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子漢武帝,不屈的靈魂


逆子漢武帝,不屈的靈魂

(一)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他的名字,就是漢。

對於漢朝的進一步認識,始於電視劇《漢武大帝》,始於預告片動人心魄的宣傳詞。

梁啟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一直以來,我對於這位近代大儒的看法深信不疑,但是,現在看來這幾千年歷史並非私人家譜那麼簡單,所謂的幾千年封建社會也不是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軌跡!

漢朝存在的意義,絕對不是中國古代毫無意義的改朝換代。嚴格來說,漢朝開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先河,它奠定了此後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態。

而這一切皆是來自一個人,他就是——漢武帝!

細數兩漢,除了漢武帝,還真是沒有什麼像樣的皇帝,不錯,確實存在一些治國有方的皇帝,也確實誕生過仁慈之君,但是真的被後人尊崇為雄才大略的非漢武帝莫屬,按照常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可是他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卻足足影響了整個名族的命運。

在頌揚康熙帝的那首《向天再借五百年》中有這樣的歌詞:

看鐵蹄錚錚

踏遍萬里河山

我站在風口浪尖

緊握住日月旋轉

這樣的語句用來讚揚漢武帝似乎更加合適,從關外而來的康熙穩住的是一個清王朝,嚴格來說,漢武帝一個人改變了整個民族的命運,控制著此後許多年中國古代歷史的走向。

不錯,劉邦也是一代名君,似乎也存在過高大的形象,比如虛構的斬白蛇起義,比如炫耀自己衣錦還鄉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但是,劉邦僅僅是一個王朝的開創者,而且在他開創這個朝代過程中也是險象環生,屢遭敗績,幾乎多次喪命,他從鴻門宴上的心驚肉跳到倉皇而逃,他在彭城大敗中拋棄妻子,他在面對父親將要被烹殺時的無賴而無奈......

劉邦似乎給人一種窩囊的感覺,確實如此,面對秦始皇的虎狼之師,他知道無力對抗,只能偷偷避其鋒芒,他窩囊;面對戰神項羽的“萬人敵”,他屢戰屢敗,差點丟命,他窩囊;面對奇智多謀的韓信,他有求於人,他也窩囊;回到家裡,面對高攀的老婆,他更加窩囊。

當然,最窩囊的事發生在劉邦的晚年。是的,窩囊了一輩子的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膽子似乎應該壯大了很多,可以這次遭遇,讓他窩囊到死,並且窩囊了下面幾輩子!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因為不滿朝廷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出擊匈奴,首戰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輕敵冒進,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

這是劉邦這輩子最後一次在戰場上迫近滅亡,這次的命懸一線,也成為他這輩子最大的恥辱。

漢軍士兵受不了北方的嚴寒,凍傷很多人,其中凍掉手指頭的就有十之二、三,糧食也快吃完了,飢寒交迫,危在旦夕。此時,被圍困的軍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也許再過幾天匈奴人發起總攻就全軍覆沒,幸虧陳平用計,才逃出生天。


逆子漢武帝,不屈的靈魂

此時的劉邦也許還不夠了解他的敵人,匈奴的最高領導人的名字叫做冒頓,他是個人,但是也不是個人。這位草原之王,鳴鏑弒父,殺妻殺兄弟,殺大臣......

遍觀整個人類歷史,他也是不折不扣的禽獸,即使禽獸之行也不及冒頓單于的心狠手辣、喪心病狂,即使和那殺人魔王成吉思汗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邦之不幸在於孱弱的漢朝偏偏遇到了強盛時期的匈奴,這是一個連秦始皇也懼怕,也無可奈何的強敵。

劉邦屈服了,呂后屈服了,漢朝屈服了。

從此,漢朝開始了漫長的休養生息政策,靠著女人、財物和低聲下氣換來屈辱的和平。

西漢皇室開始屈辱的奉送漢朝皇族的公主去給單于當閼氏,並且每年奉送給匈奴一定數量的棉絮、繒、酒、米和食物,以此遏制匈奴對中原的騷擾和覬覦。

當然,最讓人氣憤的是冒頓的“慢書辱後”,這封信,後來出現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引起了劉徹歇斯底里的憤怒,這是奇恥大辱,是侮辱其祖上,更是侮辱這個朝廷,侮辱這個國家。

(二)

若非機緣巧合,匈奴單于遇到漢武帝,那麼漢朝很可能將會是第一個被遊牧民族吞併的王朝,中國將會在兩千多年前就被遊牧民族侵佔,也許,抽打“罪惡人類”的上帝之鞭將提前揚起,而非千百年後的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對歐亞大陸的血洗。

上天在中國的北部灑下來一顆罪惡的種子,誕生了一個魔鬼。

長久以來,威脅中國農耕文明的一直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這種威脅一直持續到槍炮的發明,當清朝末年的騎兵在八里橋面對機槍大炮幾乎全軍覆沒之後,遊牧民族才徹底看到了自己的衰落,並且從那以後愛上了和平和唱歌跳舞。

歷史的巧合在於,漢武帝恰巧碰到了伊稚斜單于,遇到了整個華夏民族第一次感受到了外部實實在在的威脅。這種威脅是面對幅員遼闊的大漢,單于敢於公然調戲作為國母的呂后,敢於對整個漢朝皇族的蔑視。

逆子漢武帝,不屈的靈魂

記得電視劇《漢武大帝》有這樣的臺詞:

桑格花開了!雲雀叫了!毛毛蟲長出了翅膀。漢朝的皇帝他斷奶了!

萬能的崑崙神巧妙的安排了這個世界。它讓大地生出草,讓羊群來吃草,然後讓狼來吃羊。我們匈奴人就是狼,漢朝人就是羊。我們大匈奴並不想打仗,我們只是需要漢朝人種的糧食,需要漢女人織的錦帛,但是他們不願意源源不斷地貢獻我們。我們只能強迫他們給,現在這羊回過頭來要吃狼了,這個世界不是亂了套了嗎!

去洗劫那些堆滿糧食,堆滿絲綢,住滿美女的村莊和城鎮!

讓漢人的男人,作我們的奴隸!

讓他們的女人,作我們的妾婢!

讓他們的田野,成為我們的牧場!

血染黃昏,肉喂烈狗!

......

在匈奴人看來,漢人就應該是他們的獵物和奴隸,永遠都是!

後來,那位斷奶的皇帝登基了。

漢武帝劉徹的即位過程曲折,他非嫡長子、非皇后所生,他的即位只是一種運氣。即位後,不是他的享福之日,而是災難重重,他面臨著兩股勢力的打壓,即其祖母和母親。

劉徹16歲即位,這只是一個懵懂少年,但是他具有極度叛逆的性格,他知道這個看似龐大的帝國其實內外交困,他見證了漢朝用女人換和平的屈辱,他體會過親情的割捨之痛,他在努力尋求改變的辦法。

後來,他見到了董仲舒,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了。後來,他開始重用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兩個儒生,進行了一些禮制改革。他不知道,這一切都被其祖母太皇太后竇太后注意著。

逆子漢武帝,不屈的靈魂

竇太后本身並不喜歡劉徹,又崇尚黃老思想,這與劉徹正在推行的儒家思想相左。竇太后十分生氣,大罵劉徹之後,開始粗暴干預朝政,迫使漢武帝劉徹革去趙綰和王臧的官職,停止改革。

劉徹第一次感受了當頭潑了一盆涼水的感覺,他也知道了他這個皇帝的權利有多大,不過是一個牽線木偶。劉徹自然非常生氣,但是他把這口氣嚥下去,劉徹深知,這位奶奶其實朝政的控制者,而不是一個皇帝的輔助者,更不是一個雄才大略者,而自己根本沒有實力與祖母展開較量。漢初呂后把持朝政的事實,讓劉徹徹底對皇宮的女性有了徹底的戒備,所以他在《罪己詔》裡悔恨了自己很多行為,卻在臨終一定要處死自己立下的下一任皇帝劉弗陵的生母。

劉徹明白不能與祖母對抗,那就讓老天與竇太后對抗吧!他深知祖母年事已高,沒幾年活頭了。自己還不到20歲,沒有必要與其爭個魚死網破。劉徹決定利用年齡的優勢,耗死祖母竇太后。

此後,劉徹反而更加尊敬竇太后,承認自己錯誤。大事小事,都要向竇太后稟告。權力慾望極強的竇太后,這才對這個孫子越來越滿意。一直到漢武帝劉徹即位的第六年,劉徹都積極配合竇太后的決策,甘願做一個執行者。

然而,就在竇太后剛剛駕崩後,劉徹開始了瘋狂的報復。他要求竇太后的兩個親信重臣負責操持竇太后的葬禮,這兩位重臣也確實盡心竭力,將葬禮辦得很好,朝廷上下都很滿意。卻不知已經中了劉徹的圈套。劉徹出手,他突然變臉,雞蛋裡挑骨頭,愣是說葬禮辦得不好,以此革去這兩個重臣的官職。其他官員還沒看出名堂,都暗自大誇皇帝孝順。

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漢武帝劉徹又連續罷了竇太后安排的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換上自己的人馬,大臣才慢慢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劉徹母親王太后原本還想效仿其婆婆竇太后,繼續把持或干預朝政。但此事之後,她頓時打消了這個念頭。看到以祖母竇太后為核心的強大的外戚實力瓦解了,母親王太后的外戚勢力也被震懾了。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還有一節漢武帝訓斥其母王太后的片段,劉徹把東西一摔,拂袖而去,只留下王太后猙獰的面目,大叫一聲:

劉徹,你這個逆子!

逆子漢武帝,不屈的靈魂

自此,漢武帝劉徹真正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此開始,華夏民族第一次開始了對遊牧民族的主動出擊,劉徹代表一個處於弱勢的農耕民族宣戰:

我漢室七十年來,對匈奴屢戰屢敗,以致士氣蹉跎,國威淪喪。這種局面,以後必須徹底扭轉!朕此戰,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和匈奴人,從此以後,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此後,他讓盤踞在草原的無數政權開始了對於華夏民族的畏懼,漢朝誕生了一句名言:明犯漢強者,雖遠必誅!

漢武帝雖然勞民傷財和匈奴作了一輩子鬥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但是,在另一方面,漢匈戰爭讓世人看到了中原朝廷的血性和強大,千百年來,這種觀念默默守衛者中國,在許多的歷史間隙為後世帶來了難能可貴的和平。

參考《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