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優秀,讓孩子這樣去“吃苦”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講到現在的孩子,不知道珍惜現在的生活,養成了很多的不良習慣,要想辦法讓孩子到農村或者山裡去吃些苦,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有所改變。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應該屬於那種從小吃過苦的人,針對讓孩子“吃苦”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建議送給我們的家長。

一、時代在進步,我們已經不可能讓孩子回到“曾經”那個“吃苦”的年代。

很多父母試圖以自己的經歷來說明“吃苦”對於孩子的好處,然而當父母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時,你就已經不可能讓孩子回到你曾經生長的年代。

曾經那些你認為的“吃苦生活”對孩子來講,已經成為一個讓孩子“激動”甚至讓孩子覺得“驚喜”的不一樣的生活體驗——是的,完全失去了你想象的意義。

二、相比較“吃苦”,我們更應該深入瞭解的是“吃苦”背後的意義?

什麼是“吃苦”,這裡不去咬文嚼字,只以我自己的經歷理解來說,所謂“吃苦”,就是面對“痛苦”。那麼什麼時候,我們會面對痛苦呢?

當自己必須要放棄喜歡的玩耍而去做不喜歡的事情時會痛苦;當自己想要某件東西而得不到時會痛苦;當別人在玩,而自己卻要必須“幹活”,而產生心裡不平衡時會痛苦……

如果我們真的理解了“吃苦”背後的含義,想一想孩子一定要進到山裡或者農村才能吃苦嗎?中國有多少大城市的優秀孩子,他們並沒有被父母放到山裡或者農村去吃苦,但他們一樣優秀,對嗎?

所以,在生活中給孩子創造面對痛苦的機會,培養孩子生活好習慣,才是培養優秀孩子的關鍵所在。

三、相比“吃苦”,培養孩子生活好習慣更重要。

1.自強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過自己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這是我們家長最容易理解的,但是並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在孩子的祖輩: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裡。

培養孩子自強獨立的習慣,小到從學走路時摔倒了不去扶而鼓勵寶寶自己站起來,到讓寶寶自己學著洗襪子,再到自己的書包自己背、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再到自己的零用錢自己決定買什麼等等,這樣的家庭生活細節處處可見,就要看我們身為父母是否注意到了,是否給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去獨立完成。

2.學會忍耐和等待——控制自己的慾望,學會忍耐與等待。

孩子想要的東西是不是立刻就買給他?

面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反應:

有些家長可能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滿足;有些家長可能會有選擇的滿足,這些家長對於孩子的一些過分甚至無理要求能夠予以堅定拒絕,但是對於其他的力所能及或無關緊要的要求會予以滿足;還有些家長會面對孩子的要求,在有選擇的滿足的基礎上,還會明確說明現在不能滿足他,但是可以在什麼時候滿足他。

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更好?

第三種家長的方法既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忍耐與等待,逐漸學會快樂的期待。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規定孩子的時間(看電視、睡覺、作業等等),用心的家長可以在生活中體驗,你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機會可以培養孩子忍耐、等待的機會——專業點的說法是“滿足延宕”,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去查閱相關內容。

3.承擔責任——為父母分擔家庭責任,承擔自己在家庭的一份責任

凡是在成長過程中有過“吃苦”經歷的家長,應該都能夠理解,我們小時候之所以會“吃苦”,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家裡沒有辦法為我們提供更好的條件,同時自己要為父母分擔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家庭工作和事情。

回過頭來,我們現在的家庭有些事情是不是也可以交給我們的孩子去做?比如給花澆水,收拾打掃自己房間以外的其他房間,把一家人所有的衣服都洗了等等。當孩子放棄自己的玩樂時間,去分擔家庭事務時,他會開始慢慢認同家庭責任,並開始擁有一個能夠承擔責任的厚實肩膀。

4.尊重勞動——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者,都是值得尊敬的。

讓孩子認識到,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者,只要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回報,都是值得尊敬的。——這一點我覺得當下尤其重要。

為什麼有些孩子好逸惡勞,很多時候是我們成人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了一些類似的態度,讓孩子覺察到了。甚至有家長告誡孩子“如果你不好好讀書,將來你就會和某某一樣,去做那樣的工作……”等等。

我們人類所做的事情,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只有一件事情恰恰相反,是為了“離開”,那就是“教育孩子”——父母不能留下來養孩子一輩子,能留下的就是孩子可以生活更好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