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國內民眾關於“減負”有幾個錯誤認識 我來澄清一下

本文來源於LIFE教育創新 ,作者楊東平,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楊東平:國內民眾關於“減負”有幾個錯誤認識 我來澄清一下

“減負”是近段時間大力推行的教育政策之一。但隨著政府推行“減負”、治理課外培訓機構持續發力,教育界內外的質疑之聲不絕,為應試教育辯護的聲音也迭出,如:“應試教育是一種政治正確”、“歷史終將為應試教育平反”(北師大王策三教授)、“減負‘害了孩子, 肥了教輔, 誤了國家’ ”(某網友評論)。

此外,反對者不斷用國外的案例舉證,西方的快樂教育“騙局”、日本寬鬆教育的“失敗”等紛紛成為中國不能減負的“前車之鑑”。教育的真相與價值在自媒體的斷章取義中被極大地混淆,並不斷地給家長們製造焦慮。

那麼,所謂的“快樂教育”和“寬鬆教育”到底是什麼?真的如某些人所說只是一場處心積慮的騙局嗎?

01 兩個基本的區分

關於西方教育最為蠱惑人心的奇談怪論,就是所謂“快樂教育”是西方國家愚弄底層人民的騙局,所謂“底層快樂教育,中層素質教育,高層應試教育”。聲稱底層民眾的學校實行低質量的快樂教育,培養勞動者;中產階級子女的學校實行素質教育,而上層社會子女的精英學校,實行嚴格的應試教育,刻苦訓練,以培養社會的統治者。如按此說,中國的老百姓應當慶幸不已,我們都在享受最高端的教育了!

但是討論學業負擔和評價教育質量,要有兩個基本的區分:

首先,是義務教育還是高中教育。

減負優先關注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生的生存狀態。由於高中教育直接面對大學升學,教育競爭最為激烈,各國概莫能外。那些“美國家長狂推娃”的網文,用美國最頂尖私立高中“4小時睡眠,4杯拿鐵咖啡,4.0的GPA成績”,來反證中國的應試教育並不為過,是一種蓄意的誤導,甚至販賣焦慮。

即使在美國,非哈佛、耶魯不上的也是一個很小的群體(其中華人佔相當大的比例),並不能代表高中學生的基本面貌。許多公辦州立大學的水平也很高,對本地居民收費優惠,通常是他們的首選。

其次,是關於教育分層的問題。

在存在階層差距的現實中,所有國家都存在著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分層與教育分層。

教育公共政策的目標,無不是致力於彌合和減少這種差距。在這方面,而不是製造或助長在學校中階層的隔離。由於美國多種族和移民社會的特徵,學校經費來自房地產稅,使得不同社區的學校教育質量差異極大。

許多城市中心以少數族裔學生為主的中小學,鞏固率、畢業率很低,校園風氣鬆弛,學業成就不達標。然而,這並非是針對特定人群、具有特定目標的教育模式,只是不合格學校和教育失敗。2002年小布什總統簽署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到奧巴馬簽署的《讓每一個孩子成功法案》,就是要讓更多的學校學業成就達標,而這個目標至今仍沒有實現。

與之相似的是,中國偏僻的西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也有許多基本不開音體美、不開英語,學業成就不達標的學校;同樣,它並不是針對貧困地區的獨立的教育模式。而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教育哲學和教育模式其實是一致的,只不過由於資源和師資的差異,在實現的程度上不同,譬如前者可以開出100門選修課,後者只有30門;前者會組織學生去國外遊學後者只是在國內,等等。

我們正在進行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調查,識別參與:

楊東平:國內民眾關於“減負”有幾個錯誤認識 我來澄清一下

02 “快樂教育”不是 只顧玩樂的放任教育

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義務教育,無論歐美還是亞洲國家,主流的價值觀和教學模式,都是以兒童為中心,重視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重視體育和生活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社會適應性,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等等。

這種教育,名之為“快樂教育”並不嚴謹,極易產生歧義,似乎是隻顧玩樂的放任教育;名之為素質教育,則與中國的概念不好區分。為行文方便,在此還是暫且稱之為“快樂教育”。實際上,這是一種自由寬鬆、自然生長的教育,是一種低競爭、低壓力、低管控、低評價的教育。與中國中小學生極長的學習時間、過重的課業負擔、頻繁的考試排名、激烈的競爭、眾多的近視眼和睡眠不足等等,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楊東平:國內民眾關於“減負”有幾個錯誤認識 我來澄清一下

中小學生近視比率增高

丹麥的教師告訴我們,在幼兒園和小學是沒有競爭概念的,學生需要學習的只是接納、合作、感恩、良好的行為習慣等等。一位五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是讀20分鐘課外書。丹麥的中學校長告訴我們,初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學生在九年級之前沒有考試。在英國小學從教的上海教師發現,他們並非每天佈置作業,有時每週才做一次作業,而且學生似乎願意交就交,沒有交也沒人催。參觀過美國學校的老師發現,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都顯得不緊不慢,教學設計也比較傳統和單一,以討論、交流、書寫等環節為主,沒有想象中的高效和新潮。

一位美國老師介紹,美國的小學、初中其實沒有真正開始學習,真正有挑戰性和競爭性學習從高中開始。美國基礎教育的精華是每天下午課後圍繞體育、藝術、社會實踐而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英國頂尖的私立學校伊頓公學,下午時間學生全部在在運動場上。對體育的高度重視和推崇是覆蓋歐美各類學校的,有研究視為是反智的“藍領文化”對學校文化的改造,但它似乎是更為符合兒童天性、因而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教育行為。

楊東平:國內民眾關於“減負”有幾個錯誤認識 我來澄清一下

03 “快樂教育”並非小國寡民才能享受 也不是階級分層的騙局

有人認為,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升學和就業競爭激烈,因而難以實行“快樂教育”,只有小國寡民、高福利的北歐國家才能做到。其實,北歐五國總人口達2200多萬,人口也不太少了。8300萬人口的德國,中小學實行半天上課,下午組織學生去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踢球、看電影,或者到野外散步。

可見,這種自由寬鬆的教育在絕大多數國家是基本現實,既非小國寡民才能夠享受,也不是階級分層的騙局。

它背後,是從20世紀初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啟動的一場整體的教育轉型,從而告別19世紀形成的以知識灌輸為主、學科中心的教育模式。其基本特徵是從國家主義到兒童中心,以人為本;從升學教育到培養公民;從學科中心、知識本位到生活教育;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從課堂教學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

近年來,由於新技術革命的刺激,互聯網時代和智能機器人的挑戰,重視培養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改革正在加速,都是在繼續解構課堂中心、考試和分數至上的傳統模式。

東亞國家與中國相似,具有重視考試和分數、望子成龍的儒教文化傳統。但是,對東亞國家教育的認知也需要“撥亂反正”。今非昔比,這一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文化傳統正在發生鉅變。

本號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