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教育“吃”的是什麼?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教子箴言。艱苦的條件能讓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問題需要靠自己解決。這樣孩子才會更珍惜,更努力,更自立。

“吃苦”教育“吃”的是什麼?

在物質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雖然我們不必苛求,一定要讓孩子重走我們的“老路”,放牛、打水、割麥,但是也別讓孩子太享福。大人什麼都替孩子做了,孩子甚至連剝雞蛋、繫鞋帶都不會,那他們如何能獨立、怎麼能成長呢?所以,適當地給孩子吃一點苦頭,讓孩子經歷一些挫折教育,其實是大有益處的。

林女士也認為讓孩子適當吃點苦是好事。“現在的孩子好像都不太懂事,其實是家長替孩子做得太多,拿我兒子來說,今年18歲了仍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都不理解我和他爸爸掙錢不易,買東西大手大腳,稍微說兩句就頂嘴,還板著臉不吃飯。”林女士說,要想讓孩子從小明白事理,能為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讓孩子適當地吃點苦,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不易,才懂得去珍惜和體諒。

“吃苦”教育“吃”的是什麼?

   65歲的萬大爺說,人來到世界上,都是帶著苦樂來的,現在很多家長本身就沒有吃過“苦頭”,至於讓孩子去吃苦,很多人雖然有這個意識,但大多都是嘴上說說,真正付諸實踐的很少。

“吃苦”不等於“受虐”

對於吃苦,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這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不過,對孩子的“吃苦教育”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畢竟吃苦不等於“受虐”。

“今年暑假,我就到外婆家住了一個月,那種環境真的難以適應,再也不想去第二次了。”說到自己的暑假,初一學生陳燕有些鬱悶。

原來,為了讓孩子“吃點苦”,暑假裡,陳燕的父母把她送到住在鄉下的外婆家,讓孩子體驗農村生活,培養她的適應能力。不過,陳燕似乎卻對這樣的安排並不“買賬”。

“吃苦”教育“吃”的是什麼?

“農村條件太差了,做農活把手都弄傷了好幾次,但父母卻不聞不問。”陳燕說,父母給外婆下了“命令”,體驗農村生活期間,必須讓她每天做幾個小時的農活。有幾次,陳燕的手弄傷了,但父母仍沒有“饒”了她,還是讓她做其他農活,並對她說,吃點苦對以後有好處。對此,陳燕一肚子的委屈。

“吃苦”應是有益的體驗

“吃苦的目的不在於讓孩子受苦,而是讓他體會生活的來之不易。不能為了讓孩子吃苦,就給他的心理留下不好的影響。”市民張雅莉說,在孩子成長中,吃苦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切都應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而不是刻意安排。比如,每年寒暑假,她就提議讓孩子做點兼職,又或去福利院、敬老院幫助他人,這些都能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形成獨立、堅強的性格。

“吃苦”教育“吃”的是什麼?

“在進行‘吃苦教育’之前,家長要與孩子多溝通,避免孩子產生對立情緒。”市區某中學心理老師畢恆婧認為,只要吃苦體驗能夠激發孩子的善良,對生活的認識,產生一些觸動和思考就是不錯的方式。

“不能讓孩子把吃苦看成單純的‘受罪’,這樣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回到家裡‘加倍補償’。要避免在教育的過程中走極端。”畢恆婧說,吃苦教育需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對青少年來說,這裡面需要有磨鍊與挑戰,同時是難忘而美好的。

“吃苦”教育“吃”的是什麼?

“只有孩童內心的需要和挑戰自己、適應艱苦環境的意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畢恆婧建議,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讓“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過程。

“吃苦”教育“吃”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