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閉關“禁海”

許多人將清朝的覆滅歸根於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但這實際上是冤枉了清朝統治者,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並沒有實行這個政策。只不過清朝初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確實禁海過一段時間。

清朝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閉關“禁海”

自清朝入關以來,國內政治局面還沒完全穩定,反清勢力也強大,因此清政府暫時沒能到考慮與外界的貿易之事。對於外國來華的物品,清朝全都按照朝貢制度處理。至於沿海人民的對外貿易,清政府並沒有明令禁止。

清朝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閉關“禁海”

順治年間,清政府曾經頒佈不準沿海居民擅自下海的命令。此命令之所以頒佈,是為了對付鄭成功,反清勢力的逐漸擴張,讓清政府十分害怕,只得下令禁海,斷絕大陸人與鄭成功的聯繫,讓鄭成功得不到陸地人民的支援。當時禁海令是十分嚴格的,若是有人私自下海,無論是官還是民,一律斬首,地方官員如果沒有按規定辦事,一律革職查辦。

到了順治十七年,朝廷又頒佈了遷海令,強制沿海居民內遷,不允許任何商船漁船出海。如此嚴苛的禁令確實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但是這種做法也極大損害了自然經濟的發展。清政府不準百姓下海,最根本的原因是害怕百姓支持對岸的鄭成功,一起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因此禁海隔絕兩者之間的聯繫,但這只是緩兵之計,並不是永久的政策。


儘管清政府下令不準與外界通商,但有些人受生活所迫或是貪圖巨大的利益,還是選擇了走私,在清政府禁海期間,走私之事不僅屢禁不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國內商人們需要更加廣闊的市場,禁海令與他們的利益互相沖突,所以這些商人們不得不鋌而走險下海經商。走私之事也反映出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清政府需要重新考慮禁海令是否繼續實行下去。

清朝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閉關“禁海”

不久之後,鄭成功失敗了,國內戰爭也逐漸平息下來,清政府的統治地位也日益穩固。清政府意識到確實應該廢除海禁了,一來可以增加朝廷的財務收入,二來緩解社會矛盾,滿足民眾擴大市場的需求。在康熙年間,朝廷正式宣佈開海貿易,並以澳門、漳州等地作為對外貿易港口。

清朝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閉關“禁海”

由於開海政策的推行,對外貿易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對外貿易的發展引起的統治者的恐慌,因為許多人出海後並沒有回國,反而私自在外定居,清政府擔心這會影響他們的統治,於是又開始了海禁,對外貿易又一次受到了挫折,一時間走私之人也越來越多。朝廷中針對是否禁海之事也時常發生爭執,反禁派藍鼎元曾經上書陳說海禁的弊端,要求廢掉禁海令。

他指出朝廷禁海才導致沿海居民生活窘迫,不得不起來反抗。再次禁海導致了國家稅收大不如前,於是雍正五年再一次廢除了海禁,對外貿易又得以蓬勃發展。但好景不長,在對外的貿易中,外國多次打破清政府制定的法律,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加上鴉片不斷輸入,由此清政府對於對外貿易和洋人在華貿易的限制越來越嚴,後來清政府便只開設廣州口岸。

清朝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閉關“禁海”

雖然清政府對開海之事多有限制,但是這也不能說明清政府完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理由有四:

其一,任何統治者在制定政策時,肯定是從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發,清朝對外貿易到了後期,已經出現了許多問題,由於封建主義制度的種種限制,統治者沒有辦法去除這些弊端,於是只能夠選擇一刀切的海禁辦法。

其二,清政府出臺的關於海禁的法律條文確實有些嚴苛,但並不是從根本上斷絕與外界的聯繫。

其三,閉關鎖國之詞出自西方的文獻,指的是清政府杜絕與外界的任何聯繫包括政治和經濟上的,可事實並非如此,清政府多次接待外國使者團。

其四,清政府到了後期依然開放廣州這個最大的港口,並不是完全沒有與外國貿易。

清朝真正的閉關鎖國,是閉關“禁海”

綜上所述,清政府並沒有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不過在對外貿易方面有所限制。統治者想通過減少與外界聯絡的方式來防止西方資本主義的衝擊,但這是隔絕不了的,因為這是歷史的選擇,無論統治者怎麼做,最終都只能順應時代的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