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听口音,就知道你是鱼台老乡

听口音,就知道你是鱼台老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我们鲁西南地区,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那么,人在外地,“老乡”这层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

自小生活在家乡的人,处处皆是乡党,对于“老乡”这个词汇,自然不会有特别深的体验和感悟。一旦长期离开了家,世界那么大,偶尔有一天碰到了“老乡”,特别是“近老乡”,“准老乡”,说不定,真的会“两眼泪汪汪”!

我第一次对于“老乡”概念的认知,是在求学的路上。

八十年代末期,那一年,我成了高考移民大军中的一员。为了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中谋得一些区域优势,从而多一些胜算,十八岁的我,瞒着父母家人,怀揣一张车票和一封来自黑龙江的邀请信,匆匆登上了去东北的116次列车。四月份的内地已经春暖花开,身上的衣物不需要太厚重,秋衣秋裤加上外套,就是我的全部装束了。


听口音,就知道你是鱼台老乡

当列车一路向北,驶过山海关继续北行,我才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莽撞,进入辽宁境内,透过车窗竟然看到漫天雪花飞舞!天气越来越冷,邻座不远的一位白发长者,开始逐渐关注到了我,并开始主动与我交流,通过了解,他是金乡化雨人,在牡丹江粮食局工作。一来二去,当他也了解到我的学生身份和行程时,开始责怪我的马虎:“到了齐齐哈尔,你穿这一身下车根本不行!”到达哈尔滨三棵树车站后,他的行程要结束了,我需要中转签字继续北行,这位名叫刘茂昌的大爷拉紧我的手,半小时的时间内,把随身携带的一件军绿大衣给了我,又买了麻花面包一大兜,嘱咐我:“小老乡,给你爹妈报个平安,以后出门别莽撞,好好念书,离家这么远,在学校有困难也可以给我写信”。

刘茂昌老人,金乡化雨人,2001年病逝于哈尔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老乡情,亲切,纯朴,温暖!

在校园,每到开学季,大学门口设立“某某籍新生接待处”,校内设立“某籍老乡会”,这样的组织,一届一届接力,让远离家的学子们感到心有归属,节假日不回家也找得到家的感觉。这时候,同学“老乡”之间是一种互助、慰藉、依靠和支撑。

再以后,留在外地工作了,在单位,在社会上,在漫长的岁月里,也会逐渐遇到远的、近的等各类老乡,彼此间渐渐融入对方的生活和交际圈子,婚丧嫁娶互相来往。“有事您说话!”,有时处理一些事情,能第一时间想到要好的老乡,没人推托,义无反顾,“捧场驾事,舍我其谁!”……这样的老乡情,成为一种信任、一种义气、一种体面、一种力量,成为远在天涯触手可及的乡党。

有一年夏天出差去桂林,一个炎热的黄昏,同事二人来到漓江边吃排挡,喝酒闲聊中,我谈到广西的米饭不如鱼台米的黏糯,猛然间邻桌一位小伙转过身来,“哥哥你是鱼台人?”,我下意识作答:“是啊!”,“鱼台哪里?”,“张黄的,你了解鱼台?”,片刻,两听啤酒一盒香烟落在桌上,“咱俩老乡,喝点吧!我唐马的,部队转业在这里的”,还没来的及惊讶:这样的巧遇……,满满的酒杯被捧起,“来,先喝俩缘份酒!”

听口音,就知道你是鱼台老乡

饭后得知,他在桂林某辖区公安分局工作,此后几日,办完业务的闲暇,在他的盛情邀约下,领我们游览了周边不少景点。这时候感到,老乡情走进了江湖,是一种侠肝义胆,是人生际遇里的一次美谈,一段佳话。

时至今日,打工潮盛行,年轻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离开家乡,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异地,与老乡结伴同行,又结识更多的老乡。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互相关照,在风雨坎坷的打拼路上携手奋进,相互鼓励;年轻的老乡们时常欢聚一堂,传递信息,分享快乐,一群人把幸福感扩大了好几倍。

从国内到国外,从商届到政届,从历史到现在,各个领域的“同乡会”,更是把老乡文化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权益,扶危济困,赈灾救国,捐资助学,光彩事业……把同乡的荣耀写进历史的篇章。

当然,也有令人不耻的少数,利用老乡关系,结党营私,经营官场,攀附上位;拉拢腐蚀官员,蝇营狗苟,缔结利益链条,大发不义之财。上演一场最现实版的“荣辱与共”。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更多的是从“老乡”这个群体中,感受到了一份温暖,一份诚挚的友爱,肩并肩,手拉手,走在安静的岁月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