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忆鱼台】早期的婚姻礼节

鱼台婚俗各种各样。首先由媒婆来回说合,送喜帖拜访,带用人抬着礼品贡盒,到女方家里下聘书。交换双方生辰八字。在看黄历吉曰订亲。婚礼喜日子订好后,迎亲的队伍在鸣锣开道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八抬大轿飘飘摇摇而行,新郎官,头戴新婚礼帽,身穿大红袍,脚蹬官靴,十分英俊,喜气洋洋地骑着高头大马,随轿而行。到了女方家,仆人马童赶快搬来马凳,请姑爷下马,迎接客房喝茶吃酒。三声炮响,娘家哥嫂慌忙不停。用椅子抬起新娘子送出门外,迎接轿中。这就是旧的民俗习惯。闺女出门不带娘家的土,否则不吉利,新媳妇哭得泪流满面,新郎官谢过岳父大人,喜气洋洋地蹬䯃上马随轿而回。

忆鱼台】早期的婚姻礼节

新郎家中,宾客盈门,前来贺喜。迎亲队伍一到,热闹非凡,礼炮如雷贯耳。礼仪宾相大声高喊:吉辰己到,新郎新娘拜堂了,先拜天地,在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郎官手牵手红丝带,中间一朵大红花,另一头新娘抓住随着丈夫的步伐慢慢地跨越火盆进了洞房。〈火盆象征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幸福一生)休息前,必须由本家嫂子,装头忱、铺被褥、再撒上花生、红枣桂圆,含义是早生贵子,传宗接代。再有一对金童玉女在床上滚一滚。大嫂子在装枕头前必须用赶车的长鞭杆推一下,说什么:“鞭杆倒添个小,鞭杆推添个妮”。新郎官必须用喜棒挑去新娘的盖头红布,两人喝上一杯交心酒,吃上一碗长寿面,就可以安眠。

忆鱼台】早期的婚姻礼节

第二天,新媳妇必须早起向二位公婆问安做饭,这就是人生一个新起点。到了六七十年代,女人裹脚解除。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有钱有权的人家,对待儿女婚礼还是比较讲究的。什么八抬大轿啦,吹鼓手,请戏班演出,要热闹好几天。穷人家的孩子,结婚就不一样了,有的经媒人一说合就成了。买块布做件衣服,跟着丈夫回家过曰子。还有是找人推个独轮木板车就把新媳妇接到家,就算结婚成家了。好点的用牛马车接回家的,根据自己的生活条件等等不一。后来到了五六十年代,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父母不能包办儿女婚姻。自由恋爱找对象,男女双方同意到本村开个介绍信,再到乡镇民政局登记领证就可以结婚了。两人到城里买身衣服等结婚用品,回到婆家,放挂鞭炮,摆放几桌酒席就算结婚了。也不用每天向公婆三问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