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後期,為何兵變格外嚴重?

唐後期軍隊中的官兵關係

在唐朝初期的近乎"全農皆兵"的府兵制,隨其待遇惡劣,嚴酷法令的強制,均田制的瓦解等原因最終走向滅亡。唐朝後期的兩種軍隊出現,無論是京師禁軍還是地方軍隊都是由招募或強徵的士兵組成。為應朝廷與藩鎮之間,藩鎮與藩鎮之間的長期一系列混戰需要,使得不計其數的以貧苦農民為主及其他階層者迫不得己參軍,兵額逐步增加。

參軍人員的多樣化,結構之複雜,無疑為之後的兵變埋下不可剷除的禍根,例如安史之亂,藩鎮節度使的財力依靠著國家的賦稅收入,令手中的兵權大於王權,地方軍隊的雄壯是號稱"白徒"的市井弟子的募兵平叛爆發。

唐朝後期,為何兵變格外嚴重?

一名普通士卒的任務不僅僅是戍守邊防,參加戰爭那麼簡單,同時還要被自己的上級-官層層剋扣,將領為了自己的利益貪汙成風,壓榨手下的士兵,於是加之以殘酷的刑法逼迫。在這等不公平的待遇下,士兵很難不心生怨恨。除此之外,在軍糧不夠時,士兵需自己動手耕地以充軍餉。

更有變本加厲的將領在百姓口中搶糧,使之賦沉重的稅,導致家家無法餬口,自己卻還在貪圖享樂。足以可見,官與兵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有如此複雜的社會基礎,階級矛盾自然不斷激化。

唐朝後期,為何兵變格外嚴重?

唐後期兵變的原因和表現

唐朝後期可謂"唐末亂世",也是而後"五代十國"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央對地方的鬆弛,爆發出大小的兵變無數,大致分為兩種類型:階級矛盾的空前激化和統治集團內部為謀取私利挑起的兵變。前者掀起者大多是常受上級的奴役欺壓奮起的反迫害鬥爭,當時軍隊內部混亂不堪,常常長途遷徙進行交戰。士卒早已心懷不滿發動兵變,最為轟轟烈烈的一場兵變竟帶動了百姓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給力不從心的唐王朝的帶來沉重打擊。

當時百姓的參與其中,顯然是出乎各個統治階級意料的,這也反映出藩鎮割據局面簡直令百姓民不聊生。另有些奢侈無度的節度使逼迫大量士卒在盛夏酷暑中服沉重的勞役...地方軍種種不如中央禁軍的待遇使地方軍發動了足有半年之久的兵變,後被殘酷鎮壓。

唐朝後期,為何兵變格外嚴重?

後者就是節度使和宦官不惜為了名利權力策劃的紛爭,來給朝廷施壓,令王權被逐漸削弱。還有一些"牙軍""牙將"為了擴大權勢,爭名逐利,有的只是為了趁亂掠搶。此時的場場兵變對於唐王朝來說,就如家常便飯般了。

那麼,對於這"家常便飯"唐王朝的處理方針也就於事無補了,雖抱著堅決除掉心腹大患的決心實施著暴力鎮壓,精疲力竭時會玩弄欺騙的手段使其自行瓦解,但這始終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表面功夫。對於藩鎮割據內部的諸多的兵變也是採取了鞭長莫及,聽之任之的態度了。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迂腐黑暗,激烈的階級鬥爭,也使唐王朝統治者無力阻止軍隊瓦解的絕望心理。

黃巢起義是由黃巢領導的民變,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歷時最為持久,幾乎打下了大唐是半壁江山,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即使是失敗,也同樣使唐王朝元氣大傷。

唐朝後期,為何兵變格外嚴重?

兵變事件的影響

由於兵變隊伍都是由士卒及底層農民所構成,存在著一定自發性,為維護自身權益而鬥爭。破產的可憐農民從軍在唐王朝政治腐敗的背景下,變向成為了地主的農奴和官府的奴隸。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數場兵變無非是農民與地主兩大階級之間的對抗與鬥爭。長期的內訌導致軍隊腐敗,權力下移,形成了大小軍閥進行連年混戰。

唐朝後期,為何兵變格外嚴重?

此時的唐朝已沒有當初的盛唐氣象,"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早已銷聲匿跡。"武人專權"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也為後來的宋朝"重文輕武"的極端現象成了前因,軍閥混戰造成了文化的停滯不前,損耗著國家與人民的財力精力。

正如賀里斯所說:"所有的母親都痛恨戰爭",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長期的災禍,動盪不安的世界更會給人民心裡造成不可彌補的創傷。

唐朝後期,為何兵變格外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