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火銃大炮已經領先一步,乾隆:閉關鎖國,朕不要了

身穿白銀盔甲、手持絕世神兵,橫刀立馬,策定乾坤。用一生戎馬換取千秋功名,這是很多人的夢想,也是對於古代戰爭的一種夢境。那在印象中的古代封建社會是不是隻會用刀槍棍棒這樣的冷兵器進行貼身肉搏呢,說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

自從發明火藥只會就開始往軍事化方向走,在南宋發明突火槍之後的百年曆史中就不斷得到發展。一直到了明朝火器的生產技術不斷得到改良,無論是種類、數量、質量以及威力上都上升一個臺階。最著名的就是威繼光和趙士禎等人利用火炮捍衛領土的故事,那為什麼已經出現如此成就後來有銷聲匿跡了,今天就解開這個神秘的面紗。

明朝時期火銃大炮已經領先一步,乾隆:閉關鎖國,朕不要了

一朝輝煌,一夕落敗

在朱元璋獲得天下建立明朝之後,除了將功臣清算一遍之外,在構建完整的體系過程中非常重視,一邊恢復民生,一邊搭建一套完善且有利於皇室的管理制度,其中就包括關於劃時代的熱武器--槍。

在明朝想要生產一把兵器,從原料到成品最後給將士使用都是有一套流程,關係到很多機構。先是對原料的檢驗,因為封建社會中每個地方都要進貢,進貢中就有製作兵器的材料,先是地方自己檢查一次,然後再到朝廷檢查一次,而且還落實到個人,出現不同的情況就直接點名追查原來質檢員這個崗位歷史悠久。

“永樂十年,在京、在外起解, 務委官看驗,解部,戶部委官看驗相同,關填勘合進納”

明朝時期火銃大炮已經領先一步,乾隆:閉關鎖國,朕不要了

原料準備好之後就開始讓工匠開始製作,具體怎麼做沒有很明確記載,畢竟是一項技術活,而對於這些工匠也是有一套制度管理。要麼本身就是從事這一類工作,要麼就是有這門手藝然後被老朱強行拉去幹活,成為工匠之後不允許更改,子子孫孫也是如此,後來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很多規矩就是這樣子定下來。

為了保障明代兵器的正常生產和質量,明朝建立了各種管理制度,從原料到工匠,以及禁令強制性管控,在明朝前期成效狠顯著,而到了中後期之後隨著管理的懈怠,剋扣嚴重等各方面逐漸遭到破壞。中後期開始缺少大量的工匠,在成華年間能夠精通的人不足百人。

“內府各監局及工部匠官 , 其精於藝者一千二百九十二人 ,……兵仗局九十九人"

明朝時期火銃大炮已經領先一步,乾隆:閉關鎖國,朕不要了

鋒芒畢露定江山

明代軍事家對於火器在實戰中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器貴利而不貴重,兵貴精而不貴多,將貴謀而不貴勇,良將一員,火器一千,練而用之,足抵強兵四十二萬,可以無敵於天下矣”

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辱使命,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就已經開始使用火器,並且取得很大的成效,在1362年,發生過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金華蔣英和處州李祐之連發叛亂張士誠看到有機可趁,便派遣親弟張士信領兵十萬,前來進攻諸全州,連續鏖戰了二十多天還沒能拿下,兩邊都進入一個比較著急的狀態。在危機時刻謝再興和知府欒鳳,與援軍胡德濟打了一場配合,先是聲東擊西,虛張聲勢的讓敵人知道有救援軍隊,然後讓將士們天黑之前吃飽飯,然後半夜趁著夜色衝出城外,利用火銃的聲響和威力讓敵人以為被包夾,頓時敵方陣營大亂,人和馬匹各自奔走,胡德濟帶兵追擊,張士信大敗而走。

“德濟與再興分門而守,至夜半,令軍士飽食,一鼓出城,金鼓銃炮震天地,賊眾驚亂,人馬奔走,自相蹂躪。德濟督兵追擊之,士信大潰走。”

明朝時期火銃大炮已經領先一步,乾隆:閉關鎖國,朕不要了

還有一場火器、刀槍、弓弩相互配合的戰役,在1363年中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進行水戰,三種兵器相互合作。

陳友諒以巨大的船隻並排抵擋朱元璋的水軍,而朱元璋也是一字排開,將火器、弓弩按照順序排好,形成作戰準備。當船隻靠近陳友諒軍隊的時候先用火器轟一輪,弓箭手接上射擊,當碰到一起的時候就掄起刀槍貼身肉搏。

這一場戰役中殺敵上千人,奪得一艘戰船勝利而歸,軍心大振。而火器在這一場中的表現也非常亮眼,擊潰敵軍二十餘艘戰船,無數人在湖中沉底

從兩次戰鬥中可以看到與宋元時期的傳統火銃火器相比,這時候的火器在超越前者,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引起的燃燒小國也更加明顯。而一直不能改變的就是還不能連續發射,需要多人配合。

在明朝建立之後邊塞的蒙元殘存勢力仍在興風作浪,這些火器仍然發揮重要作用。當然在封建社會中僅僅是一種兵器並不能決定戰爭的最終勝負,除了兵器的力量之外,還有看具體的作戰過程中將領的指揮、後勤的保障等諸多因素。

明朝時期火銃大炮已經領先一步,乾隆:閉關鎖國,朕不要了

天道輪迴,國祚衰敗

明朝既然那麼注重火器為什麼後來又沒落了,撇開其他的條件不談,在本身就有幾個比較重大的問題

  • 一、火器的缺乏

自從明朝建立以後就非常重視火器的配置和使用,而這種規定也只能夠在中前期能夠實現以外,其他都是難以達到,

後來除了的戚家軍能夠保持有高標準之外的火器,其地方配備的數量絕大多數都達不到

儘管嘉靖之後就開始在這一塊放鬆管控,允許地方進行打造,但是由於人力、物力、財力的影響,並沒有辦法滿足需求。

除了兵器本身之外彈藥也是一個問題,在隆慶年間已經出現了朝廷無法制造出足夠的鉛彈供給給地方,僅僅能夠勉強維持自用。兵器壞了也沒人修也是一個問題,崇禎四年有一批火器要修理,結果是經費不足材料不夠就只能放在一旁。

  • 二、火器的粗製濫造

火器的缺乏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即使拿到手的火器也未必是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以最為經典的鳥銃為例子,曾經是銃管需要耗時一個月的時間來打磨才能完成,而後來卻是用鐵片隨意捲起來成為鐵筒,薄厚都不一樣,沒有工藝性可言,質量很低下。這樣的武器不僅不能夠擊潰敵軍還有可能造成誤傷。

“鑄銃無法,不諳長短厚薄度數之節,不能命中致遠,或橫顛倒坐,及崩潰炸裂而反傷我軍。”

明朝時期火銃大炮已經領先一步,乾隆:閉關鎖國,朕不要了

  • 三、訓練不足

刀槍棍棒需要經過嚴格以及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收放有度,火器也是如此,因為一旦出現填裝的失誤,不僅無法將敵人斬落馬下,還會誤傷友軍。起初朱元璋非常重視訓練,對其非常苛刻,刀槍棍棒以及火器都要會,而且會定期考核。

但是到了後期安逸久了猶如兒戲一般,先是出操的次數不斷減少,至於內容更是荒誕十分,儘管火器十分先進但是沒有懂的人使用還是形同虛設。

  • 四、敵人變強大

明朝初期之所以有非常嚴的禁令就是防止有人發生暴動,在正統年間廣東黃蕭養叛亂,在圍攻廣州擊敗明軍後,就獲得了一定數量的火器。這場叛亂持續了一年多才平定。

明末年間與女真族的對陣中也是如此,女真族也繳獲了大量的火器,而且女真族的初期的火器幾乎都是靠繳獲得來。

也有人叛變攜帶者大量的武器投敵,此消彼長的情況之下金的火器鍛造和發展也得到提升。這幾個點環環相扣,都非常重要,拋開朝廷的管理問題和其他因素光這一塊的問題就已經夠喝一壺。

明朝時期火銃大炮已經領先一步,乾隆:閉關鎖國,朕不要了

歸納

火器對於明代的統一戰爭和鞏固地位有很大的影響,隨著火器的發展新成的新興戰術能夠很大程度上遏制邊塞兇猛的騎兵。不過戰爭也只是各方面的綜合比較,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國祚衰退,光光靠一個火器根本沒辦法挽回局面。

而在印象中完成接替的清朝似乎並不喜歡火器,而是冷兵器。其實不然,在清朝完成統一之前就非常重視,而且發展很迅速,入關之後就直接淘汰原有的一些舊武器,直接替換鳥銃。

直到乾隆一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來貨物以通有無”開始閉關鎖國,各種火器也就未有進一步的發展。早在明代中後期時,火器的發展就曾吸收過國外的先進技術,然而直到清末,清軍使用的仍然是明後期以來早已經有的火繩槍,並以此去對抗更為先進的西方列強的燧發槍,其結果就是雞蛋碰石頭。

發現歷史,改變自己,關注 一起研究分享歷史,發現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