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什麼才是理想的教育

楊東平:什麼才是理想的教育

教育在於幫助人發現和實現自我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本質是非常人文化的,一點都不功利。它是一種啟蒙,一種喚醒,一種打開,一種點燃,是培育豐富的內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對學生進行人格養成的教育,而知識教育只是它較小的一部分。但是,這樣的概念在我們很多老師當中是非常稀有的。

比如人格養成,其實我們有一個特別珍貴的資源,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詩書禮教之國,中國傳統教育就是以人文教化為核心內容的一種教育,而且有培養的目標,就是君子人格,大家約定俗成就是正人君子、謙謙君子、知書達理、溫柔敦厚等,但今天培養出來的人,離這個目標已經遠了。

儘管很多學校的各種規定規章,把育人為本等口號喊得非常響亮,但是教學過程還是依靠考試和分數,是以學科教學為主,沒有把人格養成放到核心位置。現在教育偏離了教育本質,培養出的只是一些考試機器,科技怪人,經濟動物,用錢理群的話說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卻丟棄了我們珍貴的文化傳統。

對於人格養成,對於一個人優秀的性格、情感、氣質、有夢想、開朗、樂觀、勇氣、毅力、堅韌等,這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樣,一個人能力的養成,最重要的是可遷移能力,學習的能力,不是具體的專業知識,因為具體知識是很快可以成就的,或者說很容易從百度上獲得。

最近有一個很熱的話題,今年進入了大學生最難就業季,但我們都知道,一方面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大量企事業單位招不到人,這兩個現象一直是並存的。除了有一些結構性的失調,比如法學、英語、計算機等前些年大幹快上的低成本專業過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大學培養的人才不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要。

用人單位反映最強烈的其實不是專業知識,它最看重兩個素質,一個叫價值觀,就是基本人格,你是不是一個好人,有沒有服務社會的公益心,如果你是一個三心二意、投機取巧,拿企業當跳板的人,企業最怕這種人。第二是可遷移能力,就是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有沒有行動力、創造力,有沒有業績,然後看你的組織管理能力、勇氣和意志力,可是我們的教育忽視了這些能力的培養。

關注短板還是發展長板?

大家知道,長期以來我們教育方針都是強調全面發展,這次的《教育規劃綱要》有個新提法,就是“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全世界的教育綱領、教育方針第一位都是個性發展。而我們由於全面發展難以達到,現實操作中就淪為了平均發展,平庸發展。這種模式下,最受傷害的就是個性。

這就是我們那麼多年來,沒有培養出真正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的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全世界多數優秀人才都是片面發展的,無論是科技還是人文英才,因為只有在他的特長方向上充分發展了,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平均發展、平庸發展能混個三好生,但走不遠,走上社會以後就沒有聲音了。

古希臘聖殿上刻著一句話,叫做認識你自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自古以來的教育智慧,就是人的自我發現、自我實現。所以今天我們應該非常清楚,教育的功能就是幫助人的自我發現和自我實現,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規格做成一樣的標準件。

為什麼強調個性發展?因為人是生而不同的,個性差異是教育學的基本前提。社會學把人的類型分為學術型、經濟型、藝術型、社會型、權力型和宗教型。學術型能深入思考,坐得住鑽得進;經濟型對錢敏感,財商很高;權力型的喜歡管理人,當班幹部。這些智能傾向從小就表現出來了,而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實際上只評價了其中的少數類型,把其他智能給壓抑了。

中西教育的一個重要區別,中國的老師總是說關注你的短板;美國老師總是說發現和強化你最粗的神經,做最好的自己。西方教育關注的不是短板而是長板,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教育不是灌水,古今優秀人才都是個性突出,在某一方面有強烈的興趣,而且往往“偏科”。我們很多高中生考大學時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學什麼,老師家長建議學什麼就學什麼。大學畢業了,還是不知道自己該幹嗎,這很失敗。

起跑線上的競爭是個偽命題

我今天要特別強調家庭教育。有本書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發行了300萬冊,為什麼說好媽媽或者好家長勝過好老師呢?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要深思,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和永久的教師,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身影長大的,家長的教育功能是學校無論如何都不能取代的。

一個非常普遍的現實,在最缺乏教育資源的鄉村,最好的學生往往都是老師的孩子,這個老師可能學歷也很低,也沒有什麼教育方法,但這種家長主要是身教,你至少不是天天打麻將,晚上要批改作業吧,要坐燈下備課吧,這就是對孩子的教育,這種身教的力量從學術角度講,我們稱之為文化資本的傳遞,你家庭的文化氛圍會傳遞到下一代。

今天我們看到很不幸的幾種家長,第一類,把小孩送到寄宿制學校交給老師,或者上重點學校,覺得進保險箱了,放棄家庭教育。第二類更普遍,很多家庭淪為學校應試教育的幫兇。學校通過家校通覆蓋了家庭領域,家長幫著老師監督壓迫學生,週末還要上各種補習班,有人叫“五加二、白加黑”。後果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孩子上了重點學校,他的健康、他的情感、他的人格、他的個性,這些重要方面都得不到關注。

第三類是用力過猛,中國出現了很多虎媽、狼爸,小孩才三歲,家長就已經像熱鍋上的螞蟻,在QQ群上天天討論,想盡各種辦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蠱惑人的商業口號,引起了全社會的焦慮,甚至很多家長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天候陪伴。家長對孩子造成的壓力不堪忍受,是讓一些孩子最終走上絕路的原因之一。

今天做家長很難。每個家長都有焦慮,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嗎?起跑線上的競爭成了當下最有煽動力的商業口號,而且起跑線不斷往前移,現在已經移到幼兒園升小學了。其實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個偽命題。孩子永遠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只會累死、病死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競爭對劉翔重要,他需要爭分奪秒,而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大家知道馬拉松前幾圈領跑的人幾乎都跑不到終點,過早透支體力就會是這種結果。

身心健康比名校更重要

破除起跑線上的恐懼,今天的家長一定要有一顆強大的平常心,不要為商業蠱惑所困擾,不要為攀比所困擾,堅持常識,把兒童當兒童,淡化早教熱、培訓熱、分數崇拜、名校崇拜。現在人人都這麼做,不這麼做的人就非常惶恐,覺得是不是落伍了,被淘汰了。實際上孩子的健康、人格、個性、興趣、好奇心、想象力、閱讀等比那些東西重要得多,而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靠家長。

家長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你的家庭是不會太平的,家裡就是一個戰場,從三歲開始,一直到二十歲。家長的焦慮無非就是讓孩子上一個重點大學,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到底什麼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視分數,一味追求好成績,還是培養一個身心健康、快樂的孩子?我認為,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比什麼名校都重要,身心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什麼是素質教育?就是讓小孩每天多睡一小時,每天多玩一小時,我們家長能不能做到?不能,就把他送到補習班去,一天不見太陽。其實很多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對子女的期望是相當“低”的。魯迅堅決反對孩子做空頭文學家。老舍的期望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既不欺負別人,也不為別人所欺負。這是基於一種通達、透徹的人生觀。事實上,名人之後大多成為教養良好的平民和各種專門人才。

如果我們有三個孩子的話這個問題就容易解釋了。當家長的很清楚:老大忠厚,今後留在家裡養老,老二狡猾,將來可以去做生意,老三聰明,讓他念書。反正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上重點大學的。但沒辦法,現在是一個孩子,都當神童來培養,弄得小孩子不堪重負,所以家長的平常心是特別重要。

什麼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所以對兒童的概念,第一是要寬容、善待兒童,保護他正常的生活,保護他的身心健康,把兒童當兒童看待,這就是一種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是等待。韓國有一本書叫《好媽媽慢慢來》,現在家長太著急了。作家畢淑敏說樹不可長得太快,一年生的當柴,三年五年生的當桌椅,百年的樹才是棟樑材。越是名貴的木頭生長期越長,像紫檀、黃花梨。人也同樣,所以不要著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種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耳朵,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空間。俞平伯有一個教子理念,叫做大水養魚,就是給孩子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長成大魚。不是把孩子的時間、空間全部佔據了,就能培養出人才。另外對孩子不宜過早定向,否則楊振寧就是個熟練的會計師,齊白石只是一個優秀的木匠。

第四是發現。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孩子發現他的自我,發現他的個性。巴菲特說,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找到熱情是一個辛苦而又玄妙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間,父母如果施加壓力,只會適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訴孩子做選擇時不要考慮地位和回報,就像喬布斯說的,做自己真心喜愛的事情。

怎麼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第一個指標,當孩子在幼年與書籍為友,喜歡閱讀,教育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好的書籍會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那些基礎價值觀將影響孩子終生。第二個目標就是在他高中左右能夠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個性和特長,包括興趣愛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夠去自我發現和學習,就算成功了。我們看到太多被考試壓倒的孩子,如果給他三天時間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業就不知道做什麼,精神上一片空白,這就是教育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