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定位放線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備

定位放線


一、施工準備

施工測量準備工作包括圖紙審核、測量定位依據點的交接與校核、測量儀器的檢定與校核、測量方案的編制與數據準備、施工場地測量等。

1、檢查各專業圖的平面位置、標高是否有矛盾,預留洞口是否有衝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人員反映,及時解決。

2、對進場儀器設備及人員進行初步調配,並對所有儀器設備重新進行鑑定。


二、場區平面控制網的建立

1、場區平面控制網布設原則及要求

(1)平面控制應先從整體考慮,遵循“先整體、後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則。

(2)軸線控制網的佈設要根據設計總平面圖、基礎施工平面圖、首層平面圖及現場條件等合理佈設。本工程採用從室外座標點引線到地下室底板上按照分區佈置,以縱橫軸控制線來確定樓層軸線,縱橫控制線的交匯點作為樓層軸線放線控制點,用激光鉛垂儀從地下室原始控制點向上引線,在地下每一層的控制點均同測繪方提供的原始座標點進行復核,力求做到準確無誤。

2、平面控制網的佈設

根據本工程結構形式和特點,建立一級平面控制網來控制工程的整體施工。首先在地面建立軸線控制網來控制建築方格網;再根據軸線建築方格網加密成各單體控制小網來作為建築物平面控制網,控制小網的精度按一級導線的精度進行施測作為二級控制。兩控制網等級均確定為一級。

(1)平面控制網精度

(2)結構構件施工允許偏差與建築物控制網精度

根據本工程結構形式,混凝土結構施工中柱、牆、預埋件定位要求最高,其相對建築軸線的允許偏差為±5 mm,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建築物主要軸線間距取為30m(6m×5)以此作為起算數據推算建築物控制網的精度為:

控制線中誤差≤1.8 mm

測距相對中誤差≤1.8 √5/8000×5=1/9938(取用1/10000)

測角中誤差≤1.8 √5/(8000×5)×206265″=20.8″(取用20″)

《高層建築施工規程》規定建築物平面控制網主要軸線間距25m 並組成封閉圖形,其測距精度不低於1/10000,測角精度不低於20″,證明本工程的建築物控制網精度是符合本工程實際和規範規定,是科學合理的。

(3)標高測設與高程控制網精度

《高層建築設計與施工規程》規定層高允許偏差±5 mm,全高允許偏差±30 mm,以此作為起算數據推算高程測量允許偏差:層高允許偏差±3mm,全高允許偏差±20 mm,場區高程控制網精度取用三等水準測量精度。

(4)豎向投測與軸線豎向投測精度要求

層間豎向允許偏差≤5 mm,全高允許偏差≤H/1000 且≤20mm,以此作為起算數據推算本工程軸線豎向投測精度為:層間豎向測量允許偏差≤3 mm,全高允許偏差≤H/1000 且≤20mm。

三、場區高程控制網的建立

1、高程控制網的佈設

為保證工程施工的豎向精度,每一工程應至少佈設3個高程控制點組成高程控制網。我司進場後將在監理單位監督下對標高控制點進行復核、測量,為滿足現場施工進度及施工方便,在場區內測設四個±0.00 m標高控制點,作為施工高程的控制依據。具體位置從原點引出至樓內和場地永久圍牆上,並做好標記。

2、測設方法

根據設計圖紙給定±0.00標高的絕對高程,以測設的高程控制點為依據,用水準儀對高程控制點進行聯測,高程無誤後採用符合路線測定±0.00標高控制點,並根據需要定期進行復測。

四、±0.00以下施工測量

1、軸線控制樁的校測

在建築物基礎施工過程中,對軸線控制樁每月複測一次,以防樁位位移而影響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測的精度要求。

校測儀器採用測量精度2″級、測距精度2mm+2ppm 的全站儀。

2、平面放樣測量

(1)軸線投測

平面樓層混凝土澆築並凝固達到一定強度後,現場測量人員根據基坑邊上的軸線控制樁,將經緯儀架設在控制樁位上,經對中、整平後,後視同一方向樁(軸線標誌),將控制軸線投測到作業面上,然後以控制軸線和設計圖紙為依據,放樣出其他軸線、柱邊線、洞口邊線等細部線。


建築工程定位放線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備

建築工程定位放線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備

控制軸線標識示例 細部線放樣示例

(2)每一施工段測量放線完成後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後及時填寫樓層放線記錄表、施工測量放線報驗表並報監理驗線,驗線合格後,進行下一步施工。

3、支立模板時的測量控制

(1)中心線及標高的測設

根據軸線控制點將中心線測設在靠近牆體底部的樓層平面上,並在露出的鋼筋上抄測出樓層+500mm或+1000mm 標高線,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2)模板垂直度檢測

模板支立好後,利用吊線墜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並通過檢查線墜與軸線間距離,來校核模板的位置。

4、標高控制

(1)高程控制點的聯測

在向基坑內引測標高時,首先聯測高程控制網點,經聯測確認無誤後,方可向基坑內引測所需的標高。

(2)基坑標高基準點的引測

以現場高程控制點為依據,採用水準儀以中絲讀數法往基坑測設附合水準路線,將高程引測到基坑施工面上,標高基準點用紅油漆標註在基坑側面上,並標明數據。

(3)施工標高點的測設

施工標高點的測設是以引測到基坑的標高基準點為依據,採用水準儀以中絲讀數法進行。施工標高點測設在牆、柱外側立筋上,並用紅油漆作好標記,再根據標高點超測樓層的水平標高。

建築工程定位放線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備

五、±0.00以上施工測量

本工程±0.00以上結構軸線採用內控點激光鉛錘儀豎向投測法進行傳遞。

1、平面控制網的佈設

(1)首層平面放線直接依據平面控制網,其它樓層平面放線從首層控制網引投到高空,不得使用下一樓層的定位軸線。平面控制點的豎向傳遞採用內控天頂法,投點儀器選用天頂垂準儀。在控制點上方架設好儀器,嚴密對中,整平。在控制點正上方,在需要傳遞控制點的樓面預留孔處水平設置一塊有機玻璃做成的光靶或原儀器附帶的光靶,光靶嚴格固定。儀器從0°、90°、180°、270°4個方向向光靶投點,用0.2MM筆定出這4個點。若4點重合則傳遞無誤差;若4點不重合,則找出4點對角線的交點作為傳遞上來的控制點。


激光鉛錘儀豎向投測示意圖


建築工程定位放線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備

建築工程定位放線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備

建築工程定位放線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備

(2)所有控制點傳遞完成後,則形成該樓面平面控制網。對該平面控制網進行角度觀測(2″全站儀二測回)及邊長量距(精度l/20000)。由觀測成果作經典自由網平差,根據平差結果與理論值相比較,若邊長較差ΔS≤±2.0MM,角度較差Δβ≤±12″,則說明4點精度達標,則記錄不作歸化;若邊長較差±2.0≤ΔS≤3.0mm,角度較差±12″≤Δβ≤±24″,則說明4點精度不夠,必須歸化;若邊長較差ΔS>±3.1mm,Δβ>±24″,則說明投點精度不夠,必須重新投點,直至滿足精度要求。

2、高程的傳遞


建築工程定位放線技術交底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備

(1)首先從高程控制點將高程引測到首層便於向上豎直量尺處,校正合格後作為起始標高線彈出墨線,並用紅油漆標明高程數據。

(2)標高的豎向傳遞用鋼尺從基準標高線豎直量取。鋼尺需加拉力、尺長、溫度三差改正。

(3)施工層抄平之前,應先校測首層傳遞上來的三個標高點,當較差小於3mm時,取其平均高程引測水平線。抄平時應儘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點範圍的中心位置。

(4)當每一層平面標高抄測工作完成後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後及時填寫樓層標高抄測記錄表、施工測量放線報驗表報監理驗線,驗證合格後進行下一步施工。

六、沉降觀測控制

1、澆築基礎或首層柱砼時,按設計確定的沉降觀測點數與位置埋設好臨時觀測點,並進行首次沉降觀測,整個基礎澆築完畢應不少於1次。到±0.000時再按設計要求埋設永久性沉降觀測點,並將高程引測量新觀測點上以保持沉降觀測的連貫性。沉降觀測使用精密水準儀和鋼尺,採用閉合水準路線觀測,其閉合差應符合±5mm的要求,觀測次數按設計或國家有關技術規範執行。

2、為了保證沉降觀測成果的精確度和可靠性,採用以下措施:

(1)固定使用經過計量檢定的水準儀和水準尺,並定期進行檢驗校正。

(2)使用固定的水準點並定期進行高程檢測,對水準點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高程變動造成差錯。

(3)首次觀測前到現場確定儀器安置位置和選定監時水準點(轉點),並與永久性水準點一起繪製一張沉降觀測路線圖,以便每次觀測時按規定的路線進行。

(4)首次觀測值是計算變形量的起始值,其高程正確與否至關重要,以連續觀測2次取其平均值作為各點的高程。

(5)作業時,觀測員、記錄員、立尺員三位一體,要基本固定且做到密切配合。

(6)每次觀測結束後,由測量工程師負責檢查記錄計算是否正確,精度是否合格,並進行誤差分配,然後將所測高程列入沉降觀測成果表。

(7)根據沉降變形特徵點處布點和大面積均勻布點相結合的原則,在一層均勻佈設沉降觀測點若干個。為便於長期觀測,標誌點用鋼質結構,均設於牆柱內,每增高一層觀測一次,計算沉降量和累計沉降量,以便及時掌握平均沉降量和各點間差異沉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