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認識蘇霍姆林斯基

楊東平:認識蘇霍姆林斯基

楊東平:認識蘇霍姆林斯基

烏克蘭作為國際政治的焦點,常常處於東西方的撕扯與爭鬥之間。我們現在經常從媒體上讀到,烏克蘭曾經的教育、軍事實力強大,但現在已經從歐洲糧倉的地位衰落,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左右,但我們這次走訪烏克蘭的實際感受卻非常不同,因為烏克蘭的生活成本很低,住房便宜,醫療和教育負擔小,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差別不大,農村學校受到的支持還更多。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蘇霍姆林斯基任校長長達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學,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這是一所11年一貫制的農村學校,目前為了與歐盟學制相統一,正在由11年改為12年。學校共有500多名學生,以本地農村學生為主要生源,今年的28個畢業生中有26人獲得了免費生的名額(烏克蘭以免費生的比例來衡量升學率)。校園體現出以兒童為中心的特色,以生命教育、自然體驗為重點,關注藝術教育,陳列著兒童的作品。“把愛全部給孩子”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踐行。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1918年,蘇霍姆林斯基出生在烏克蘭的基洛沃格勒,1970年逝世。他被尊稱為“教師的教師”。2017年10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蘇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文化名人”,併發文號召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週年。生前在蘇聯備受責難的蘇霍姆林斯基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教育家,並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逐漸在中國產生影響,被國內學者稱為“豐碑”“富礦”。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生命只有52年的他寫出了41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200多個童話、故事、小說,以及1700名兒童發展的個案,但他的大部分著作在生前都未能出版。他的著作被稱作“教育百科全書”和“活的教育學”,代表作有《給青年教師的100條建議》《給校長的建議》《給家長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這次訪烏途中,當我們提出蘇霍姆林斯基最主要的著作是哪本的問題時,蘇氏夫人考慮了一下,微笑著回答道:“《怎樣培養真正的人》”。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告訴我們:“正是我父親,第一個把‘人性’引入了蘇維埃教育!”針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普遍流行的“科技時代”“數學時代”“電子世紀”“核子世紀”的說法,蘇霍姆林斯基鮮明地提出,首先是“人的時代” “人的世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真正的人”“大寫的人”,而不是追求分數,其他一切都是手段,學校奉行的教育哲學是“人是最高價值”“教育學是人學。”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自始至終與構建人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關,他的思想聚焦於人的心靈的成長,把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看得最為重要,提倡情感教育與美育的統一。他認為,情感是道德發生的基礎,教會孩子用心靈去看到、理解、感受人們,這是教育園地中最為典雅芬芳的一朵花兒,它的名字就叫情感教育。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臟,必須堅持“情感理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重視美育才可能培育出和諧發展的“好人”“真正的人”。他在《公民的誕生》一書中寫道:“在少年期,情感教育與美育的統一,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在本質上是一個全新的思維階段……個人對社會的、公眾的思想所持的情緒-美學態度越是鮮明,其道德情感也就越是深刻。”“少年的道德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深刻理解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之複雜現象的本質時,他所體驗到的情感有多麼高尚、多麼崇高。”“一個人,只有當他能發現晚霞之美、發現飄拂於天空的雲彩之美時,只有當他能傾聽夜鶯婉歌、體驗對蒼穹之美的讚賞時,他才成為了人。”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愛兒童”必須持堅定的兒童立場及“相信孩子”的原則,他重視教師的作用,希望以教師的熱情點燃孩子的求知火花,杜絕死記硬背,煥發孩子們的智力自尊。“教學——這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是精神價值的交流,是發自內心的善意和相互同情的贈與,整個學校生活應當滲透著人道精神。” “教師的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喚起孩子具有情緒的敏銳性、注意的深刻性、情感的精確性”,“教師對兒童的愛,不是本能的愛------而是睿智的人道主義之愛,這種愛,包含著對學生人性的深刻認知,對學生個性中一切優缺點的深刻理解,因而充滿崇高精神-----這種愛,是教會人生活的愛,它絕非輕而易舉,這要求教師集中心靈的全部力量,並始終不渝地作出奉獻”,“我深信,小學時期是一個人形成接受教育能力的最關鍵的時期,其實質在於形成對人的需要。”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反對動輒對孩子懲罰,主張“沒有懲罰的教育”,以全力保護孩子的自尊,他“決不允許熱衷於那些‘高效快速’的教學法,因為那些教學法是把兒童的頭腦當做能夠無限儲存信息的電子機器來使用。兒童是有生命的東西,他的大腦是最精密、最柔嫩的器官,我們應該小心翼翼地對待和愛護它。”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快樂教育,教育要為孩子創造歡樂,他堅決反對“以苦代樂”,

教育應當刻苦而不痛苦。“促使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首先是歡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主義感知。教育學真正的人道主義性質,就在於珍視這種歡樂和幸福——孩子對此享有權利的歡樂和幸福。”

他還認為,學校只能提供標準化的、針對公眾的教育服務,培養獨特兒童的責任在家長。“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兒童、少年、青年按照自己的願望(這種願望當然需要培養)每天自由利用不少於五六小時的課餘時間,才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一切關於發展素質和愛好、培養能力和志向的議論都不過是空談而已。”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正如朱小蔓教授曾經評價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他的全部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標、過程、機制與方法,都自始至終與建構人的精神世界休慼相關。他的思想聚焦於——關注人的心靈的成長,特別把情感教育與道德教育看得最為相關,這是他對教育活動本質的深刻理解,也是他思想最具特色的方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致力於倡導“關注人的心靈的成長”的教育。2015 年,首屆“LIFE教育創新峰會——為生活重塑教育”發佈了楊東平教授主筆的《人本主義教育宣言》,明確主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經過已逾百年的教育現代化進程,我國教育雖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教育的“軟件”還是舊的。智育至上、唯分數論的升學競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損害著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國家主義、功利主義、精英主義的教育價值和制度安排,模糊了人的價值、暗淡了人的光芒。

我們需要回答: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興國立國。我們需要從應試教育突圍,恢復教育樹人育人的宗旨。同時,要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改革和創新教育,建立教育在社會中的主體性,以及人在教育中的主體性,走向以人為本的教育。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2018年12月31日,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在深圳電視臺播出。四個小時的跨年演講最後突然談到了教育主題,並介紹了中國最好的學校——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范家小學。他說這可能是中國最好的學校:48個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而且大多數都生活在困境家庭;父母離異、病殘等等,但是這所學校給學生提供了寬容、友愛的健康成長環境。所以在調研這個學校以後,看到這些孩子即便是生活在困境中,他們的陽光樂觀自信在其他學校的學生身上也是很少看到的。這是它當選為最好學校的理由。

很多人不服氣,因為他們心目中最好的學校一定是在北京上海名牌學校,他們會問這些孩子真的有未來嗎?考得上清華北大嗎?讓我們來看看范家小學的辦學目標:辦美麗鄉村學校,育陽光自信少年,要求學生有閱讀的愛好,能寫一手漂亮的字,能流利地朗讀,能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形成愛清潔的衛生習慣,有兩項體育愛好,一項藝術愛好,課業發展良好。課業發展是最後的目標,當然課業也發展得很好。

關於什麼是好的教育?我們回去看一百年前杜威的目光。1919年杜威來到中國的時候,把“以兒童為中心,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這個概念帶到中國。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是為升學做準備的教育的一種矯正。

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終的目標。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成為任何形式的工具。

(本文主體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口述內容,感謝江竹君整理)

楊東平:人本主義宣言

農村教育,需要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