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流動性雜談

物質的流動性雜談

根據物體不能同個地方出現兩次,推測物體在空間具有流動性。週而復始的晝夜交替欺騙人們,明天跟今天存在相同的可能性!

目錄

  • 他言
  • 我言
  • 微觀世界
  • 總結

他言

一條河流不可能同時踏進去兩次。這句話看起來有點奇怪,好像又有道理,文內用時間概念進行解釋。

目前,時間單方向流動(過去一>現在一>未來)的觀點,得到普遍認識併成為難以修改的常識。

時間流動反應了河流在時刻變化,我們踏進河流後,人不在河流外面,並出來後才能再踏進河流。但這一去來需要消耗時間,就算達到光速需要非常短的時間,也改變不了河流間隔非常短的時間後也是另一條河流的事實。

另外一個觀點,時間本身不會流動,是事件不斷交替,形成對時間在流動的錯覺。例如漫畫書上的每一頁面的漫畫事物,我們折書一半快速讓書頁翻過,出現漫畫事物會有演化的過程。但它們其實是多個漫畫事物組成。

參考書籍:《時間的悖論》ISBN:978-7-5086-8459-8

《錯覺在或不在,時間都在》ISBN:978-7-5357-9215-0

​海森伯的不確定性原理,假設你想要確定粒子的準確位置與實際動量,用測量位置的設備會改變粒子的實際動量,同樣,用測量動量的設備會改變粒子的位置。而能夠得到的最好結果是有所模糊、誤差的綜合位置和動量。

不確定性原理,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真是如出一轍。同時,推導出另一種原理是同步性原理。即一個事物跟一些事物互為影響,跟另一些事情互不影響。

例如一個人向前走時,無法同時向後走,但可以跟另一個人同時同方向行走。

思考題:如何判斷兩個事物具有不確定原理,還是同步原理呢!留給讀者們思考哦。

我言

今天白天又看一位重大人物消亡於世,紅杉資本的創始人唐·瓦倫丁(Don Valentine)於美國加州伍德賽德的家中去世,享年87歲。

紅杉資本對近代的IT行業的著名公司(甲骨文、思科、谷歌、蘋果)投資。根據二八原則,這些少量IT著名企業創造80%行內的價值。

為什麼有些人消亡,造就區域、行業、國家、世界格局、歷史、戰爭等等某一方面是巨大,而另一些人不管生死,頂多周邊群體知曉,甚至無足輕意。

尋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去了解這批人物事蹟。例如秦始皇那個年代,略知齊王、楚王,歷史記載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秦始皇的死亡卻給別人破壞統一六國的秦國,若他不死,歷史又會如何演替呢!

更多人物事蹟如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數學家們,及牛頓、愛因斯坦、毛主席等。由讀者自己舉例!

這批著名的人物都是共同的特點,即他做出事情導致大量的人間接或直接、同時或後來的參與他所發出的事情之中。對他的事情傳播給更多人或改進他的事情。

作為創造人的他,不管消亡或退出,將會事情的發展失去源泉所在。著名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本人,誰都是自然界的一個生物罷!而是他創建的事情得到響應程度及擴展性。

例如毛主席領導新中國的誕生,中國脫離清朝變得越來越強大,牛頓的力學造就工業發展與航天事業的出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衛星GPS定位、原子彈讓日本認輸與原子彈保護新生的新中國的安全。

參考書籍:《亞原子世界探秘》ISBN:978-7-5428-6699-8

微觀世界​

先人們在微觀世界探索歷程,從電子、原子核、中子、質子到夸克。金屬類的原子相對容易失去電子,變成正離子;氣體類的原子相對容易得到電子,變成負離子。原子正好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單位。

化學反應導致舊物質消亡,新物質誕生。不管是人為(醫藥場所、工業廠、每天廚房的炒菜等)還是自然界的生物進行生育、殺生死亡都是不斷髮生的化學反應。

微觀世界的大量粒子不斷組合,同時,發現有些粒子存在戓強或弱或快戓慢的放射性。學過九年級化學的人兒應該知道粒子的半衰期吧!粒子的放射性跟自殺行為似的,放射出自身的電子或質子,讓自己成為其它類型的粒子。

例如釤147,它放出一個α粒子並變成穩定的釹143。

微觀世界的探索過程,得到我們世界由非常微小的粒子通過某些方式構成,同時,粒子自身也會演化(放射性、失去得到電子、核聚變、核裂變),並不斷進行。

宏觀世界的物體若以高分子聚合物來稱謂,這個高分子聚合物是一個可以移動的化學物理反應工廠。作為生物體的我們用新陳代謝指代無時不在的化學物理反應,DNA充當指揮部,指導著應該產生哪種新物質,應該破壞哪種舊物質。

總結

1.時間停止、時間倒流還沒有成為可行的操作

2.時間單方向流動成為難改的常識

3.某人又所以成為偉人,在於創造的事情,不在於本人

4.粒子無處不在地進行變化,導致未曾出現的事物誕生,也讓舊事物隨時消亡

5.人類作為高分子聚合物,服從於粒子安排,因它而生,因它而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