬與堂叔王襄久等捐出守家護院的槍支,在王寨村組建了豐縣人民抗日義勇隊。同年6月,王文彬、李貞乾組建了湖西人民抗日第二總隊,他任政治委員。參加了馬良、惠廟、華山、河口等地以及討伐漢奸王獻臣的戰鬥。

1938年8月,中共蘇魯豫特委成立,他為特委書記。1939年5月蘇魯豫特委撤銷,成立蘇魯豫區黨委,他任區黨委統戰部長,主持領導全區的統戰工作。奔波於蘇魯豫邊區各縣,廣泛地動員各界人士參加抗戰。

他曾多次長途跋涉到單縣,團結爭取開明地主朱鴻鐸、單縣國民黨黨務整理委員會主任朱育才,促成了單縣的國共合作。領導成立了單縣抗日總動員委員會,舉辦抗日遊擊訓練班,在單縣培養了大批抗日骨幹力量。他的作風樸實,學問淵博,口才雄辯,很快贏得了金鄉、魚臺、蕭縣、碭山、單縣各地上層人士的敬佩和支持,紛紛與我黨合作共同抗日。

正當湖西抗日蓬勃之時,1939年9月發生了“湖西肅託事件”,王文彬不幸被暗害分子殺害,時年27歲。

從照片上看,王文彬相貌俊朗,戴眼鏡,文質彬彬的,確實是個內外兼修不可多得的人才!

天氣不冷不熱,陽光明媚,沒有風也就沒有灰塵,感覺很不錯。過了黃堆集往東騎行到一個村,標誌為皇親府村,這個村名有點意思!不知道歷史上哪朝哪代真的與皇上沾親帶故?

我想大概快出了單縣了,就停下打問路邊一位婦女,她說這是單縣的邊了,東邊的茌李莊村就是豐縣了。

到了豐縣首羨鎮了,這個鎮看起來比較繁華,店面一家挨著一家,街道寬闊,車輛也很多。導航顯示距離王寨村還有11.2公里,騎行的時間久了,速度上不去了,就在路邊停下歇息一會。

我想:到豐縣了,有沒有人知道王文彬的名字呢?我向路邊一位大哥打問,到順河鎮王寨村還有多遠?聽說過革命烈士王文彬嗎?他很有興致的說,他上學的時候還到王文彬墓地掃過墓呢?現在的孩子一到節日學校就組織去。我說:王文彬的墓不是在豐縣烈士陵園嗎?他十分肯定的說:村裡有啊!就在公路邊上,一個大碑,很明顯的。

首羨鎮是個岔路口,這位大哥熱心地為我指引了最近的路線。我放棄了導航,按照他的路線走,不想卻多繞了很多路,來到順河鎮王寨村時,看時間一共用了4小時。回去非得趕天黑了,心裡有點著急,趕緊進村走訪。

王寨村有點超乎想象,不大而且有點破舊,村裡沒有修柏油路,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新房子也很少。

我的走訪歷程(五)——豐縣順河鎮王寨村

我向一位騎三輪車的婦女打聽王文彬的家,她愣了一下,問:你說的是不是以前的人啊?我說:對對,是革命烈士!她恍然道:他家沒人了,俺住的地方以前就是王文彬的家,村西路邊有他的碑。我問:王文彬沒有後人嗎?她笑著含混作答:我也不知道,我來的太晚了,你去問問別人吧?這一片都是他的近門!

按照她指引的王家近門,拐進一條衚衕,邊上是一個荒廢的院落,頹垣斷壁,雜草叢生。再往裡走,有一戶人家敞著大門,我在門口喊了一聲:有人嗎?院裡的狗立刻狂叫起來,並沒有竄出來咬我。

很快出來一位婦女,我問:打聽一下,你們家是不是烈士王文彬的近門呢?她一臉茫然,搖頭說家裡沒有人,不知道我說的是誰。聽她口音不是本地人,我順嘴問了一句她是哪裡人?她似乎有點尷尬,說是四川人。

看她的表情,我便想到我們村的那些外地媳婦,王文彬的這個近門或許是家庭困難,老大不小了也娶不上媳婦,只好花錢找一個外地的。

出了衚衕,打問到街邊一位大叔,他指給我王文彬近門的家,乾脆地說:我帶你去吧!

王文彬這位近門是位70左右的大叔,他說他家祖上和王文彬祖上是弟兄關係,按輩分王文彬應該叫他叔。

我驚訝之餘想到,在農村同族同宗的住在一個村,有的人年齡雖小,輩分卻很長,也是常有的事。

這位大叔說王文彬結婚了,沒有後代,他犧牲後,妻子也改嫁了。對於其他事情,因時間久遠,他也不清楚。他主動說帶我找村裡一位年歲大的老人問一問。

我跟著他來到一位孫大爺家,院子裡有幾個人閒聊天,聽我說明來意,孫大爺想了想說:王文彬有才有貌,在我們這一片很有名氣,後來搞肅託被冤殺了,可惜了。又指著前邊一片人家說,這一大片地方都是王文彬的家,他家是地主,蓋著大門樓,僱人幹活,開酒館,田地大概有幾百畝,王文彬在外面上學入黨了,回家來領導村民幹革命,我們一個村的人受他影響沒有一戶是壞分子。王文彬的親人除了他爹膽小,保守點,其他人都跟著他幹革命。他的堂弟堂妹後來都混好了。

我問:王文彬怎麼沒有後代呢?他結婚有幾年啊?大爺想了想說:得有六七年吧?唉,戰爭年代,他整天也不在家。我這裡有一本書,找出來你看看,上面有他的介紹。說著起身到屋裡找書去了。旁邊一位年輕人接話說:哎呀,書本上的東西人家都能看到,人家想了解書本上沒記載的事。

我問院子裡的幾個人:你們村有王文彬的墓嗎?一位大姐說:他的墓在豐縣烈士陵園,從這裡遷走的,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跟著人家跑到北地裡看。

這麼說,王文彬在魚臺縣谷亭鎮遇害後,被家裡人拉回來埋葬到本村祖墳了。

我問:怎麼有人說你們村西也有他的墓碑呢?大姐說:哦,只有一個碑,別的啥也沒有,你一會去看看,上面有字。

大爺拿出一本書,翻出王文彬的簡介讓我看,我粗略看一下,與縣誌上記載的差不多。看一下書名《王寨史略》,就問:這是你們村裡編的嗎?大爺說:書裡說的都是王寨的人和事,是有人組織編寫的,上面有人名。

旁邊站著的熱心大姐突然想起什麼,指著書上的人名,對我說:對了,你找他就行了,他說的比誰說的都好,這本書就是他組織編寫的,孫敦祿,你到豐縣老幹部活動中心去找他!他90多歲了,跟著王文彬打過遊擊,還是老幹部,肯定知道的多!

我把書中有價值的文字拍了照片,就謝別了大家,騎車出了王寨村。

在王寨村西公路邊,我看到的一塊碑,是豐縣人民政府1994年7月立的王寨村革命紀念碑。

碑文如下:

順河鄉王寨村是湖西抗日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王文彬同志的家鄉,是豐縣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的主要村莊。1937年10月,北師大學生“一二.九”學生運動積極參加者、北平學聯常委、宣傳部長王文彬受中央長江局派遣,到豐縣開展抗日工作。他以王寨村為活動基地,動員組織家屬、鄰居、親友數十人參加抗日工作,以大量的家產支援抗日民主運動。。。

我環視著這片平坦的田地,與我的家鄉一般無二,試想7、80年前,中華大地被日寇侵佔,中華民族危機,無數熱血青年投入抗敵救國保家鄉的鬥爭當中,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祖國。敵偽頑力量強大,我黨力量薄弱,鬥爭異常艱苦複雜,王文彬單槍匹馬戰鬥在這片土地上,如星星之火點燃了湖西抗日根據地的烈火,可謂有勇有謀,有膽有識!為國家民族的前途,抗日救亡,不惜一切代價!他的人格魅力永遠令後人敬仰!

王寨村的走訪結束了,我心裡一陣輕鬆,騎行30公里,雖然累點,看一看烈士的家鄉,值得!天色漸晚了,抓緊往回趕!

導航最佳路線還是走張集鎮,往西騎行路過豐縣和集鎮,水果、小吃攤位不少,現磨豆漿攤位前圍著幾個人打豆漿。

過西營子河,看一下路程還有20公里呢!

過了張集平崗村,已上夜影了,到衙裡村,天色已完全黑了下來,自行車輪胎氣不足了,比較費勁。路邊農家的燈光照到路上,我向路邊人家借打氣筒,大叔很熱情地叫我把自行車推到院子裡打氣。我順便問一句:衙裡是不是個鎮啊?以前有個高中對吧?我哥還在這裡讀過書呢!大叔笑道:不是鎮,是個村,高中早就撤了。

再往前,拉煤的大車多起來了,快到張集鎮了。我擔心大車看不到我,把手機電筒打亮,手機電池也快不足了。

進入張集街道,路燈通明,我姐打電話問要不要接我?我說有路燈,快到了,不用來接了。到時樓鎮交界處,路燈沒有了,黑漆漆的路上只有我一個行人,時不時有車過去,還可以借點亮光。

到時樓鎮,我姐又打電話,叫我坐在路邊歇歇,她騎電動三輪車來接。見到我,她後悔地說,你到張集的時候來接就好了!

我的走訪歷程(五)——豐縣順河鎮王寨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