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庸」之道來談學習,讓教育無憂

《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的是: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用“中庸”之道來談學習,讓教育無憂

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率性就是我們真心本性的自然流露,就是道。修道是迴歸大道的開導,就是教化。可見一個人的成長是由一張白紙般的本性經過不斷的自我修煉、學習和受教育而走向成熟、睿智、高尚。而用在今天來說就是一個大家很敏感的話題:教育的問題。

現在的教育大多是這樣的:從孩子一出生,初為人父母者便開始一個偉大而漫長的育兒計劃。先從成人的育兒班開始,慢慢地當孩子長到三個月大時,就開始上早教班。早教班時孩子能抓到一個小玩具,能對一個新鮮事物感專注幾秒鐘,家長便高興異常,於是各種期望都在家長心中潛滋暗長了。接著上了幼兒園,孩子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唱唱跳跳了,家長們更是對孩子信心百倍。

用“中庸”之道來談學習,讓教育無憂

三年後,小學生活開始了,第一次有了成績的出現,於是各種各樣的補習出現了,為了能夠“優秀”各種各樣的特長也出現了,競爭使學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和思想,近年來,常有小學生離家出走、小學生戀愛、小學生厭學甚至自殺的情況發生。六年後升到了初中,升名校高中的念頭非常明顯了,

用“中庸”之道來談學習,讓教育無憂

三年初中,孩子們面對學科的壓力,面對家長的壓力,面對社會的壓力驟增。特別是有些名校高中舉辦尖子生班,大範圍地選拔尖子生,考試內容也難度大增,使許多孩子不得不提前學習新的內容。雖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家長們卻早已經瘋狂。逼著孩子們學習,這樣初中生出現了所謂的“叛逆期”,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厭學消極。讓家長們痛心不已,而又無可奈何。一部份到了高中,一部份走向了職高或社會,就開始了高考大戰,昏天暗地的高中生活,孩子們除了讀書,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三年苦讀,高考後幾家歡樂幾家愁。再過幾年後大學畢業了,這些曾傾注了父母一生精力的天子嬌子又如何呢?每年成千上萬的人盯上了國家公務員考試,這個比古代的科舉還要難,考不上的人呢?高不成低不就的,怨天尤人,大有懷才不遇之感,更有甚者淪為啃老族,還美其名曰:“我是宅男宅女”。一個連自己都難養活的人,就再難談“孝道”“擔當”“作為”了。難道這就是家長耗盡一生想要培養的結果嗎?當然不是。那麼如果換種方式或觀念來對待孩子會怎樣呢?

用“中庸”之道來談學習,讓教育無憂

“中庸”思想指導下的教育:幾千年前的子思就曾說過“中和”的觀點。說的是為人做事要講究一個“度”。這個度就是讓人和諧相處,讓人愉悅的度。當孩子不喜歡舞蹈時就不讓他去學跳舞,當孩子不愛打球時就可以讓他去作別的體育活動,當孩子成績達不到尖子生的高度時就讓他學習一般的知識。我曾被逼著去學古典舞蹈,苦不堪言,而我妹妹,高考時的藝考生,卻通過學習高中的一般知識,輕鬆考上大學。所以家長們在培養孩子時,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而不是盲目跟風。這個度掌握好了,那麼孩子就會學得輕鬆,就會喜歡學習,也會有更多的精力來做別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 曾國藩家訓有

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期中蔬、魚、豬、掃,就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也可以看出一代大儒的教育理念,也是從根本的“本性”到最終的“教化”的。做到前者是不難的,在前者的基礎上才有後者,所以今天我們的教育出應該先讓孩子們學會良好的品德,學會基本的生存技能、學會做人的原則。然後才是更高層次的學習和追求。長大後,不管是不是進了名牌大學,至少這些孩子明是非,懂孝道。能擔當,有責任。家長可以放心。這才是家長最終的希望呀,“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現,一輩子就圖個平平安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人以德服人,一個德高的才低的人遠勝於一個才高德低的人。有始有終是為國人之本。

用“中庸”之道來談學習,讓教育無憂

曾國藩說:“一念不生謂之誠。”

曾國藩說的“誠”,就是至誠,自然真誠。自然真誠是聖人的境界,無事不成。追求真誠是凡夫的作為,事與願違。為什麼?因為凡夫總是帶著自己的目的,盡力去展示自己的真誠,越展示其實就越虛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著急,我們想盡快達成目標,我們等不得事物的自然成長,就去揠苗助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