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鱼台,没有一把馓子不能表达的孝心

在鱼台,没有一把馓子不能表达的孝心

有人向我历数鱼台的名吃,掰着指头数了两轮,唯独忘记了鱼台的馓(san)子。

馓子是不是鱼台的特色,算不算名吃?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不仅算,包括现在很多打着鱼台名吃牌子的食品,都是它的小字辈。当年,一把馓子足可以喂养大一个孩子,足可以表达一番孝心的时候,很多所谓的名吃还没有现身江湖。

当然了,馓子不是鱼台独有,从西北到滨海,跨越整个中原地区,很多地方把馓子都作为地方名吃。但馓子在很多地方的特点不一样,比如我们临近的滕州,把馓子炸的酥脆,吃的时候嘎嘣作响,不适宜老人食用。

鱼台的馓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松软了很多,筋道,不容易洒落,这就是最大的特色和区别,老少咸宜,更受老年人喜爱。

在鱼台,没有一把馓子不能表达的孝心

馓子这种食品,在很多年里,一直是鱼台人走亲访友的必选食品之一。在生活还不太富裕的年代,称二斤馓子拎着,去看望老人,经济实惠,也不失面子。

馓子,从其营养价值上,属于高热量食品,恰恰补充了那个年代饮食生活的不足,尤其是老年人,能补充需要的热量和身体营养,花钱不多,但能体现后辈人的一番孝心。

我奶奶活到88岁,90现代初去世,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每到过年的时候,亲戚来探望她,会收到一些馓子,就那么一提复一提地挂在房梁上。尽管没有什么真空包装,但依旧可以放很久。放了很长时间的馓子会变硬,只要取下来用开水一冲,又是香味四溢的一餐。

也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让我产生的认知,馓子就是老人最爱的食物,如果将来我有了钱,会给自家的老人买足够吃的馓子。

有钱给老人买馓子,对一个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也大概局限于此了。价值不高,孝心可鉴。

在鱼台,没有一把馓子不能表达的孝心

馓子经久耐放,不易变质,不改风味,食用方便。上了年纪的人,晚饭时间,一把馓子,加开水,或者加白汤即可。家有客人,馓子可以做成一道小菜,取青蔬与馓子一起凉拌,清脆鲜香,正好下酒。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馓子已经被边缘化了。如今,如果谁还拎着馓子去走亲戚,通常会被人嫌弃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包装夸张,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各种品牌的礼品,对一些过度包装的食物,我一直持有怀疑态度。也是被市场上屡有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吓怕了,现实的问题也的确如此,人们在一边追求高档食品、营养品,随之带动的高消费,一边在目睹这个社会的人群健康问题日益严重,饱受疾病的困扰。

问题是不是来自食品安全,起码一些过度包装的食品有危害人们健康的成分。

春节前,正在家吃饭,突然听到大门外有吆喝卖馓子的声音,急忙放下筷子闻声而去,见开着电动三轮车卖馓子的中年汉子,盛放馓子的竹筐里已经所剩不多,急忙把他的竹筐翻个底朝天,问问价格,一斤馓子8块钱,偌大的一袋子。

我与卖馓子的中年人闲谈。他说,他们村以前很多人家炸馓子卖,算是村里的传统行业,这些年,做馓子实在没有多少利润,很多人都改行了,有的出去打工,收入可观。他说不舍得这老手艺,一直坚持着,也是入冬之后开始做,春节之后就开始歇业了。

在鱼台,没有一把馓子不能表达的孝心

我问他家在哪里?答,郭楼。

这个村,属于唐马镇,县城向南,大概7公里,下午我随即开车去村里寻找炸馓子的人家。因为天寒,村中街道上没有遇到可以问询的人,只得返回。

这些年,吃过馓子,但没见过做馓子的工艺,想拍照记录下这个制作过程,也是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吧,相信以后会有机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