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七夕文化價值雜感

今夕何夕

今夕何夕——七夕文化價值雜感

早晨打開微信、論壇,都是七夕,國人啥時重視起七夕這個不鹹不淡的節日來了,今夕何夕?農曆七月初七。月日相疊的日子特徵明顯,容易被當成節日過,如正月初一春節、三月初三上巳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九月初九重陽節等。我懷疑古人曆法裡每個疊日都可能有說法。七夕就是個疊日,影響很大,被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情人節,越來越受重視,商家當然跟著起鬨以渾水撈魚 。

此時乃夏秋之交,清風送爽,玉露生涼,繁星滿天,河漢橫空。古人很有想象力,為星座演繹出浪漫的愛情故事,使七月七日這個平凡的日子,彰顯出魔幻色彩,放射出愛情光華,勾起天上人間無窮的溫馨和希冀,收穫了溫暖的名字——七夕,七夕被賦予了聰慧、靈巧、姻緣、美滿的多重含義。早年秦少游《鵲橋仙》曾勾起我無窮聯想,"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讓人從牛郎織女故事中領悟了生命和愛情的美好。應該說,七夕節是民間習俗,牛郎織女的傳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了文人的參與更有意味。相傳有個放牛郎,父母亡故,依哥哥生活,可嫂子非常刻薄怨毒,不斷虐待且尋釁陷害,他只好住在牛棚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誰知這老牛竟是犯了天條下界的神牛,一次指引牛郎趁天帝的孫女織女下凡戲水,偷走了她的衣服,玉成了一段姻緣,老牛臨死前讓牛郎剝下牛皮備用。牛郎織女夫妻恩愛,生下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可是王母娘依然要捉拿織女返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用擔子挑著兩個孩子追趕,王母拔掉金簪劃了一條波濤洶湧的銀河,把夫妻隔開,只允許每年七夕,靠喜鵲飛來架起鵲橋,夫妻見面,一夜歡愉。傳說在七夕,抬頭凝視可看到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相會時的脈脈情話,這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讓無數多情男女一掬同情之淚。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女子便在七夕向她乞求聰慧和巧藝,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夕也被稱為乞巧節。《孔雀東南飛》裡有"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的句子,說明秦漢以來甚至更早,七夕都是婦女歡聚的日子,唐宋時有所謂巧市,入七月市場上就會有大量乞巧器物出售,有七孔針等物品,有時市場人滿為患,竟至於交通擁堵。到了七夕,女孩子們三五成群,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織女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姻緣婚配幸福美滿,從中也看到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婚姻中的被動和從屬地位,只有七夕之時,顧影自憐,望空頂禮膜拜,至於同時也會吟誦或者詠唱歌詩,應該可想而知。

說到歌頌戀情的詩歌,我自然想起劉向《說苑》記載的《越人棹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詩古拙直白,聲義雙關,深沉真摯,動聽婉轉,是古楚越文化交融的結晶和見證,對楚辭創作應該有發軔之功,令人讀而忘情。大約是在公元前 540年,千里洞庭,煙波浩淼,玉宇瓊田,萬頃碧波,楚令尹鄂君子皙舉行舟遊盛會,百官縉紳,冠蓋如雲,船上越女擁楫而歌,囈語般悱惻纏綿,縹緲如湖上月光,冰清玉潔無半點塵俗,漣漪泛泛若心事糾纏,誰知女兒心,化作繞指柔,輕舟紅蓮,芷汀捲浪,映襯著淺斟低唱。子皙為歌聲所動,"於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也許正是七夕,良辰美景奈何天,更難得的是越女不慚卑微,勇於袒露愛戀情懷,伴著忐忑和嬌羞,款款而歌,幽怨而不哀傷,多情而不放蕩,率真而執著,激切而婉麗,攢眉千百度,清淚流成行,楚楚可憐,愛意綿綿,逗弄得令尹大官人心猿意馬,無法自持,於是情投意合,寵愛有加。這是一個灰姑娘得遇王子的經典故事,越女顯然左右了自己的命運,這是一個標準的風流韻事,和七夕的氛圍是合拍的,對重視七夕的男女是有蠱惑力的。可見女孩子的未來,乞巧也許有用,但更要有心、用心、走心,敢於表露,善於經營,也許就會變得聰慧、靈巧、得體,和美好姻緣不期而遇。當然,這首歌詩也被不斷質疑,從莊辛誘惑襄成君開始,就意會越人是一個美男,連朱熹都有困擾,一面讚賞不已,一面又說"其義鄙褻不足言",這又何必呢,行歌坐月,桑間濮上,古人原始質樸的人格觀念,都是圍繞真善美的,《越人棹歌》在文學、美學、史學、語言學、社會學方面都應該有著積極意義和研究價值,足矣。

今夕何夕?是牛郎相逢了織女。今夕何夕?是越女打動了子皙。今夕何夕?看人間流連著無數痴男怨女。今夕何夕?星漢燦爛中成就和誕生了綿延四海的愛戀和希冀。

這樣一說,七夕就成了典型的情人節,就此近年來說法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人的經濟和文化消費水平都有所提升了。情人節是個舶來品,在西方,情人節可追溯到基督教產生之前,聖瓦倫丁節的說法比較流行,據傳說,聖瓦倫丁是古羅馬的兩個同名主教,兩人均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遇難,遇難前他們做的最後一件事都是給妻子寫情書,所以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人們往往在這天有栽花卉、點蠟燭、纏襪子、擺鞋子的習俗,還饋贈禮物,禮物逐漸固定為鮮花、巧克力和賀卡,總之,情人節是和愛戀、婚姻、浪漫、美滿相關聯的,是屬於朋友的、屬於家人的、也屬於情人的日子,對所有人來說都代表愛與被愛,溫馨、溫暖、溫情四溢,彌足珍貴。

近年來,國人對情人節的理解還有婚外戀現象蔓延的因素影響。記得早年有個搞笑的事,我一同事在辦公室裡灰頭土臉地檢討自己多事了,原來前幾天的情人節晚上,他散了酒席回家,看到人們都在買情人節鮮花,想起在家日夜操勞的妻子含辛茹苦,猛然觸動了心中柔軟的部分,就買了一束玫瑰,鄭重其事地獻給妻子,沒想到溫順的妻子竟然暴怒了:什麼?你拿我當情人?這花是給誰買的?是不是沒送掉給我了?任憑怎樣解釋都說不清,過了幾天妻子還沒消氣呢。當年,我們辦公室裡鬨笑一片,都說你這真是庸人自擾啊!當然,這也反映國人對情人節的提法有一個接受的過程,現在明白了,情人節不是特定的情人,應該是愛與被愛的人都有份,現在每年的2月14日,滿街的玫瑰花,商家大打情侶牌,搞促銷,辦活動,離譜的是玫瑰花的數量居然代表不同的愛情誓言,520就是吾愛寧,1314就是一生一世,騙鬼吧,雖然是轉瞬凋零的鮮花,每隻幾塊錢,數量多了也就高了價碼,能表達多少情意說不清楚,多金而任性的情侶卻可以浪漫一把,博得周圍人豔羨的眼神、自己滿滿的得意和對方虛榮的滿足,當然也贏得商家逢迎的目光,其實是形式大於內容的。

中國古代沒有情人節的說法,比對洋節,國人開始審視傳統節日中具有浪漫、溫馨意味接近情人節的作用,瞄準了元宵節、上巳節和七夕三個節日。這是因為元宵節娛樂功能最強大,觀花燈、放火焰、猜燈謎、賞月、吃元宵、舞龍燈、劃旱船、舞獅子、踩高蹺等遊藝活動較大釋放了古代婦女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男女物色、邀約、幽會、歡愛之事往往有了發生的條件,確有情人節的氛圍,如宋代朱淑真有一首《生查子﹒元夕》寫到:"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當然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歐陽修寫的,我還是認為是朱淑真所作。這首詞生動表現了情侶錦帕暗寄,佳期有約,急不可待地等待相逢,直至烏金西墜、華燈初上,方才得逢佳偶、執手定情、盡情遊樂、互訴衷腸、享受溫馨、體驗浪漫、感受暢快。但元宵畢竟是新春第一個滿月之夜,稱為上元,更大的意義是表現萬家團圓、和睦友愛的祥和氣氛,象徵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恢弘意義,是春節慶祝活動的高潮和收官,其傳統文化底蘊是綜合的、博大的,變身為情人節就降低規格了。上巳節是指干支曆法中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這天人們到水邊洗澡、冠沐,希望洗掉晦氣,祈求新春好兆頭,稱為"修禊",《論語》中描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到了漢代和三國,上巳節已是通行的節日,人們手持蘭草在水邊舉行祭禮,觀看祓禊,當然也成為情人相會的好時機。《周禮·媒氏》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青年男女結伴春遊踏青,談情說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其間一定演繹不少的浪漫故事,杜甫《麗人行》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文人雅士也在這天邀約飲宴,王羲之還因此弄出個有名的《蘭亭集序》, 這個節日和元宵節相比遊戲功能更強大,光天化日之下,俊男靚女招搖過市,有社會影響。據說當年潘岳字安仁,因長得太帥,上巳踏青為婦人圍觀追逐,潘安和兄弟幾人且戰且走,婦人們圍追堵截,"皆以手環繞,投之以果,遂滿載而歸"。早年讀史,不禁啞然失笑,至今仍能記誦。可見上巳之時,男女遊樂嬉戲場面是很嗨的,頗有情人節的大膽火辣,後來上巳節式微了,可能和宋以後禮教森嚴有關,上巳節的傳統文化名份還沒有恢復,定為中國的情人節就不合適了。如果一定要說中國有情人節,也許七夕是最好選擇。

七夕節在中元之前,自古頗受重視,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本身習俗有祈福、接露水、染指甲、吃巧食、拜織女等,近年還看到商家在七夕賣荷包、香包、草編等手工藝品,也能刺激人們的消費心理和娛樂慾望。所以七夕是可以表達溫馨和浪漫的節日,和男女婚戀的結合很自然,說是中國的情人節有先天優勢。其實,已經有很多人已經把七夕當中國的情人節在過了,馮驥才先生就明確稱呼七夕是中國愛情節,而且它表達的不只是婚前戀人的情感,更多表現已婚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忠貞不渝的情懷,因為七夕結合神話傳說故事,有乞巧、廟會等傳統習俗作背景,融合父母、夫妻、子女的綿綿親情,匯聚愛人、情人、戀人之間愛的承諾信約,讓人從平淡中感受溫馨,在溫情中體驗浪漫,用甄嬛的口氣說,那必定是極好的。而且牛郎織女故事有品位,純潔、浪漫、溫馨、執著,盡善盡美,雖是悽美,畢竟有盼頭,每年都有一夜歡娛,回報一年的綿綿相思,值不值得?絕對值得,有很多軍嫂不是都過著牛郎織女的日子嗎?如此說來,更有時代特徵和核心價值成分,所以七夕正是中國情人節的派頭,也是溫良恭儉讓的美德體現,重情、重義、重禮節、重真誠、重信約,是國人應該重建和遵守的,改革開放以來的拜金習氣和婚戀畸行不是中華民族的常態,應該重視七夕。如果覺得七夕的傳統味道太重了,也可以引入鮮花和巧克力的禮物,配上中國化的香囊、梳子、玉佩等來傳達情意,這中國元素和洋玩意都有,就中西合璧了,讓洋人聽聽牛郎織女的故事,玩玩乞巧,逛逛廟會,還真不錯,影響大了,沒準可以把2月14日情人節的風頭都給奪過來。

七夕的文化意義是厚重、持久的。其實男女之間的浪漫溫馨不在形式,也不在短時間,婚戀的最高境界是不離不棄,是始終如一,即使平淡如水,沒有玫瑰鑽戒、沒有山盟海誓,只要有相濡以沫的溫存、默默無語的守候、痴心不改的陪伴、情意綿綿的包容,比什麼都可貴。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演繹了愛的真諦,天下很多平凡的夫妻也用樸實詮釋了愛的真諦!所以,中國的情人節放在七夕氛圍中最適合,在七夕的背景下最相符,把七夕當成中國的情人節一定會越來越得到國人認同。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與積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內涵,七夕也一樣,是傳播民族婚戀文化的載體,重視對七夕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的構建,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與重視,也是培植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而構建培植不能流於空洞的符號形式,那樣民眾文化認同基礎會斷裂與消解,會弱化民族文化意識,不利於傳承和復興,應該積極尋找路徑,發揮導向作用,整合社會資源,延展教育功能,將對七夕文化價值的認知融入到教育實踐中,形成文化傳承多維合力,當然在發掘精神內涵基礎上賦予時代特徵,發揮媒體正面引導作用,突顯七夕的現代文化精髓,影響公眾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普及七夕的倫理價值要義,都是政府應該考慮的,做到了這些努力,七夕成為中國情人節的提法才有了根基,而不是現在不倫不類,眾說紛紜的狀態,當然這也許不是我們小人物過多考慮的問題,隨便消磨一下時間是可以的。

宿酒初醒,極盡絮叨,謝靈運說,朝遊夕宴,究歡愉之極。心情好了,身體好了,對什麼都感興趣,也無法免俗了。早上翻翻微信,很多七夕的消息,也遊戲文字一番,見笑。

鵲橋仙·七夕

年年今日

窗前無語

遙想星河垂帳

芙蓉凝露看牛郎

敘離索

嬌羞才放

水光月色

花開花謝

仙眷玲瓏模樣

天涯回首漏初幹

斷橋路

眉攢聊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