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隱居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他是真心歸隱的嗎?

諸葛亮,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謀略者,從隆中出山之後就一直幫助劉備,讓毫無實力的劉備一下躋身三國行列,能夠與曹操和孫權抗衡,建造三足鼎立的天下。諸葛亮的實力和智慧是不容否定的,也是我們今天很多人想要達到的目標。但對於諸葛亮這個人,很多人認為在他未出山之前是具有很強的遠離政治的隱士心態,今天,就讓我們起來看看諸葛亮的這一心態到底是怎麼回事?

諸葛亮隱居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他是真心歸隱的嗎?

從三顧茅廬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住在距離偏遠的山區,就是不想和世間的政治和戰爭產生過多的瓜葛,他就像陶淵明一樣,只想過重度南山下的生活,如果不是劉備三顧茅廬打破了這一靜態,他可能一輩子都會在隆中住下去,過自己的隱士生活。但同樣在歷史視野當中,我們見到的諸葛亮卻是一個積極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從根本上講這根本就沒有改變諸葛亮是有隱士心態的。

諸葛亮隱居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他是真心歸隱的嗎?

首先,諸葛亮小時候所接受的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但與此同時他也深受道家思想的洗禮,所以在面對天下紛爭混亂不斷的情況時,他並沒有優先選擇利用儒家的思想去積極入有所作為,而是披上了到家的外衣,選擇和自然融為一體,住在隆中的茅草屋當中,讓當時想要爭奪天下的人找不到他,如果不是因為機緣巧合,劉備聽說了他的才華,他的這一心態不知道要持續到何時?所以我們可以說諸葛亮因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就想要學習道家的老子和莊周,遠離人世,親近自然。

諸葛亮隱居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他是真心歸隱的嗎?

其次,諸葛亮生活在一個隱士文化興盛的時代,他之所以有隱士心態,又可能是受到當時時代和身邊人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時代可以說是大動盪,很多知識分子不能夠進入統治階層,為統治階級服務,此時此刻,他們的思想便開始活躍起來,而儒家思想文化當中塑造的那一套治國平天下理論,從當時的社會現實出發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讓很多人灰心喪氣,不願意再去為統治階層或者說為政治服務,而是帶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躲入深山老林當中,開始過上了隱居人世的生活。而諸葛亮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被龐統稱之為"臥龍先生",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也屬於這一類人。

諸葛亮隱居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他是真心歸隱的嗎?

其三,從諸葛亮交友的過程當中也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具有隱士心態的。在劉備還沒有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在隆中的炒房當中居住了十年有餘,而在這十年當中,他結交了龐德公、龐統、黃承彥、石廣元等名人,而這些名人都是當時出了名的隱士,這也就是說諸葛亮周圍當時就已經形成了隱士群體。在他和這些人交往的過程當中,不管是生活上還是思想上都會受到這些人的影響,自然而然在長期的時間推移過程當中,他的內心深處也就建立起來了,這樣的一種隱士心態。

諸葛亮隱居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他是真心歸隱的嗎?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三顧茅廬之前的諸葛亮和從歷史事業當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形象並不相同,他是一個想要隱居深山老林的俠客,並不是想深居廟堂建功立業的政治家。如果這一點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確認的話,那麼在現實社會當中,我們對於諸葛亮的疑惑或者說是質疑就可以被解除了。至於後來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之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為劉家天下打拼,可能就是入市之後所建立起來的另外一種心態了。

諸葛亮隱居南陽,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他是真心歸隱的嗎?

當然了這些內容在今天來說也僅僅只是我們的揣測,並不像其他歷史事件一樣,有著詳細而清晰的記載,讓我們可以去查詢。,至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有怎樣的心態在今天已經完全不可以考據,我們能做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世葉去分析和探討,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以更加全面的角度認識三顧茅廬之前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解除人們對三顧茅廬的疑團。

不管諸葛亮是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還是一個為劉家天下殫精竭力的政治家,在今天來說都已經不重要了,畢竟這段歷史已經過去太久的時間,諸葛亮在我們的歷史進程和傳統文化過程當中,又始終是以一種正面積極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他這種積極應世的心態,從而讓自己有一個很正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