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为何兵变格外严重?

唐后期军队中的官兵关系

在唐朝初期的近乎"全农皆兵"的府兵制,随其待遇恶劣,严酷法令的强制,均田制的瓦解等原因最终走向灭亡。唐朝后期的两种军队出现,无论是京师禁军还是地方军队都是由招募或强征的士兵组成。为应朝廷与藩镇之间,藩镇与藩镇之间的长期一系列混战需要,使得不计其数的以贫苦农民为主及其他阶层者迫不得己参军,兵额逐步增加。

参军人员的多样化,结构之复杂,无疑为之后的兵变埋下不可铲除的祸根,例如安史之乱,藩镇节度使的财力依靠着国家的赋税收入,令手中的兵权大于王权,地方军队的雄壮是号称"白徒"的市井弟子的募兵平叛爆发。

唐朝后期,为何兵变格外严重?

一名普通士卒的任务不仅仅是戍守边防,参加战争那么简单,同时还要被自己的上级-官层层克扣,将领为了自己的利益贪污成风,压榨手下的士兵,于是加之以残酷的刑法逼迫。在这等不公平的待遇下,士兵很难不心生怨恨。除此之外,在军粮不够时,士兵需自己动手耕地以充军饷。

更有变本加厉的将领在百姓口中抢粮,使之赋沉重的税,导致家家无法糊口,自己却还在贪图享乐。足以可见,官与兵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有如此复杂的社会基础,阶级矛盾自然不断激化。

唐朝后期,为何兵变格外严重?

唐后期兵变的原因和表现

唐朝后期可谓"唐末乱世",也是而后"五代十国"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央对地方的松弛,爆发出大小的兵变无数,大致分为两种类型: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和统治集团内部为谋取私利挑起的兵变。前者掀起者大多是常受上级的奴役欺压奋起的反迫害斗争,当时军队内部混乱不堪,常常长途迁徙进行交战。士卒早已心怀不满发动兵变,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场兵变竟带动了百姓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力不从心的唐王朝的带来沉重打击。

当时百姓的参与其中,显然是出乎各个统治阶级意料的,这也反映出藩镇割据局面简直令百姓民不聊生。另有些奢侈无度的节度使逼迫大量士卒在盛夏酷暑中服沉重的劳役...地方军种种不如中央禁军的待遇使地方军发动了足有半年之久的兵变,后被残酷镇压。

唐朝后期,为何兵变格外严重?

后者就是节度使和宦官不惜为了名利权力策划的纷争,来给朝廷施压,令王权被逐渐削弱。还有一些"牙军""牙将"为了扩大权势,争名逐利,有的只是为了趁乱掠抢。此时的场场兵变对于唐王朝来说,就如家常便饭般了。

那么,对于这"家常便饭"唐王朝的处理方针也就于事无补了,虽抱着坚决除掉心腹大患的决心实施着暴力镇压,精疲力竭时会玩弄欺骗的手段使其自行瓦解,但这始终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表面功夫。对于藩镇割据内部的诸多的兵变也是采取了鞭长莫及,听之任之的态度了。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迂腐黑暗,激烈的阶级斗争,也使唐王朝统治者无力阻止军队瓦解的绝望心理。

黄巢起义是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历时最为持久,几乎打下了大唐是半壁江山,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即使是失败,也同样使唐王朝元气大伤。

唐朝后期,为何兵变格外严重?

兵变事件的影响

由于兵变队伍都是由士卒及底层农民所构成,存在着一定自发性,为维护自身权益而斗争。破产的可怜农民从军在唐王朝政治腐败的背景下,变向成为了地主的农奴和官府的奴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数场兵变无非是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与斗争。长期的内讧导致军队腐败,权力下移,形成了大小军阀进行连年混战。

唐朝后期,为何兵变格外严重?

此时的唐朝已没有当初的盛唐气象,"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早已销声匿迹。"武人专权"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为后来的宋朝"重文轻武"的极端现象成了前因,军阀混战造成了文化的停滞不前,损耗着国家与人民的财力精力。

正如贺里斯所说:"所有的母亲都痛恨战争",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长期的灾祸,动荡不安的世界更会给人民心里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

唐朝后期,为何兵变格外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