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公元前202年冬日的一天,韩信从睡梦中悠然醒来,一时间还有些忪怔,这样闲适的日子,让征战多年的他有些陌生。

他脑海中不由自主又浮现出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垓下之战,楚霸王项羽在他的围攻下,兵败后自刎乌江。这事想起来就令他感到由衷的骄傲。大敌已除,天下已定,他也获封了最为富庶的齐地。功成名就,真正的好日子即将到来!他不禁露出了欣慰满足的笑容。

这时,将士在门外禀告:汉王来了,向将军讨要虎符。

韩信脸上的笑容陡然凝住,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因为他对这个场景并不陌生,刘邦已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首次被夺兵权

公元前205年的春天,刘邦平定三秦后,东征项羽。

与当初被项羽驱逐巴蜀的窘迫狼狈不同,这次讨伐,刘邦可谓是意气风发、自信满满。

他当然有自信的理由,因为他身后是56万人的诸侯联军,这是他自起义以来,带领的最庞大的军团。

他打着为“义帝”熊心复仇的旗号,一路浩浩荡荡直攻楚国国都彭城。项羽彼时正在齐地忙于平叛,故而刘邦一行的进攻十分顺利,这一年的四月份,就攻下了彭城。

正在齐地前线的项羽听说自己的老巢被刘邦端了,怒不可遏,立刻亲点三万精兵开往彭城。

刘邦才刚刚品尝到胜利的滋味,项羽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来了。

五十六万大军很快分崩离析,主力部队被项羽一举歼灭。

刘邦仓皇而逃,连家人都顾不上去接。他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二哥刘喜均在此战中成了项羽的俘虏。

逃命的路上,遇到了儿子刘盈和女儿刘乐,为了马车跑得更快,他数次将儿女踢下了马车,马夫夏侯婴不忍心,又数次将他们抱了回来,刘邦气得数次想将夏侯婴杀了。

若不是情况实在危急,谁又能舍得丢下自己的亲生儿女不顾呢,刘邦彼时真的是自身难保了。

彭城之战,是刘邦与项羽的第一次正面交手。他以为自己已有争锋的资本,却没想到被项羽一巴掌打回了原形。他真切地见识到了项羽的恐怖之处。

彭城之败后,刘邦退守荥阳,开始了与项羽之间十分艰辛的拉锯战,数次险些命丧项羽之手。

公元前204年的六月,刘邦派御使大夫周苛、枞公、魏豹三人驻守荥阳,自己与夏侯婴逃离荥阳。荥阳失守后,刘邦连夜渡黄河,赶至武修。他声称自己是汉军使者,闯入了赵国营地。彼时主将韩信和张耳还在睡梦之中,刘邦趁机夺了他们的军权,然后调兵遣将,将韩信手中的精兵调往荥阳,与项羽继续战斗。

等到韩信睡醒了起床,才知道刘邦来了,把他的军队带走了......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韩信的委屈

与上次只调走精兵相比,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夺兵权”,显然更加严重。韩信无法反驳,但是心中充满了委屈。自他投入刘邦的阵营,就一心一意地追随于他,先是献策平定三秦,随后消灭项羽大将龙且,平定齐地。在消灭项羽的垓下之战中,他更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

项羽刚死,他就急吼吼地夺了自己的军权,这事儿怎么看都有些过河拆桥的意味。

天下太平了,兵权没有就没有了吧,韩信这样安慰自己。然而,令他万没有想到的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不久,刘邦昭告天下,楚霸王项羽已死,楚地平定下来,楚地的百姓需要安居乐业,现在急需要一个贤德的人才奔赴楚地担起治理的重任。而鉴于齐王韩信身为楚人,熟悉楚地风土人情,是最合适的人选,故而特将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定都下邳。

一时间,满朝哗然。

众人心中都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儿,齐国远比楚国富庶,改封楚王,实则是变相降级。

先是无故被夺兵权,接着被降级,这样的事儿摊在谁身上都会有些愤愤不平。他们都在暗中偷偷观察着韩信的反应。然而令大家意外的是,韩信竟然很平静地接受了。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韩信的“衣锦还乡”情结

韩信墓碑上有一副对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里的“生死一知己”指的自然是慧眼识珠的萧何,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意思。而“存亡两妇人“中的“存”,指的是当年对韩信有酬饭之恩的漂母;“亡”指的是则是设计杀害韩信的吕后。

事实上,身为楚人,“楚王“是一个令韩信无法拒绝的封号。这与他早年在楚地无比卑微的经历有关。

韩信是楚地淮阴人,自幼家境贫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与未发迹前的刘邦一样,他不爱干农活,也不会干农活,温饱一度成了问题。母亲去世后,他更是到处流浪,蹭饭。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家生活都不富裕,他经常跟在乡亲们后面讨饭,渐渐地,大家都十分厌恶他,见到他就躲着。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 蹭饭被人嫌

没有生计的韩信只得到处蹭饭,他经常蹭饭的地方是淮阴南昌的亭长家。这一蹭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十分厌烦,于是就把饭点提前了,并且做好了饭就赶紧端到了卧室去吃。等到韩信在饭点赶来时,亭长一家已经吃完了。一次两次的,他就明白了人家的意思,很窘迫,也很生气,愤然与亭长绝交。

  • 漂母之恩

没了蹭饭的地方,韩信只好忍饥挨饿,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到淮阴城下的一条河边去钓鱼。鱼不好钓,他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河边有一群妇人常常在那漂洗。其中一个好心的老婆婆,见他可怜,于是每天都把自己带的饭食分给他一部分,直到漂洗工作结束。

韩信对老婆婆说,将来我发达了一定会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老婆婆很生气的说,一个大小伙子,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说什么发达,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可没想过你的报酬。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 胯下之辱

韩信早年的凄惨经历,最著名的就数那段“胯下之辱”了。

因为尚武,他身上常常挂着一把剑。淮阴这里有个很凶猛的屠夫,时常欺负他,而他总是很沉默,显得十分懦弱。屠夫就越发欺负得厉害了。

有一天,屠夫当着众人的面羞辱韩信:“你一个穷屌丝,腰里还天天装模作样地别着把剑,不就是胆子小吗?”周围一阵哄笑。

屠夫说完继续挑衅:“如果你是个男子汉不怕死,就用这把剑刺我一剑,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个胆小鬼,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当然是怕死的,他还有一腔壮志为酬,他不能死。于是很平静地趴在地上,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中,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因为这件事,淮阴的人深信他是一个无能的懦夫,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可是他韩信成功了,不但成功了,还是大大的成功,他成了统百万之军的大将军,楚霸王项羽都折在了他的手中,这样的功勋和荣耀,是时候回家向乡亲们展示一下了!告诉他们,我韩信并非你们眼中的无能之辈,是你们当年看走了眼!

我如今要衣锦还乡了!

鉴于这一点,韩信接受这个楚王的封号,似乎就没有那么难了。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韩信归乡

回到了家乡的韩信,立即就去做了三件事。报复当年轻视和欺辱他的人吗?当然不是。

他回去是显摆的,可不是拉仇恨的。

  • 第一件

他来到南昌那个不让他继续蹭饭的亭长家,当着亭长媳妇的面赐给了他们一百钱,傲娇地说:“做好人却不做到底,根本不是真正的好人,实际上只是小人罢了。”

随后不顾瑟瑟发抖的亭长一家,转身扬长而去。

  • 第二件

找到当年漂洗布匹的老婆婆,慷慨地赏赐了她一千金,实现了当年富贵必报的承诺。此刻再回想起当年对韩信的轻视,这位善良的老婆婆恐怕悔得肠子都要青了。

  • 第三件

找到当年让他经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屠夫以为他是来复仇的,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哪知,韩信却笑眯眯地说:你其实算是我的贵人,多亏了当年那段屈辱,才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削去今日之辱。

最后还不忘向屠夫解释自己并非懦夫:当年不杀你,并不是我不敢,而是我知道,杀了你非但不能扬名,而且还要经受牢狱之灾。

衣锦还乡的韩信,在乡亲们崇敬羡慕的目光中,心理上无疑是满足和快乐的。那些从前看不起他的人,此刻都恭敬而顺从地匍匐在他的脚下。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抚慰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

事实上,不仅是韩信,关于“衣锦还乡”这个中华古老的情结,连项羽和刘邦也不能免俗。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项羽和刘邦的“衣锦还乡”情结

  • 项羽定都

项羽建立西楚国后,与众位大臣商议定都一事。

有人进言:关中四面环山,不仅有黄河作为屏障,还有秦朝留下的坚固关塞,进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而且关中物产丰饶,经过秦帝国的经营,十分富庶,是最理想的国都之选。

项羽听了很不以为然,说: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意思是,我发达了不回故乡去,就好比穿着好衣服在漆黑的夜里行走,谁知道啊!

身为君王,居然如此没远见,那人气得说: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大怒,下令把这个忠心进言的人给煮了。他最终还是一意孤行地把都城定在了楚地彭城。彭城这个地方有多么不合适,在后来与刘邦的战役中被一一证实。若是当初国都定在了易守难攻的关中,战争中便有着牢靠的大后方,项羽也许就不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也遇到了关于定都的争论。当时他手下的那帮大臣将领基本上都倾向定都洛阳。因为洛阳是周王朝的故都,历史悠久,不但有现成的宫殿可以用,而且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再加上汉军中的将士大多出自关东,定都洛阳,离家乡也较近。

所以起初刘邦决定顺应民意,定都洛阳。然而,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叫娄敬的人,像当初进言项羽的那个人所说的那样,关中是国都的最佳选择。

刘邦听了,如醍醐灌顶,最后听从了娄敬的建议,将国都定在了关中。

对比项羽、刘邦二人在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处理态度,不难看出,项羽失败,其实是必然的。因为“衣锦还乡”的情结,他作出了“定都彭城”这个不理智的决策,实在太过于幼稚了。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 刘邦归乡

公元前195年,刘邦御驾亲征,平定英布叛乱后,回京的途中路过老家沛县,他在战争中受了箭伤,彼时不顾羸弱的身体,拒绝了众臣的劝阻,毅然回到了家乡,居住在沛宫中。

衣锦还乡,刘邦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在家乡住了十来天,日日与乡亲父老饮酒畅谈,还亲自教家乡120个少年郎唱起歌来。

酒酣耳热之际,他即兴创作了《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唱中,回忆起征战沙场的九死一生、创立帝国的艰难历程,刘邦不禁热泪盈眶,随后拔剑而舞。那120个少年也拔剑伴舞,齐声应和他的歌声,场面激昂悲怆,令人十分动容。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将沛宫改为高祖庙,而刘邦亲作的《大风歌》,也成为了沛宫祭祀时的官方乐曲。

正是因为在沛县滞留的时间过长,耽误了伤势的治疗,使得刘邦的健康状况急剧而下,以至于回长安的途中难以承受马车的颠簸,不得不令车马慢行,同时令人在车中加上一层又一层的厚褥。

韩信甘心接受“楚王”封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刘邦都有的一个情结


大仙说

对于韩信来说,虽然“衣锦还乡”带来的荣耀和满足,能抚慰他被刘邦猜忌的失意和无奈,但这种抚慰终究是短暂而易逝的。

韩信的不幸,与其说是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不如说是那个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的悲剧。

他最终还是没躲过那早已为他扬起的屠刀,惨死在吕雉这个妇人手中。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