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憶魚臺】早期的婚姻禮節

魚臺婚俗各種各樣。首先由媒婆來回說合,送喜帖拜訪,帶用人抬著禮品貢盒,到女方家裡下聘書。交換雙方生辰八字。在看黃曆吉曰訂親。婚禮喜日子訂好後,迎親的隊伍在鳴鑼開道中,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八抬大轎飄飄搖搖而行,新郎官,頭戴新婚禮帽,身穿大紅袍,腳蹬官靴,十分英俊,喜氣洋洋地騎著高頭大馬,隨轎而行。到了女方家,僕人馬童趕快搬來馬凳,請姑爺下馬,迎接客房喝茶吃酒。三聲炮響,孃家哥嫂慌忙不停。用椅子抬起新娘子送出門外,迎接轎中。這就是舊的民俗習慣。閨女出門不帶孃家的土,否則不吉利,新媳婦哭得淚流滿面,新郎官謝過岳父大人,喜氣洋洋地蹬𩣑上馬隨轎而回。

憶魚臺】早期的婚姻禮節

新郎家中,賓客盈門,前來賀喜。迎親隊伍一到,熱鬧非凡,禮炮如雷貫耳。禮儀賓相大聲高喊:吉辰己到,新郎新娘拜堂了,先拜天地,在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新郎官手牽手紅絲帶,中間一朵大紅花,另一頭新娘抓住隨著丈夫的步伐慢慢地跨越火盆進了洞房。〈火盆象徵著今後的日子紅紅火火幸福一生)休息前,必須由本家嫂子,裝頭忱、鋪被褥、再撒上花生、紅棗桂圓,含義是早生貴子,傳宗接代。再有一對金童玉女在床上滾一滾。大嫂子在裝枕頭前必須用趕車的長鞭杆推一下,說什麼:“鞭杆倒添個小,鞭杆推添個妮”。新郎官必須用喜棒挑去新娘的蓋頭紅布,兩人喝上一杯交心酒,吃上一碗長壽麵,就可以安眠。

憶魚臺】早期的婚姻禮節

第二天,新媳婦必須早起向二位公婆問安做飯,這就是人生一個新起點。到了六七十年代,女人裹腳解除。俗話說: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有錢有權的人家,對待兒女婚禮還是比較講究的。什麼八抬大轎啦,吹鼓手,請戲班演出,要熱鬧好幾天。窮人家的孩子,結婚就不一樣了,有的經媒人一說合就成了。買塊布做件衣服,跟著丈夫回家過曰子。還有是找人推個獨輪木板車就把新媳婦接到家,就算結婚成家了。好點的用牛馬車接回家的,根據自己的生活條件等等不一。後來到了五六十年代,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父母不能包辦兒女婚姻。自由戀愛找對象,男女雙方同意到本村開個介紹信,再到鄉鎮民政局登記領證就可以結婚了。兩人到城裡買身衣服等結婚用品,回到婆家,放掛鞭炮,擺放幾桌酒席就算結婚了。也不用每天向公婆三問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