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看點:當下最流行的教育概念,大概就是未來學校了。已經不僅僅是概念,各種活動聲勢浩大,跑馬圈地,建組織、拉山頭,天價加盟費,造價幾個億、十幾個億的“未來學校”紛紛破土動工……

顧名思義,未來學校是實施未來教育的學校;但是,對於什麼是未來學校、未來教育,我們想好了嗎,有必要的共識嗎?

文 / 楊東平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誰的未來學校?

未來學校,首先來自對未來教育的認識。2014年,世界教育峰會(WISE)對645位世界各國教育專家的調查“2030年的學校”,提供了對未來教育的認知: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在線內容將成為最重要的知識來源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個人能力將大受推崇,超過實踐能力和學術知識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學校文憑將受到職業認證的挑戰,職業認證和同行認可合計超過了學校文憑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學習將成為終身的追求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課程內容將更為個性化,以適應每一位學生的需求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65%的專家認為教育所用語言不再是本地語或本國語言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88%的專家認為大數據將在教育中大有可為,成為構建教育社區的有力工具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70%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將不再是經費的主要來源,來自家長和企業的經費超過政府

朱永新歸納了未來教育的15個特徵:

學校將會成為學習共同體,而非一個個孤立的學校;

開學和畢業沒有固定的時間;

學習的時間彈性化

教師的來源和角色多樣化

政府買單和學習者付費將並存;

學習機構一體化,學校主體機構與網絡教育徹底打通;

網絡學習更加重要;

遊戲在學習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學習內容個性化、定製化;

學習中心小規模化;

文憑的重要性被課程證書取代;

考試評價從鑑別走向診斷

家校合作共育

課程指向生命與真善美;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對未來學校的想象更多來自科技的刺激和資本的驅動。MOOCs、翻轉課堂、可穿戴設備、3D打印機、交互式電子白板、乃至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等新興技術,不斷刷新未來教育的圖景。然而,時至今日,一個基本共識是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似乎被高估了,一個使用電子白板甚至iPad的教室,與使用黑板並無實質性的變革,只是看上去更為現代化。誠如教育技術學領域資深學者邁克爾·斯佩克特教授所言:

技術只是教育變革中的“滄海一粟”,更多是作為一種“替代策略”應用於教學中,還不足以支撐整個教育系統變革的發生。

令人擔心的是,當我們醉心於追逐高新技術時,也許我們只是在學習“像機器一樣思考”,從而丟失了真正可以致勝的人類智能。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由培訓機構所研發的技術,關注的仍然只是課堂教學,是知識點和提分,從而使應試教育變得更為強大、更為精緻,甚至更為溫柔。那麼,它到底是未來教育、現代教育,還是傳統教育?

在中國,“未來學校熱”還有一個強勁的動力: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績追求。因為教育創新、教育信息技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都是一種“政治正確”,是可以不計代價地“跨越式”建設的其背後,是不變的打造重點學校的思路。

幾十年來,花樣不斷翻新,從示範學校、名牌學校、明星學校、優質教育、高位均衡到“打造教育3.0時代的未來學校”,出現了新一輪不惜重金、競相奢華,打造“未來學校”的比拼。操場分為地上地下三層,地下二層建游泳池;校園由“全球頂級建築師聯手設計”,小學設計有單獨的音樂廳、環幕影院……

“未來學校”建設變成了炙手可熱的“生意經”,而與未來無關。其所損害的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和教育公平的價值。

對未來學校的認識,有一些基本特徵是需要特別強調的。

首先,未來學校必然是“小班小校”,小規模化的。因為只有在小班小校,才能實施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學習。現在歐美國家的學校大多是小學一二百人、中學一二千人的規模,班額則在20~30人左右。反觀我們的“未來學校”,如果還是效率優先、巨型學校的設計,那麼它的未來性從何而來?

另一個重要特點是資源共享。在互聯網時代、學習化社會的環境中,學校建築和硬件設施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不僅出現“開環學校”的設想,學校消亡的概念也變得前所未有地真實,它將轉型為社區的學習中心。花費巨資建一個大而全、小而全的學校的概念正在過時,至少是與未來無關的。

一個實例是創新性的美國密涅瓦大學,以培養全球化時代的未來領袖為使命,每年招收一二百名學生,在舊金山租了一棟公寓樓,沒有傳統的校園、圖書館、體育場,而是以城市為校園,共享資源。每學期去往一個城市,在七座充滿活力的大都市(美國舊金山,韓國首爾,印度海得拉巴,德國柏林,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英國倫敦,中國臺北)教學,開設豐富的體驗式學習項目,提供一種“沉浸式的全球化體驗”。學生將獲得遠超出傳統校園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和終身的職業支持。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首先是“教育正常化”

不管未來的願景如何炫目,走向未來學校的起點,只能在我們腳下,即我們今天的學校。它對應的是教育這樣的生長邏輯: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然後再到未來教育。曾幾何時,實現教育現代化還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宏偉目標,2010年制定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現在,這個目標似乎不再被重視和強調,2035、“未來教育”成為新的動員口號。因此,我們特別需要清醒地自我認知,知道自己身在何時、身在何處。

我們的確已經建設了許多規模巨大、豪華程度遠超發達國家的學校,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然而,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是它們實行的都是應試教育——因此,有人說中國所有的學校都是衡水中學,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育就是考試、分數、升學率,學習就是刷題,品德和健康是沒有地位的,中小學生壓力巨大,全國小學生的近視率達到45.7%,大學生則高達90%;厭學、抑鬱和自殺的情況相當嚴重。一些地區高中的高考複習時間,從高三延長到一年半甚至兩年;初中則普遍在初三用一年的時間備考應試。試問,這符合教育部的課程標準嗎?全世界有這樣的教育嗎?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高考臨近,高三學子緊張複習備戰考試 圖片來源:中新網

我們需要回答,在我們那些最優質的學校,教育規律和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得到體現了嗎?已經建立了現代學校制度、有必要的辦學自主權嗎?教師和學生的正當權益能夠得到伸張和保護嗎?嚴酷的應試教育扭曲了教育生態,導致惡性的教育競爭和學歷“軍備競賽”,造成全社會的教育焦慮。應試教育所體現的教育價值(出人頭地、做人上人、讀書做官)和精神氣氛(死讀書、讀死書、考試至上、分數至上),與科舉傳統相去不遠。

可見,實現教育現代化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艱鉅的任務。我甚至覺得提“教育現代化”也過於高遠,我們需要的首先是“教育正常化”。這一概念是韓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治理應試教育時提出的。所謂教育正常化,就是遵循和尊重教育規律,就是正本清源,恢復常識,以學生為本,實施善待學生的教育,使學生免於恐懼的教育,能夠保障學生睡眠的教育。就是學校像學校(而不是像官場、像軍營),老師像老師(而不是像辦事員、打工者),學生像學生(而不是像學奴、童工)。

這再次提醒我們,無論現代教育還是未來教育,其判斷衡量的關鍵不是校園建築、圖書館、游泳池,也不是信息化、高科技,而是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是價值觀。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意味著教育軟件的整體更新:從國家功利主義的目標轉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從升學教育、應試教育轉為培養合格公民,實行生活教育;從學科中心、知識本位轉為能力本位;從教什麼、如何教轉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等等。

真問題是,置身於陳舊的傳統之中,在嚴重的教育行政化和應試教育的基礎上,能生長出“未來教育”的參天大樹嗎

“新學校運動”

關於“未來已來”的一解,是從現在的孩子和學校教育的狀態,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未來。這就是說,還沒有奠定現代教育的基礎去談未來教育,就難免是無源之水,甚至是緣木求魚。比較積極的理解,是從現在到未來為一個生長演變的過程,在當下教育創新實踐中,孕育催生著未來的種子

。因此,更需要認識的是未來教育的生長機制和路徑。

當下教育創新比較活躍的主要是3個領域:

一是教育公司和培訓機構。

基於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主要從教育技術的進路改變教育。例如洋蔥數學構建從小學到高中自適應的數學學習平臺;“一起作業”改善教師批改作業的生態;滬江網的Cctalk成為農村教學資源補充、鄉村教師培訓的重要平臺。

企業的教育產品研發主要圍繞課堂教學,實際成效在提高教學效率、改善學習感受方面。其侷限性是圍繞應試教育需求,將教育窄化為課堂、教材、知識點和提分。如好未來展示的新技術“魔鏡”系統,在黑板上方設置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影頭,可以抓捕課堂上每個學生走神等不同表現,用大數據技術生成相應的教學評價。令人詫異的是其對未來教室的想象,仍然是面對黑板排排坐的模式

二是優秀的公辦學校。

如北京的十一學校、北大附中,主要改變教學模式,實行分層走班、選課和學分制、學院和導師制等多種改革,引入更豐富的課程資源,實行個性化學習,改善教育品質、師生關係和學校管理。經常會有人說,他們資源太豐富了,其經驗無法複製。然而,同樣擁有最多教育資源的大城市公辦重點學校,又有多少具有變革教育的動力和努力呢?他們坐擁優秀生源帶來的高升學率,基本處於無所作為的狀態。

與此同時,民辦學校也並未成為期望中教育創新的生長點。民辦教育在補充資源不足方面成效顯著,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以及在沿海地區提供面向流動人口子女的學前和義務教育方面。在大城市,民辦教育的功能主要在提供差異化的教育服務,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它更具有服務意識,課程也更為多樣化;但整體上仍處於應試教育的氛圍中,與公辦學校比拼升學率,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創新。

三是體制外的小規模創新學校。

這類學校集中在北京、成都、深圳、大理等地,在主流社會的視野之外,如雨後春筍般自發生長,我稱之為“新學校運動”。這些學校很多是由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而創辦的,其共性特徵是完全超越了應試教育,實行以兒童為中心、善待兒童的教育,採取項目式、個性化的學習,幫助學生能夠自立於社會,自立於未來,追求真善美和幸福人生

其佼佼者如:

日日新學堂(北京),創立於2006年,推崇自然而然的教育:尊重成長的自然性、尊重成長的模糊性和隱私性、尊重成長的自主性;把每個孩子看做一個獨特的個體,不比較、不塑造,使孩子成為獨立的、有文化的、有情懷的、自信的以及有高雅審美趣味的人。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一土學校(北京),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和發展規律,以“全人”培養為目標,在個性化和跨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內驅力,培養內心充盈的孩子。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學校,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培養“根植中國、擁抱世界”的全球公民。

明悅教育(北京),以中國文化哲學為基礎,與多元現實世界接軌的全人教育,“在世界教育之林展示真正的中國教育”。充分發揮兒童與生俱來的天賦、好奇心和創造力,愛與尊重每一個孩子作為生命個體的存在,迴歸生命、迴歸生活、迴歸生態。

先鋒教育(成都、深圳),實踐了十餘年非常規、個性化教育模式,通過問題式教學、項目式教學、學生自治、導師制等個性化教育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慾,把“學渣”變成“學霸”。讓學生通過豐富的創造力和審辨思維去探究並面對現實和未來生活,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貓貓果兒小學(大理),由外來移民家庭發起創辦,以培養感知幸福和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在好奇、渴望和夢想驅動下,引導孩子成為一個主動學習者,讓孩子擁有坦然面對不可知未來的智慧和力量,實現自己的幸福人生。學校是老師-學生-家長共同形成的教育社區,實行“去中心化” 的管理。

楊東平:什麼是未來學校,如何從現在走向未來?

一蓮瑞德學堂(合肥),以"人文立校、德行立身"為核心價值,以"傳承中華文化、開啟時代新命"為使命,志於培養"中國內涵的世界公民。實行個人定製、中西合璧的經典開放式培育模式,遵循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不可本末倒置。

此外,還有好奇學校(成都)、山之雨學校(深圳)、悅谷學習社區(佛山)、雲朵學校(大理)、明睿書院(成都)、小蘋果樹學堂(北京)、幸福學堂(貴陽)、加貝村(深圳)等等,還有各地眾多的華德福學校。

在農村地區,也正在出現以兒童為本、摒棄應試教育的創新型村小,由社會組織與政府合作,實行委託管理,如雲南楚雄東瓜鎮的美麗小學、貴州正安縣的田字格實驗學校、甘肅宕昌的磑子壩實驗學校等等。

走向未來之路

公辦學校、民辦學校、體制外創新學校的不同表現,創不創新,未不未來,既有賴於學校的體制屬性,也有賴於辦學者的狀態,即究竟是官員辦學、資本家辦學,還是教育家辦學。

所以,今天我們談教育創新、未來學校,主要判據顯然不是更豪華的校園、更嚴密的監控;最簡單最重要的判據是對應試教育的態度,一個未能從應試教育突圍的學校,是與未來無緣的。這需要“支撐整個教育系統”的制度變革,需要下放辦學權、建立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需要開展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通過進一步解放和開放教育,耕耘教育創新的土壤,促進產生更多的教育家,才是通往未來教育的正路!

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有兩個基本內容:

從上個世紀末起,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開展了以公立學校為對象,實行校本管理、促進學校自主辦學的改革,以提升公辦學校的教育品質,促進教育創新和教育公平

著名者如美國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是指在不改變公辦學校公辦性質的前提下,將學校委託給有教育理想的教育家群體辦理。舉辦者與教育行政部門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由舉辦者按照章程辦學,自主管理學校。期滿後接受教育部門的評估和檢查,以確定是否繼續簽約。至2014年,全美共有約6400所特許學校,學生超過250萬人。著名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作者雷夫、有效改善弱勢學校的“KIPP”教育模式,都產生於美國的特許學校。在瑞典,這類學校叫“自由學校”;在臺灣,則叫“實驗教育”。

2014年11月4日,臺灣實行教育鬆綁,通過了著名的“實驗教育三法”,即《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高級中等以下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公辦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立法的總則是鼓勵教育實驗與創新,“以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權利,增加人民選擇教育方式與內容之機會,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

實驗教育的實質,是通過政府向學校賦權,激活公辦學校的辦學活力,臺灣的教改由此進入“學校再造”的階段。2017年年底《實驗教育法》修法,提高了各縣市實驗校數的比例上限,控制在10%以內。另一個重要成果是將實驗教育由中小學延伸到大學,使實驗教育構成一個完整體系,成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教育創新上走在了亞洲國家的前列。

在通往未來的教育競爭中,我們究竟走了多遠呢?

智見介紹:有趣、有料、有價值的教育話題和見解,在這裡你可以觸達百餘位知名專家的教育理念和實操方法,讓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不再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