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什麼意思?

2020.2.19

大家知道,一般人理解的“中庸”是指做人做事“差不多”的意思,做事不求極端,大差不差就行了。後來,有些人指出:論語中“中庸”的意思不是“差不多”,是指做人做事要恰到好處、不偏不倚,追求一種極致的適合。這種說法雖然把“中庸”的難度明顯提高了,但有大批認同者追隨。

然而前兩天,很多人在朋友圈玩的“挑戰立掃把”遊戲,修改了我對“中庸”的看法。

網上傳聞:NASA說2月7日至11日是地球的完美重力角度時間,地球在這一天引力很小,所以可以容易地將掃把立在地上。於是朋友圈內紛紛效仿。後來NASA回應說:挑戰立掃把其實每一天都有效,它背後的原理其實是物理學原理,跟地球的引力和重力角度無關,只要找到平衡點就行了。(可見,網絡謠言真不少!)

這個平衡點,我理解就相當於論語中的“中庸”,是一種“剛剛好的角度”。但是試想一下,只要稍微動一下掃把,那麼掃把就會往左倒或者往右倒。“掃把直立”並不是它的常態。這就好比你把一支鉛筆,用筆尖立在桌子上一樣,只要有一點擾動,它就會馬上倒下來。這樣一種“極不穩定的靜態狀態”,是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

做人做事也是,如果中庸代表的是追求“極致的適合”,那麼這種“極致的適合”顯然也是一個極不穩定的點。絕大多數情況下,“偏離”反而是一種常態,可以往左一點,也可以往右一點,但是不要“差太多”。

所以,從人們做人做事的“本來面目”來看,中庸不完全是追求恰到好處,也不完全是消極的“差不多”就行了。而是在追求“極致適合”的態度下,積極地接受“差不多”。多一點也好,少一點也罷,只要不是太離譜。這或許才是人生常態。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理解的中庸可能更多意義上又回到了人們所普遍認為的“差不多”,區別在於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你怎麼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