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

楊東平: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

以1905年清廷廢科舉、興新學為起點,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已逾百年。積百年之功和近30年來的改革發展,我國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支持。

與此同時,教育落後於社會發展的問題仍很突出。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互聯網時代,但教育的“軟件”還是舊的。智育至上、唯分數論的升學競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損害著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國家主義、功利主義、精英主義的教育價值和制度安排,模糊了人的價值、暗淡了人的光芒。

教育現代化歸根結底是“軟件”的現代化,是促進人的健全發展。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回答: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興國立國。我們需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從應試教育突圍,恢復教育樹人育人的宗旨。同時,要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改革和創新教育,建立教育在社會中的主體性,以及人在教育中的主體性,走向以人為本的教育。

楊東平: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

以人為本的教育

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終的目標。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成為任何形式的工具。蔡元培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其原則是“展個性,尚自然”。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國於1991年簽署的《兒童權利公約》,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通過增進和解放兒童內在的精神力量,發展兒童的個性;使兒童成長為能夠對鄰里、祖國和人類承擔責任的合格公民,以及能夠意識到個人尊嚴的人。

現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合格公民。我們需要重溫百年前梁啟超的《新民說》:“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要通過有效的公民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公民知識、公民價值、公民道德和參與技能,養成他們“清醒而富有理性的精神,深思遠慮,不肯盲從的品質;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氣概”(竺可禎語)。

楊東平: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

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用陳鶴琴的話來表達,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一個有根的現代中國人,同時也是世界公民。他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和世界的眼光。”

新世紀以來,國家已經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為本,而不是以少數人為本、以升學率為本。2010年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於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在二十一世紀,想象力是第一生產力。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民族的未來。要堅持“兒童優先”的原則,保障兒童的教育權利;要善待兒童,保護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提供使兒童免於恐懼的教育。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教育是啟蒙,是喚醒,是點燃,是開悟,是解放。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培養青年適應變革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教育的四個支柱是:

學會學習(Learning to know)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

楊東平: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

為生活重塑教育

當前,我們首先需要從死讀書、讀死書,培養少爺、小姐、書呆子,“大規模消滅民族生存力”(陶行知語)的應試教育突圍,為生活重塑教育。

考試至上、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其價值基礎是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的。而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是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為此,需要更新影響至今的凱洛夫教育學,改變“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陳規,破除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的藩籬。學校應當圍繞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組織教學,促進教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從而“把教育變成生活,把生活變成教育”(陶行知語)。

兒童中心的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育,是親切與具體的。要摒棄空洞、抽象的說教,重視情感、活動和經驗。要從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手腦結合、教學做合一;要用合作取代競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發展“最多樣化的個性”(洪堡語)。

1、促進教育人文化

教育不只是考試、分數、升學和謀生。要改變長期以來教育重理輕文、智育至上的價值,充實教育的人文內涵,使教育充滿愛的情感和生命溫度,成為對孩子頭腦和心靈的培育,成為追求幸福的事業。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要高度重視體育,使“健康第一”成為學校教育的現實。張伯苓認為“強國先強身”,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體育活動中展現特長與個性,發現自我,享受自我,並將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促進母語教育。閱讀不僅是母語教育的基礎,也是基礎教育的基礎,乃至社會文明的基礎。通過閱讀奠定學生一生的精神底色,構建充盈豐富的內心世界,發展他們分析、表達、反思、鑑賞等各種基本能力,是提升社會基礎文明的百年大計。

楊東平: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

教育不僅要開創未來,而且要安頓人心,涵養性情。美育是幫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發展學生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可以提升人生趣味和生活理想,彌補價值真空,從而提升生命質量。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徵,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開放、反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斷;不是壓倒對方,而是追求真理,找到更好的理念,做出合理的行動,從而使學習不再是追求標準答案,而是探究和發現的過程。

2、促進教育多元化

中國文化本身是多元性的文化。教育需要尊重和保持這種多元性,傳承不同民族的文化,幫助不同文化群體學會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相互尊重和寬容,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教育、民族教育和諧發展,實現文化教育的平等,達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理想。

要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克服行政化弊端,改變千校一面,萬教一法的局面。促進教育家辦學,使多樣化的教育理念、辦學模式、教學模式百花齊放,公辦教育、民辦教育、草根的創新教育和諧發展,從而促進教育創新,增加教育的豐富性、多樣性,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性需求。

3、促進教育社區化

改變學校與社區和社會生活無關、成為“懸浮的孤島”的狀態。學校要向社會開放,鼓勵家長、社區和社會力量參與學生活動和學校管理。重視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開拓社會實踐、旅行、遊學、環境教育、自主學習、在家上學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渠道。

傳承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實行有根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家鄉的山川自然、歷史人文、物產習俗,培育孩子愛父母、愛祖先、愛鄰人、愛家鄉的真摯情感,使家鄉成為有溫度、有歸屬感的精神家園,並將鄉愁化為力量,達成對民族、國家和人生的熱愛。

楊東平: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

嚴格控制中小學規模,推行“小班小校”。工業化時代形成的學校教育,具有為追求效率而犧牲個性的特徵。大規模學校缺乏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導致強制性的管理主義走火入魔。“小班小校”是現代教育的基本標誌。提升教育品質,教育需要回歸人的尺度,迴歸“小的是美好的”這樣的常識。

促進教育創新

我們現在的學校系統是1893年設計的。而15年之後最熱門的工作,要麼現在還不存在,要麼再也不復存在了。我們必須為明天培養人才,從而創造未來而不是複製過去。

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革新,各種搜索引擎、內容網站、在線圖書、知識分享工具、學習工具、電子設備和終端,視頻課程、大型在線課程(MOOC)、虛擬課堂等在線學習形式的出現,使得知識的生產、傳播和獲取發生了巨大變革。基於網絡的非正式學習、自主交互的社會化學習、打破時空限制的移動學習正在成為現實。以知識記憶、強化訓練、考試至上、追求高學歷為特徵的應試教育模式正在被歷史所拋棄。

我們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改善教育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幫助教育邊緣化群體獲得有質量的教育,彌合城鄉之間、階層之間、民族之間、性別之間的教育差距。同時,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教育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創造力為中心的教育,走向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

楊東平: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

這意味著並不是用21世紀的技術去強化19世紀的教學。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一種文化。我們要汲取互聯網所體現的自主性、開放性、互動性、去中心化、去權威化、服務至上、公眾參與、信息公開、資源共享等價值,將它們融入現行教育,從而產生革命性的反應。

教育本質上是一個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生長過程。佐藤學認為,主要發生在教育內部和基層的“靜悄悄的革命”,“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需要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新的變革機制。今天,我們身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自下而上、局部的、零散的、非制度化的自主創新和教育探索,這種微改革、微創新、微公益顯示了互聯網時代教育創新的新特徵:通過每一個人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參與,促進教育範式的整體轉變。

教育變革需要新學校、新教育、新父母、新企業。走在風氣之先,勇於變革和創新的企事業機構應當率先拋棄迷信文憑的用人制度,重視人的基本素質、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應當鼓勵有理想、有條件的企事業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自主創辦以人為本的新型幼兒園和中小學。我們不僅可以“用腳投票”逃離應試教育,也可以腳踏實地,通過“教育自救”創新教育。

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創新最重要的動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教興學的巨大熱情和深厚傳統。需要改革教育治理方式,簡政放權,促進教育的下放、開放和解放,恢復學校的自主性和辦學活力,形成教育家輩出的環境和土壤,使教育重新成為社會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重新煥發文明古國的教育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