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同樣是被罵戰,三人卻有三個結局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智超千里,幾乎是整個三國內,比孫劉曹更惹人矚目的靈魂人物,而在諸葛亮一生中,足智多謀,屢屢陷絕境而能轉生機,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空城計,離間計沒少用過,而單純的靠“罵”而戰的也有多次,其單穿弟子姜維更是用的淋漓,但其中最矚目的有三次,對象分別是王朗,司馬懿,和鄧艾。

一、先說王朗

王朗是曹魏的重臣,學識淵博而且也是少有的經濟學家,然而該人自是頗高,兩軍對戰時,相當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裡,三國原著中,描寫王朗,將其,輕浮,淺顯的個性刻畫的惟妙惟肖。

原文中這樣寫道:

王朗縱馬而出。孔明於車上拱手,朗在馬上欠身答禮。朗 曰:“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孔明 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

一個縱馬而出,倒出王朗內心自視甚高,並未將諸葛放在眼裡,還帶有敢擔當,有勇氣面對之顯擺,從眾將中而出後,來了一個先發制人,率先質問諸葛亮,可是那句何故興無名之兵,不僅讓諸葛亮暗自諷笑,讓讀者也是看的尷尬至極。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硬生生把漢偷換成了魏,王朗也是食漢祿一路走來,如今各為其主倒也無可厚非,可是卻問出如此拙劣的問題,如同將劍柄故意遞與敵人手中一般,真是智商捉急。

浮躁,功利,自以為是,而又智慧淺薄,這種種個性造就了他不堪一擊的個性。

難怪乎會被諸葛亮一段抨擊加一句“天下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給罵的氣血攻心,從馬上摔落而死。

讀三國,同樣是被罵戰,三人卻有三個結局

二、再說司馬懿

司馬懿是整個三國中,性格最謹慎小心之人,曹操的謹慎是多疑大於小心,而司馬懿卻是小心大於多疑。

他過分的神化諸葛亮的神威,將自己比作戰戰兢兢的凡夫,從氣勢上,就先低了一等。

在被諸葛亮用計炸退之際,倉忙逃亂中,竟然問出:“我頭在否?”這般笑掉大牙的語句,簡直對不起自己身上的大將鎧甲。

諸葛亮為了奪取祁山,想要與之速戰速決,然而司馬懿就是按兵不動,無奈之下,諸葛先是為其送去女人衣裳進行嘲諷,又派大將魏延前去罵戰。

無論是魏延槍挑著司馬懿的頭盔,各種侮辱言語不堪入耳,還是司馬懿甘心情願的穿了諸葛亮送來的婦人之衣,司馬懿的行為是隱忍,可他的真實的內心都是氣憤的,他硬生生將這口惡氣嚥了下去,任憑如何就是堅守不出,讓諸葛亮無計可施。

雖說勝之不武,然而,就是這樣謹小慎微,將對手奉為神明的舉動,能夠讓他與諸葛亮周旋了三四年時間,竟然活活將諸葛亮熬死了。

讀三國,同樣是被罵戰,三人卻有三個結局

司馬懿的個性不狂不傲,既不想爭功搶利,又不想多出風頭,只求能夠守家護國,在猛獸腳下撿肉吃,本著這個原則,他成功的謀得一條生路,然而這路上的忍辱負重只有他內心明瞭。

三、最後的鄧艾

鄧艾雖說沒有機會與諸葛亮一戰高下,可是也是與諸葛亮真傳弟子姜維對戰。

昔日姜維也是在鄧艾營外罵戰,趕一批黃牛來嘲諷與他,鄧艾雖拒不出戰,卻不同於前面二人,他既沒有暗自忍氣,也沒有出兵報仇,而是心平氣和的看待。

他對兒子鄧忠說道:“想不到伯約將我往事調查的如此清楚,也是用心了。”

讀三國,同樣是被罵戰,三人卻有三個結局

雖說後面鄧艾是戰敗而死,可那結果是與整個朝代氣數相關,也是無可奈何,但與姜維對峙的過程中,他既沒有神化姜維,也沒有貶低姜維,大有不卑不亢的氣概。

我知你傳承諸葛孔明,確實謀略得當,是個難得的人才,但是我也不差,我也有我自己的作戰計劃,不會被你牽著鼻子走。

如此,在三國後期,沒人制止的了姜維的局面下,鄧艾寧是和他撐到了最後。

細看三國,雖然大部分講究一個命數和天象,可是冥冥之中,卻不得不承認,命數是受本人性格影響,秉性造就。

這也間接論證了當代性格決定成敗的論調,雖說本性難改,可是潛移默化中,塑造一個落落大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子,絕對是大受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