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聽口音,就知道你是魚臺老鄉

聽口音,就知道你是魚臺老鄉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我們魯西南地區,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那麼,人在外地,“老鄉”這層關係,究竟意味著什麼?

自小生活在家鄉的人,處處皆是鄉黨,對於“老鄉”這個詞彙,自然不會有特別深的體驗和感悟。一旦長期離開了家,世界那麼大,偶爾有一天碰到了“老鄉”,特別是“近老鄉”,“準老鄉”,說不定,真的會“兩眼淚汪汪”!

我第一次對於“老鄉”概念的認知,是在求學的路上。

八十年代末期,那一年,我成了高考移民大軍中的一員。為了在高考錄取分數線中謀得一些區域優勢,從而多一些勝算,十八歲的我,瞞著父母家人,懷揣一張車票和一封來自黑龍江的邀請信,匆匆登上了去東北的116次列車。四月份的內地已經春暖花開,身上的衣物不需要太厚重,秋衣秋褲加上外套,就是我的全部裝束了。


聽口音,就知道你是魚臺老鄉

當列車一路向北,駛過山海關繼續北行,我才越來越發現自己的莽撞,進入遼寧境內,透過車窗竟然看到漫天雪花飛舞!天氣越來越冷,鄰座不遠的一位白髮長者,開始逐漸關注到了我,並開始主動與我交流,通過了解,他是金鄉化雨人,在牡丹江糧食局工作。一來二去,當他也瞭解到我的學生身份和行程時,開始責怪我的馬虎:“到了齊齊哈爾,你穿這一身下車根本不行!”到達哈爾濱三棵樹車站後,他的行程要結束了,我需要中轉簽字繼續北行,這位名叫劉茂昌的大爺拉緊我的手,半小時的時間內,把隨身攜帶的一件軍綠大衣給了我,又買了麻花面包一大兜,囑咐我:“小老鄉,給你爹媽報個平安,以後出門別莽撞,好好唸書,離家這麼遠,在學校有困難也可以給我寫信”。

劉茂昌老人,金鄉化雨人,2001年病逝於哈爾濱。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老鄉情,親切,純樸,溫暖!

在校園,每到開學季,大學門口設立“某某籍新生接待處”,校內設立“某籍老鄉會”,這樣的組織,一屆一屆接力,讓遠離家的學子們感到心有歸屬,節假日不回家也找得到家的感覺。這時候,同學“老鄉”之間是一種互助、慰藉、依靠和支撐。

再以後,留在外地工作了,在單位,在社會上,在漫長的歲月裡,也會逐漸遇到遠的、近的等各類老鄉,彼此間漸漸融入對方的生活和交際圈子,婚喪嫁娶互相來往。“有事您說話!”,有時處理一些事情,能第一時間想到要好的老鄉,沒人推託,義無反顧,“捧場駕事,捨我其誰!”……這樣的老鄉情,成為一種信任、一種義氣、一種體面、一種力量,成為遠在天涯觸手可及的鄉黨。

有一年夏天出差去桂林,一個炎熱的黃昏,同事二人來到灕江邊吃排擋,喝酒閒聊中,我談到廣西的米飯不如魚臺米的黏糯,猛然間鄰桌一位小夥轉過身來,“哥哥你是魚臺人?”,我下意識作答:“是啊!”,“魚臺哪裡?”,“張黃的,你瞭解魚臺?”,片刻,兩聽啤酒一盒香菸落在桌上,“咱倆老鄉,喝點吧!我唐馬的,部隊轉業在這裡的”,還沒來的及驚訝:這樣的巧遇……,滿滿的酒杯被捧起,“來,先喝倆緣份酒!”

聽口音,就知道你是魚臺老鄉

飯後得知,他在桂林某轄區公安分局工作,此後幾日,辦完業務的閒暇,在他的盛情邀約下,領我們遊覽了周邊不少景點。這時候感到,老鄉情走進了江湖,是一種俠肝義膽,是人生際遇裡的一次美談,一段佳話。

時至今日,打工潮盛行,年輕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離開家鄉,工作生活在不同的異地,與老鄉結伴同行,又結識更多的老鄉。在艱難困苦的日子裡互相關照,在風雨坎坷的打拼路上攜手奮進,相互鼓勵;年輕的老鄉們時常歡聚一堂,傳遞信息,分享快樂,一群人把幸福感擴大了好幾倍。

從國內到國外,從商屆到政屆,從歷史到現在,各個領域的“同鄉會”,更是把老鄉文化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維護民族尊嚴,爭取民族權益,扶危濟困,賑災救國,捐資助學,光彩事業……把同鄉的榮耀寫進歷史的篇章。

當然,也有令人不恥的少數,利用老鄉關係,結黨營私,經營官場,攀附上位;拉攏腐蝕官員,蠅營狗苟,締結利益鏈條,大發不義之財。上演一場最現實版的“榮辱與共”。

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更多的是從“老鄉”這個群體中,感受到了一份溫暖,一份誠摯的友愛,肩並肩,手拉手,走在安靜的歲月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