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農村,爲什麼有些人喜歡叫餃子爲「扁食」?

大衛談


在河南農村,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叫餃子為“扁食”?

把餃子叫做“扁食”的叫法也有很久的歷史了,不僅河南農村這麼稱呼餃子為“扁食”,還有河南近鄰的山東部分農村過去也有這樣叫法的。福建農村也有這樣“扁食”的食品。


但是現在把餃子稱為“扁食”的農村人已經逐漸少了,多數都是農村的老人們還有這樣稱呼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有這種叫法了,甚至於有些年輕人都不知道“扁食”為何物了。據說“扁食”的叫法有兩個歷史典故。


其一說是“醫聖”張仲景為濟世救人,在冬至這一天要為老百姓免費舍藥。張仲景讓弟子在現在的河南南陽一個地方搭棚架鍋,把羊肉、辣椒與一些具有驅寒的食材一起放鍋裡熬煮,煮熟後再撈出剁碎了用麵皮包扁食形狀,然後再煮成“祛寒嬌耳湯”,讓老百姓吃,用來治療凍耳朵。人們就把這種食品叫做“扁食”,後來又改稱為餃子。

其二說是,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歡吃丸子,但是他又怕油膩,於是唐太宗就叫廚師在肉中多加菜,因為菜太多的緣故,炸出的丸子沒法成型,廚師怕受到處罰,他於是靈機一動,就用麵皮把不成形的丸子包了再水煮。出乎意料的是,唐太宗吃過後大加讚美說好吃,當唐太宗問這是什麼東西時,廚師隨口一說“扁食”,這也就是唐朝的餃子了。


農大知事


說到餃子,大家都不陌生,而在我們老家豫東地區,老家人確實都叫“扁食”的。

 

記得小的時候,家裡也不是很富裕,吃上餃子就是我們的每天很奢望的美食,特別是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爸媽都會買點豬肉、大蔥、芹菜等剁碎包餃子,很是美味。

 

要說河南人稱“餃子”為“扁食”,據說是從很久以前都有的,而起源也說法不一。有說是我們的醫聖張仲景所創,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但是有歷史記錄以來,成為“扁食”的應該在元朝時期,而“扁食”也只是餃子在歷史的發展中每個時期一個不同的稱謂而已。

 

不管是餃子、扁食、水餃、餛飩、餃餌、粉角,都是水餃隨著歷史的發展,稱呼在演變,製作工藝也在改進的一種相似的食材,而在不同的地區進而有了固定的稱謂,不過它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承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