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喜歡你來,開心~✦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愛而不得,有時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那些美好的感覺,因了回憶和歲月的滋養而日漸豐盛,成為心中永遠的白月光;

而追得太辛苦得來的愛情,結局未必有想象中的美麗。

過程太過崎嶇,當愛情的光環一旦褪去,那些付出感容易反噬,最終滿目瘡痍。

這是看到國學大師吳宓和才女毛彥文的情史之後,我的由衷之感。

1、驚鴻一瞥的愛慕

吳宓(1894-1978),近代著名國學大師、中國比較文學之父,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和學術成就同樣被津津樂道的,是吳宓的情史,而這情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個名字,叫做毛彥文

毛彥文(1898-1999),浙江人,15歲被保送入杭州女子師範,後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英文系,參加過五四運動、逃過婚、可謂有才情、有膽識。

吳宓最初知道毛彥文,是緣於他在清華讀書時的同桌好友朱君毅。

朱君毅和毛彥文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馬,感情甚篤。

小朱同學也有意思,每次收到表妹情書時,都會拿出來給同桌欣賞一番,也不知是出於得瑟,還是自比名士風流。

吳宓十分欣賞毛彥文的才情和膽識,雖未見其人,卻是神交已久。

1921年,27歲的吳宓回杭州相親。

未婚妻名叫陳心一,是一個朋友的妹妹,也是吳宓的粉絲。

吳宓身上那種學者的儒雅和海歸的瀟灑之氣,令陳心一很心動。但陳心一本人,卻是典型的舊式女子,兩人默默相對,一時不知道說什麼。

彷彿電影鏡頭一般,就在這時,一個神采飛揚、活潑雅趣的女孩走了過來。

她就是毛彥文。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毛彥文和陳心一是校友,因為即將北上讀書,這次是來找陳心一辭行的。

毛彥文是典型的新派淑女,漂亮時尚、活潑大方,談笑時妙語連珠。吳宓本就對她神交已久,如今更是好感倍增,以至於她走後,他忍不住悵然若失。

但他深知兩人沒可能,因此接下來,他和陳心一的交往正常進行,兩人共遊西湖,並在13天后閃婚。

新婚的甜蜜對一個直男還是頗有誘惑的,兩人也度過了一些快樂的日子。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吳宓和陳心一

2、千辛萬苦的追求

婚後的新鮮勁兒逐漸褪去,吳宓和陳心一很多差異也漸漸浮出水面。

吳宓骨子裡是個浪漫文人,而陳心一卻是舊式女子,平庸散漫,才氣和情調都談不上,兩人無法有精神層面的溝通,經常冷戰和爭吵。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吳宓陳心一

與此同時,因為朱君毅的緣故,吳宓和毛彥文也有了較多接觸。

毛彥文知識淵博、談吐大方;漂亮、時尚、會打扮、愛交際。後來在浙江省政府任職,拿黑色公文包,出門坐黃包車,演講時洋洋灑灑,自有一種瀟灑之態。

吳宓的好感越來越深,但苦於她是朋友的未婚妻,只能憋在心裡。

就在這時,轉機出現了。

1923年5月,陳君毅因為移情別戀,提出退婚,毛彥文十分痛苦。

吳宓幫他們說合,沒有成功。

他很同情毛彥文,先是幫她爭取到一筆不菲的經濟補償,還經常寫信開導安慰她,並兩次到杭州去看她,後來甚至大膽表白心跡,還想方設法幫她在北大找了份工作。

毛彥文的心情則比較複雜。

一方面還沒走出失戀的傷痛;另一方面,吳宓的幫助和關心,還是讓她感到一些心理慰藉。但鑑於吳宓是有婦之夫,妻子還是自己的好友,兩人不可能發生什麼。

因此,她拒絕了吳宓的表白,婉辭了他介紹的工作,和他斷絕來往。

1929年,毛彥文遠赴美國留學,臨走前特地給吳宓留下一封絕交信。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此照片約攝於31歲時

沒想到吳宓越挫越勇,迅速做出兩個決定:一,離婚;二,自己也留學去。

這次離婚,吳宓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一是輿論方面的軒然大波,儘管民國時期社會風氣已逐漸開放,但離婚依然是件驚世駭俗的事情,吳宓受到了來自各方力量的譴責;

二是經濟方面的。

經協商,吳宓付給陳心一生活費5000元大洋,先付2000,餘下者三年內付清;三個女兒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用也由吳宓承擔。

在那時,一個幾口之家每月有三四十元便可足用,四、五千絕對是個鉅額數字。

吳宓歷盡千難萬險終於離婚,重新恢復了自由身,可以毫無顧忌地追求心上人了。

恰如他後來詩中所寫:

“吳宓苦愛毛彥文,三洲人士共驚聞。離婚不畏聖賢譏,金錢名譽何足雲!”

至此,毛彥文的心也終於鬆動,答應了他的追求。

可以說是萬事俱備,談婚論嫁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但誰也沒想到,這事竟然黃了。

3、膠著時期的尷尬

關於兩人最後沒能走到一起的原因,不少文章說得都比較籠統。為此我查看了不少資料,當時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兩人通信頻繁,但關係卻始終處於膠著狀態,就像一場拉鋸戰。

對吳宓來說,女神既已同意,態度難免開始懈怠;加之他也認識了其他女子,多少有點觀望的意思,希望毛彥文能對自己主動些;

而毛彥文一方面事業心強、不想中斷學業;同時表哥退婚一事給她太多傷痛,不想重蹈覆轍,也希望吳宓能給自己一個確定答覆。

因此兩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就成了這樣的:

男:來啊彥彥,到歐洲找我嘛。

女:不行啊宓宓,我不能翹課。你來美國找我吧。

男:翹課區區小事嘛,聽話,快來歐洲。

女:不嘛,你來美國。

男:來了我們先相處看看,能不能結婚以後再說。你再不來,咱倆絕交。

咦,畫風變了?

女:生氣了。到了歐洲又不結婚,豈不落人恥笑。

男:好好好,結婚,絕對肯定以及一定。

但他心裡不平衡啊,不忘了再補一刀:

你看我平時生活這麼簡樸,可現在離婚再娶、還搭上幾千大洋的欠款,都是為了你啊,讓你過來都不願意。

唉,也不說什麼愛情不愛情了,結婚不都是為了給你一個歸宿。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What?

毛彥文真生氣了。

你離婚以及給前妻賠償,是你自己的選擇,我並沒有逼你,再說我也沒佔到什麼好處,現在怎麼全都算到我頭上。更別說什麼結婚只是為了給我一個歸宿,傷人。誰要你同情,不稀罕!

於是直接告訴他:不會去找你的。你也無需負什麼責任,大家都是自由的。

這些下吳宓又受不了了,直說毛彥文無情。

兩人好一陣歹一陣,如此反反覆覆,吳宓覺得毛彥文不像以前那麼可愛了,毛彥文也覺得吳宓沒有擔當,最後心灰意冷,決定抽身而退。

4、因為誤會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手

吳宓的身上,有典型的舊式文人矛盾的一面。

一方面,他傾慕新式女子身上那種才情和瀟灑;但同時,又希望她們能像舊式女子一樣乖乖聽話,做小伏低。

一時熱血沸騰,願為愛情做出驚世駭俗之舉;另一方面,又不願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一旦後悔,就把一切全推到對方身上去。

得不到就苦苦追求,得到了又不知珍惜。

毛彥文在反覆的失望之後,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些,及時止損,是明智之舉。

所謂因為誤會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開,大抵如此。

1935年,37歲的毛彥文嫁給了65歲的前國務總理熊希齡,婚禮轟動一時。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毛彥文與熊希齡

這下輪到吳宓抓狂了。他沒想到她會來這一手。

後悔之餘,吳宓先後寫了38首《懺悔詩》,一直到熊希齡病故,仍然一直糾纏不休,是不甘心,也是真心懺悔,但毛彥文始終不為所動。

毛彥文一直活到101歲高齡。

對於這段往事,毛彥文後來用兩個字形容:無聊。

一段轟轟烈烈的故事最後變成一場鬧劇,也是令人唏噓。

5、為什麼辛辛苦苦得來的愛情,結局並無想象中的美麗

首先是心理落差。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光環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

光環效應在愛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顯,從本質來說,屬於一種誇大了的社會印象。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須知,再美的女神也有平凡的一面,再狂熱的追求者也不可能天天保持最high的狀態。

最後,

一個說,你怎麼和我想象的不一樣啊;

一個說,你不如以前對我那麼好了。

嫌隙漸生。

其次是偏離了初心

我覺得,真正的愛情多多少少都有一見鍾情的成分。

一打照面,大腦內的感應器就能飛速捕捉到一些細微的感覺,然後初步定調:這個人是不是我的菜。

明明沒有感覺、最後卻因為對方的長期追求而接受,要麼是被感動了,要麼是備胎轉正、退而求其次。

而追求的一方,明知對方無意卻依然堅持不懈,到最後很難說是一種執念,還是愛上了愛情。

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不要摻雜太多別的東西。

所有的偏離初心,最後都會變成意難平。

大師吳宓&才女毛彥文:千辛萬苦追來的愛情,為何不堪一擊

至於那些愛情裡的付出,原本是個心甘情願的事。

雖然是在付出,但自己也獲得了滿足,並且無怨無悔,這才是愛情的動人之處。

但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把付出變成了道德綁架,好好的開始最後成了一場鬧劇。

吳宓和毛彥文的故事,值得深思。


作者:洛紅塵,主要分享情感和心理學內容,

喜歡本文,別忘了轉發和關注哦~


ps:

部分資料來源

《吳宓日記》

《吳宓苦戀毛彥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