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天上初流火,人間乍變秋。鵲橋銀漢瑞雲浮。織女今宵,何處喚牽牛。

閨女離閨閣,無愁自起愁。焚香乞巧拜無休。恁肯灰心,守拙列仙儔。

七夕,庭院中擺設香案,焚香禱告、乞求得巧,是古代女性七夕當天的主要活動之一。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與今天常用的線香不同,古人使用的香的形態都是丸、餅、末。雖然在元代開始出現線香,但香丸、香餅仍然是用香的主流。

古人繪畫中描繪用香多是焚燒香丸,描繪線香的畫作很少。小編看到的古代繪畫作品中,描繪線香的有仇英版《清明上河圖》和一幅《明人坐像圖》。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有描繪香鋪晾曬線香的情景,另一幅《明人坐像圖》中香爐中插著一枝燃燒的線香。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 明人坐像圖中描繪的線香

焚燒香丸、香餅的方法比線香複雜很多,算是一門生活技藝。古人焚香追求氣潤、味清,燒香取味,不在取煙。

香丸、香餅要藉助埋在香灰中的炭火之力,讓香丸、香餅散發芬芳。香與香灰之間還要放置“隔火片”,此焚香的方法稱為“隔火薰香”,與今天香薰燈加熱精油類似。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這種“取味不取煙”的品香方法可避免煙氣,使香氣更為舒緩自然,增添低迴悠長的雅興。楊萬里有詩《焚香》描寫“隔火薰香”: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似紙。

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

香一旦焚起,還需不停地進行料理,如果火力太大香則濃烈焦燥,需加灰控制火力《焚香七要》載:“香味烈則火大矣,又須取起砂片,加灰,再焚”。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除了七夕在庭院中焚香祈福,大戶人家的庭院中,香幾、香爐也是常年陳設。仕女們在庭院休憩娛樂時,可隨時焚上一爐香,調適心情。

用薰香的方式讓閨房芳香繚繞,更是女子們最熱衷的事情,閨房中多放置可愛的鴨子造型香爐用以焚香。司空圖有《樂府》詩描寫使用“香鴨爐”的景象:

五更窗下簇妝臺,已怕堂前阿母催。

滿鴨香薰鸚鵡睡,隔簾燈照牡丹開。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詩中描寫一位妙齡少女晚起急忙梳妝,昨夜“香鴨爐”中的香氣還繚繞於閨房。

用香鴨爐焚香頗有趣味性,最適合焚燒印香,印香點燃後鴨爐固有的張口姿態“吹香”,嫋嫋香菸幽趣而韻長......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焚香作為一種高雅的娛樂,已完全融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古代女子們不僅薰香,還自己調香創作香方。

宋仁宗的溫成皇后曾創作一款名為“溫成皇后閣中香”的合香,《蘇軾文集》載:

“溫成皇后閣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之類,沉檀、龍麝皆不用”。

溫成皇后用來制香的材料都是最樸素的自然之物,在用香講究尊貴的皇家中可算是一股清流。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以皇妃封號命名的香還有“宣和貴妃王氏金香”,此香與“溫成皇后閣中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僅用料名貴,為了讓香丸呈現不同的色澤增加美觀,在香丸表面還貼了一層金箔,顯得極為奢華。

宣和貴妃王氏金香:真臘沉香八兩,檀香二兩,牙硝、甲香(制),金額香、丁香各半兩,麝香一兩,片白腦子四兩,上為細末,煉蜜先和前香,後入腦、麝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為衣。爇如常法。

香丸以金箔為衣,可以作為貴重禮品送人,宋《陳氏香譜》“韓魏公濃梅香”中載:“如欲遺人,圓如芡實,金箔為衣,十丸作貼”。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七夕,古代女性會收到應景的乞巧時物——“摩睺羅”,其中有散發芳香的摩睺羅,是以“龍涎拂手香”為原料製作。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

七夕前,修內司例進摩睺羅十卓,......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拂手香製造。

龍涎拂手香也是合香的一種,屬於燻佩之香。類似《陳氏香譜》中的“古龍涎香”,可製成花子、香環佩戴:

沉香半兩,檀香、丁香、金顏香、素馨花各半兩(廣南有,最清奇),木香、黑篤實、麝香各一分,顏腦二錢,蘇合油一字許。右各為細末,以皂子白濃煎成膏,和勻,任意造作花子、佩香及香環之類。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拂手香算是專屬女性的香,龍涎拂手香製作的摩睺羅,是女性的吉祥之物;塗肌拂手香可塗肌、拂手,《陳氏香譜》載:

塗肌拂手香,以腦麝諸香搗和成,或以塗肌,或以拂手,其香經數宿不歇。

除此,還有一種可佩帶的拂手香,既能作為配飾,也能芳香身體。宋人蔡伸有詩《浣溪沙·壬寅五月西湖》,描寫佩戴拂手香的女子:

雙佩雷文拂手香。青紗衫子淡梳妝。

冰姿綽約自生涼。虛掉玉釵驚翡翠,

緩移蘭棹趁鴛鴦。鬢鬟風亂綠雲長。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宋朝時,人們還把拂手香佩飾當作禮品相送,周必大曾把拂手香佩飾作為禮物送給友人的妻妾,他在寫給友人劉伯深的信中曾提及:“並有拂手香佩之屬共三事,謾致後房。”

七夕,焚香乞巧拜無休……

如果你對東方傳統合香感興趣,可參考宋代《陳氏香譜》中的拂手香方自己調香製作拂手香佩:

白檀香三兩(滋潤者,剉末,用蜜三錢化湯一盞許,炒令水盡,稍覺浥溼焙乾,杵羅細末)、米腦一兩(研)、阿膠一片。

右將阿膠化湯打糊,入香末,捜拌勻,於木臼中搗三五百杵,捻作餅子或脫花,窨幹穿穴線,懸於胸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