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唯有真情最浪漫

【我們的節日·七夕】

開欄的話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伴隨著秋天的腳步,中華民族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來了。從牛郎織女的傳說到乞巧納福的習俗,七夕節自古便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近代以來,由於種種因素,七夕節曾一度式微。近幾年,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七夕再次被人們重視起來。即日起,本報《我們的節日·七夕》欄目,將帶領大家走進各式各樣的七夕節活動現場,展開浪漫的七夕之旅。

8月16日,廣東珠海香洲區翠香街道青竹社區舉辦了一場七夕節活動,主題為“浪漫七夕,全因有你”,數十對金婚、銀婚夫婦來到現場,分享他們的愛情、家庭、人生故事。老人們雖滿頭銀髮,但他們相互攙扶的身影,卻是七夕節裡最浪漫的一道風景。連日來,相關的七夕主題活動在全國各地依次鋪開,不僅詮釋著七夕節的價值內涵,也在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七夕:唯有真情最浪漫

8月16日,具有千年歷史的廣西南寧市蒲廟鎮那蓮古圩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盛會“賽巧節”。繡花展演、點米成畫等民俗活動逐一上演。那蓮“賽巧節”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被納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光明圖片

讓美好愛情生輝,讓和睦家庭永駐

牛郎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千百年來,人們何以對這一頗具悲情色彩的愛情故事傳頌不已?傳統節日文化研究學者李漢秋認為,這一故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愛情觀、婚戀觀——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權勢財富,讚揚的是忠誠堅貞而非輕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時情慾,讚賞的是勤勞持家而非好逸浮華。

在李漢秋看來,宋代秦觀《鵲橋仙》中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道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愛情觀的真諦——真正的愛情,不是低層次的朝暮廝守,而是一種彼此忠貞的高級精神,這種精神可以超越時空,具有永恆性和再生性。

忠貞的愛情故事不僅存在於神話傳說中,也在現實中不斷上演著。“兩彈元勳”鄧稼先為了祖國的核武事業,曾在西北戈壁灘隱姓埋名28年。28年中,他的夫人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28年後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鄧稼先卻因為核輻射身患重病,一年後在妻子懷中離開人世。這份忠貞愛情折射出的生命之絢爛、信仰之聖潔、品格之純淨,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愛情觀的真正內涵。

李漢秋認為,在一些人“只求一朝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當下,需要藉助七夕節的載體,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愛情觀。七夕前夕,湖北襄陽就舉辦了“溫馨七夕節,濃濃鄰里情”文藝會演活動,讓群眾在觀看七夕文藝演出中,共同追溯中華傳統文化歷史。四川瀘州舉辦了梅琅姐姐講故事等系列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深入瞭解七夕的前世今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勃看來,忠誠愛情觀在現代社會的重要落點就是家庭和睦,所以應以七夕節日為契機,引導人們學會珍視自己的伴侶和家人,珍惜家庭的美好。七夕前夕,四川瀘州古藺縣開展了“善美家庭”“家庭美德”展示活動,把“我們的節日·七夕”作為家庭美德建設的公益平臺,開展家庭美德教育,舉辦家風家訓展示,進行文明家庭座談,從而讓美好愛情生輝,讓和睦家庭永駐。

七夕:唯有真情最浪漫

8月15日,深圳,在七夕前夕,中建四局三公司為長期在工地辛勤工作的民工夫妻送上七夕節祝福。光明圖片

向陳規陋習說不,為文明新風助力

沒有婚車,不收紅包,七夕前夕的8月11日,在江蘇句容,10對新人在近千人的見證下,上演了一場移風易俗的別樣婚禮。傍晚5時許,10對新人騎著公共自行車來到婚禮現場。7時整,集體婚禮正式開始,新人們各自以不同的愛情宣言和深情對白閃亮登場。大屏幕上,結婚20年、30年、40年和50年的四對普通夫婦向新人們分享了他們的愛情故事,並送上深深祝福。此外,主辦方還特別設置了時光愛情郵筒,新人們將一份致十年以後的自己的信件放入郵筒。寄出的信將在十年後送到新人們手上。

簡約而不失浪漫,這樣的集體婚禮近些年越來越流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七夕期間,除了江蘇句容,還有江蘇鹽城、四川瀘州、甘肅白銀、寧夏固原、廣東肇慶、貴州遵義等多個城市舉辦集體婚禮活動,號召年輕人拒絕攀比,簡辦婚禮,做文明新風的傳播者。

宋代崔敦詩說:“民俗之厚薄,關於天下之治亂。”風俗的好壞,關乎社會的治亂興衰。目前在很多地方,彩禮之重成為愛情之傷,甚至讓喜事變成了悲劇。

“教化行而習俗美”。移風易俗往往很難靠法令強制推動,而需要在教化引導中逐漸完成。在張勃看來,應該引導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用現代的方式過七夕,進而領悟愛情的真諦,形成新的節日習俗。貴州遵義新蒲新區今年七夕舉辦了“七夕·我們的婚禮”活動。婚禮開始前,演出了情景劇《婚禮的傳說》,包括《牛郎織女》《民國時代的婚禮》《新中國的儉樸婚禮》《改革開放初的婚禮》《現代青年的集體婚禮》,同時還用小品的形式,批判了現代婚禮中的不良風氣。不少參加活動的年輕人表示:“既長了見識,又受到教育。”

七夕:唯有真情最浪漫

8月16日,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鐵路大院街道組織轄區婚齡滿40週年的夫婦,開展“改革開放40年,牽手見證四十載”迎幸福七夕活動。圖為這些婚齡滿40週年的夫婦拍攝合影。郝群英攝/光明圖片

呼應社會需求,紮根生活土壤

傳統節日都是因生產生活需要而產生,同時一些傳統節日也因與現代人的生活脫節而式微。七夕節雖然近些年呈現復興勢頭,但相較於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它仍尚未完全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所以,七夕節要想傳承下去,須在滿足人們現實生活需求上下功夫。

在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劉宗迪看來,七夕節可以也應該為當代年輕人搭起交友戀愛的“鵲橋”,這既滿足了社會現實需要,也有利於擴大自身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今年七夕期間,不少地方都舉辦了相親交友活動。比如,寧夏固原舉辦了“情牽龍王壩·愛在龍泉灣”單身青年聯誼交友會,拓展了固原市單身青年交友渠道,為他們搭建一個平等、友好、真誠交往的平臺;雲南昆明在“浪漫七夕·愛是恆久”大型主題活動中加入了大量互動活動,讓單身男女在感受傳統節日氛圍的同時結識了新朋友;湖南株洲則舉辦了“青春戀愛季之愛在荷塘”主題活動,為全市單身青年男女搭建了一個交友、交流、互動、學習的平臺。

“渴望走入婚姻的單身男女不妨參加一次相親大會,戀愛中的情侶可以手寫情書作禮物,婚姻中的夫妻可以共進一次燭光晚餐,一起回憶相識相愛的往事,甚至帶上家人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浪漫旅行。”張勃說,“七夕是一個平臺,是一個框架,也是一次機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條件,擇美而從,擇善而行,過好自己的七夕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