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乌克兰作为国际政治的焦点,常常处于东西方的撕扯与争斗之间。我们现在经常从媒体上读到,乌克兰曾经的教育、军事实力强大,但现在已经从欧洲粮仓的地位衰落,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左右,但我们这次走访乌克兰的实际感受却非常不同,因为乌克兰的生活成本很低,住房便宜,医疗和教育负担小,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差别不大,农村学校受到的支持还更多。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长达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学,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这是一所11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目前为了与欧盟学制相统一,正在由11年改为12年。学校共有500多名学生,以本地农村学生为主要生源,今年的28个毕业生中有26人获得了免费生的名额(乌克兰以免费生的比例来衡量升学率)。校园体现出以儿童为中心的特色,以生命教育、自然体验为重点,关注艺术教育,陈列着儿童的作品。“把爱全部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践行。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的基洛沃格勒,1970年逝世。他被尊称为“教师的教师”。2017年10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文化名人”,并发文号召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生前在苏联备受责难的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教育家,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在中国产生影响,被国内学者称为“丰碑”“富矿”。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生命只有52年的他写出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个童话、故事、小说,以及1700名儿童发展的个案,但他的大部分著作在生前都未能出版。他的著作被称作“教育百科全书”和“活的教育学”,代表作有《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给校长的建议》《给家长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这次访乌途中,当我们提出苏霍姆林斯基最主要的著作是哪本的问题时,苏氏夫人考虑了一下,微笑着回答道:“《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告诉我们:“正是我父亲,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维埃教育!”针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的说法,苏霍姆林斯基鲜明地提出,首先是“人的时代” “人的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而不是追求分数,其他一切都是手段,学校奉行的教育哲学是“人是最高价值”“教育学是人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自始至终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关,他的思想聚焦于人的心灵的成长,把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看得最为重要,提倡情感教育与美育的统一。他认为,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基础,教会孩子用心灵去看到、理解、感受人们,这是教育园地中最为典雅芬芳的一朵花儿,它的名字就叫情感教育。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必须坚持“情感理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重视美育才可能培育出和谐发展的“好人”“真正的人”。他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写道:“在少年期,情感教育与美育的统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在本质上是一个全新的思维阶段……个人对社会的、公众的思想所持的情绪-美学态度越是鲜明,其道德情感也就越是深刻。”“少年的道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深刻理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之复杂现象的本质时,他所体验到的情感有多么高尚、多么崇高。”“一个人,只有当他能发现晚霞之美、发现飘拂于天空的云彩之美时,只有当他能倾听夜莺婉歌、体验对苍穹之美的赞赏时,他才成为了人。”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儿童”必须持坚定的儿童立场及“相信孩子”的原则,他重视教师的作用,希望以教师的热情点燃孩子的求知火花,杜绝死记硬背,焕发孩子们的智力自尊。“教学——这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精神价值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和相互同情的赠与,整个学校生活应当渗透着人道精神。” “教师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唤起孩子具有情绪的敏锐性、注意的深刻性、情感的精确性”,“教师对儿童的爱,不是本能的爱------而是睿智的人道主义之爱,这种爱,包含着对学生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学生个性中一切优缺点的深刻理解,因而充满崇高精神-----这种爱,是教会人生活的爱,它绝非轻而易举,这要求教师集中心灵的全部力量,并始终不渝地作出奉献”,“我深信,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接受教育能力的最关键的时期,其实质在于形成对人的需要。”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动辄对孩子惩罚,主张“没有惩罚的教育”,以全力保护孩子的自尊,他“决不允许热衷于那些‘高效快速’的教学法,因为那些教学法是把儿童的头脑当做能够无限储存信息的电子机器来使用。儿童是有生命的东西,他的大脑是最精密、最柔嫩的器官,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对待和爱护它。”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快乐教育,教育要为孩子创造欢乐,他坚决反对“以苦代乐”,

教育应当刻苦而不痛苦。“促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主义感知。教育学真正的人道主义性质,就在于珍视这种欢乐和幸福——孩子对此享有权利的欢乐和幸福。”

他还认为,学校只能提供标准化的、针对公众的教育服务,培养独特儿童的责任在家长。“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儿童、少年、青年按照自己的愿望(这种愿望当然需要培养)每天自由利用不少于五六小时的课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关于发展素质和爱好、培养能力和志向的议论都不过是空谈而已。”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正如朱小蔓教授曾经评价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他的全部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标、过程、机制与方法,都自始至终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休戚相关。他的思想聚焦于——关注人的心灵的成长,特别把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看得最为相关,这是他对教育活动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他思想最具特色的方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致力于倡导“关注人的心灵的成长”的教育。2015 年,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为生活重塑教育”发布了杨东平教授主笔的《人本主义教育宣言》,明确主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经过已逾百年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国教育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教育的“软件”还是旧的。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升学竞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损害着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和制度安排,模糊了人的价值、暗淡了人的光芒。

我们需要回答: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兴国立国。我们需要从应试教育突围,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宗旨。同时,要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改革和创新教育,建立教育在社会中的主体性,以及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

杨东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2018年12月31日,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在深圳电视台播出。四个小时的跨年演讲最后突然谈到了教育主题,并介绍了中国最好的学校——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他说这可能是中国最好的学校:48个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而且大多数都生活在困境家庭;父母离异、病残等等,但是这所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宽容、友爱的健康成长环境。所以在调研这个学校以后,看到这些孩子即便是生活在困境中,他们的阳光乐观自信在其他学校的学生身上也是很少看到的。这是它当选为最好学校的理由。

很多人不服气,因为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在北京上海名牌学校,他们会问这些孩子真的有未来吗?考得上清华北大吗?让我们来看看范家小学的办学目标:办美丽乡村学校,育阳光自信少年,要求学生有阅读的爱好,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能流利地朗读,能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爱清洁的卫生习惯,有两项体育爱好,一项艺术爱好,课业发展良好。课业发展是最后的目标,当然课业也发展得很好。

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回去看一百年前杜威的目光。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的时候,把“以儿童为中心,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个概念带到中国。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是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的一种矫正。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终的目标。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成为任何形式的工具。

(本文主体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口述内容,感谢江竹君整理)

杨东平:人本主义宣言

农村教育,需要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