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万锹挖就黄金道,众担挑出上河壋。

纤云絔驳共飘漂,长天远水皆条迢。

前辈开拓后生续,江山雄壮亦妖娆。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图片]

建国七十年的辉煌,家乡有很多,大运河高邮段无疑排在第一位:毛主席敲定的伟大工程,周总理亲临的决策方案,[始建于唐代(公元874年),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该塔处在拓宽范围内,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周恩来总理在审批方案时特批:让道保塔。为此将运河堤向东移动52米, 使千年古塔保存于大运河中。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在修复古塔的同时,将逐步恢复镇国寺庙宇格局,增设旅游娱乐设施,使之成为运河新景区。]其中一定要完好保留苏北第一古塔——镇国寺塔,几十万民工流芳千古的绝世艺术:"阴刻成河黄金道,浮雕为堤上河壋"!

高邮在扬州的北面约50公里,号称古代第一繁华的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也就10里地;而具有千年城墙的高邮城,从南到北"十里长街",出了城墙南门就是明清南门街,运河在这里向东拐个弯继续向南,这样南门街就与运河紧挨着;出了北面就是北门街,向北径直走,约二里多路,就走上了河壋(运河堤);中市口是南北中山路与东西县府街的交叉,古城最繁华的地方,中山路向南与南门街无缝相接,向北与北门街相连;县府街的西端就是上河壋,向东一路繁华……。中山路与相对应的运河段大致平行∥,最远处也就300米左右。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图片]

记忆里故乡的运河是夏季游泳的好地方,沿城10里都是游泳的人,唯西门宝塔湾没有什么人游泳,此处"复杂"水险,河道窄,水流急,有不明漩涡,历年溺水较多。 帅哥侠子(高邮俚语:侠子——男孩子,霞子——女孩子)还爬驳船,然后再爬上船顶跃入水中,高邮人称运河堤为"上河壋"或"河壋",夏季是男性乘凉的好地方,短裤衩,上身往往就是赤膊,摇把扇子上"河壋"去了,几个人碰到一起,都是"熏烧摊上的猪头"(俚语——老熟人),胡喥陆吹(高邮土语:闲谈胡侃)起来。西面是高邮湖,无遮无挡,河堤——河壋高过屋脊,在没有空调的年代,真是再好不过度夏纳凉的好地方!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运河堤面向运河的坡面栽的是"灌木槐",一方面护堤,秋冬季砍下枝条编簸箕箩筐,用于冬季维护运河工程;面向里下河的坡面栽的部分河段是"水杉护堤",也有的部分河段是白杨树。

……都是回不去忘不了的美好印象……

运河高邮段的……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解放後……界首至高邮河床弯曲狭窄,正常情况下河面宽20米左右,水深不足2米。扬州城附近河道弯曲狭窄,船舶拥挤。……

……到新中国成立时(这时称里运河,对应的运河以东称为里下河)只不过是一条浅狭、弯曲的人工小河,只能航行30至50吨小木船,用沿河老百姓的话说:“狗都跳得过去”。沿线涵闸坝隐患多,防洪、过水能力低,灌溉困难,航运不畅,运营维艰,与经济建设极不适应。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图片]

……

1956年10月,成立扬州里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拉开解放后首治里运河的序幕。当年11月至1957年7月(也有资料说:"至1957年6月",当时里下河的闲季),实施第一期整治,出动12.05万人。自当时高邮城墙内侧镇国寺塔(俗称西门宝塔)到界首四里铺,在老运河(明代康济河)东堤以东另开新河,长26.5千米,结合河床开挖,筑新东堤,挖土方2078万立方米。新东堤筑成后,形成"一湖两河三堤"。(即:新挖的运河在古运河的东面,古运河的东堤就是新挖运河的西堤——新老运河共堤,与古运河平行∥,高邮湖与古运河共堤)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北起界首四里铺,南至高邮镇的石工头——镇国寺塔附近,全长26.5公里,200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1956年大运河裁弯取直,在故道东堤外另开京杭运河,故道西堤外是高邮湖,这样就形成了“一湖两河三堤”。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保运堤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的形状、走向及块石护坡仍清晰可见,特别是运河城区段现存的一段故道保存基本完整,内有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平津堰、杨家坞、万家塘、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等多处明清水工遗迹)。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图片]

以上是来自网上的"基本素材",我来做一下数学题分析。

2078/12.05=172.4立方米/人(每人每天约挖运一立方土,负重行程爬坡下坡20公里或更多——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26500米/120500人=0.22米/人(人多,密密麻麻!当年我七岁左右,没有去过工地,当时大人说起来,工地上全是人。)

20780000立方米/26500米=7842平方米(挖的平均断面面积,新增加的运河东岸断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为实践证明:挖出来土回填原塘,不能填满原塘!)

利用断面积可以求出河宽,河深,堤高,堤宽。可以用幼儿园的办法,向上无顶。

1956年开挖高邮段大运河和古代没有太大手段上的差别,据目击者回忆,主要是锹挖肩挑!一人一锹一担(行话——自备锹——自己挖泥自己挑担),综合最高效率;也有简易的轨道车,配合四轮翻斗车,还有木质轮的独轮车。网上未能找到当年的照片,工地上如果有独轮车,应当是木头轮子的独轮车,高邮是水乡,平时极少见独轮车,只有工地上有独轮车。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图片]

部分民工就住在高邮城上的居民家,民工穿的是草鞋,很爽脚,尤其适合工地上,用不了几天就得换——现在看不到了,有人将废弃的草鞋捡回家,晒干了当柴火。那时,街上有卖草鞋的,好多农民会自己编织草鞋自己穿!我就见过。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新开挖的大运河比原来的大运河因为河道加宽加深而提高的运输能力大概是10:1,由速度的原因继续乘上一个因子就行了!原来是人:拉纤(纤道离水近,离堤顶好远)、划桨、摇橹,现在是机器动力,假设提高5倍,那就是50:1,如果动力提高10倍,就是100:1。

正是包括後续的几十万民工,在党和国家规定的地段用"铁锹"镌刻出了现代文明的奇迹:"中国大运河高邮段——刻阴成河黄金道,浮雕为堤上河壋!"

要得富先修路!这是毛主席时代修的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有数据表明,相当于三条铁路的运输能力,这是农民用——"手挖肩挑脚爬",最原始的方式完成的,不但挖了一条河,还建了一条堤顶宽6米的公路。所以当年的专家说,千万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不要忘记那些农民——其实他们也是世界之最的无名艺术家。

[图片]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主席总理绘宏图,黎民百姓镌金路

旧时,由于大运河部分地段通了铁路,那些地方也就弃用大运河了,苏北没有铁路,运河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举措:"经济,快速,实用"三位一体!

[图片]

1956.11~1957.06是农村闲季。因为那时候里下河是沤田为主,一年只有一季稻,所谓沤田——一年四季都浸在水里!冬季不种麦子,也不种绿肥。

本文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