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看到有人將“羅生門”解釋為人間與地獄之間的門不覺好笑,讀者多去附會文學經典,何患無辭?“羅生門”本是平安京朱雀大道的北大門,歷史蒼茫,如今徒留一根上書“羅城門”的石柱立在那裡,為平安時代守節。

這種讀者與讀者之間的誤會,豈非也是“羅生門”嗎?

1950年黑澤明拍出《羅生門》,自信滿滿,在國內卻受冷遇,大家都看不懂《羅生門》。當時意大利電影公司駐日本的代表斯特拉•米傑利看了《羅生門》,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就向威尼斯電影節強烈推薦了《羅生門》,結果就獲得了當年的金獅獎。次年,《羅生門》又獲得了美國奧斯卡最 佳外國語片獎。 日本人這才對黑澤明高看一眼。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羅生門》爆得大名是人們對藝術的尊重,還是重塑丟失的民族自信心,這豈非也是“羅生門”嗎?

世間有真相嗎?所謂真相不過是為了粉飾門面。

01芥川龍之介自己的“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的母親精神失常,芥川始終認為自己終有一天也會發瘋,為了防止自己發瘋,他自殺身亡。他因為怕發瘋而自殺,才是真的瘋了。

對芥川龍之介來說,他到底瘋沒瘋呢?這又是一出“羅生門”。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芥川被稱為“從書裡走出來的作家”,35歲自殺身亡,創作時間不過十二年,忽焉而已。他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書齋中度過,人生經驗也多源於書本。故芥川的小說多取材於日本的歷史小說,架空時代背景,填充杜撰,以言說自己的種種思考。文字乾淨,結構精巧,不接地氣。

作家似乎有一種間接取材挪為己用的天賦。當年有人看了蘇童的《妻妾成群》驚為天人,不無擔心地對蘇童的妻子說:“你先生是不是很懂女人心?”妻子很淡然說道:“他還懂女人?”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常年“悟言一室之內”的芥川龍之介,曾對中國抱有浪漫幻想,從書上讀來的古典中國令他日思夜想。1921年芥川外派到中國採訪,目之所及與他想象的大相徑庭,他甚至嫌杭州“美國味”太重。

在張岱極度美化的湖心亭,他看到一人朝池塘裡撒尿,大驚失色。總之,芥川龍之介的中國之行十分不快。

芥川龍之介對中國的認知是從茶碗和刺繡中來的,陽春白雲自然見不得下里巴人。理想中國與真實中國之間的偏差,又是一重“羅生門”。

02竹林中的“羅生門”

武士,強盜和武士妻子對同一件事各執一詞,都有同一個原因,就是拼命保全自己的形象。

“形象”,多麼值得玩味的一個詞,虛偽又狡猾的一個詞。道德淪為祭品,又被每個人拿出來炫耀。道德的形象要通過犧牲道德塑造,真相撲朔迷離。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在三人的敘述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強盜多襄丸和武士都把武士妻子描述成挑撥離間的小人,她間接導致了武士死亡。

武士妻子生得婀娜多姿,微風吹起她的面紗,多襄丸見色起意。只有作案動機是確定的,其餘一概不知。在男人的眼裡,女人是禍端的始作俑者,一切皆因她而起,最後女人出家得善終。

作案動機即是事件真相,事情從一開始就顯露出端倪,真相是強者操縱弱者的結果。弱者不過是強者話語權中的一環,為其邏輯自洽服務,沉默屈服,不可辯白。弱者唯有隱遁退讓,被動尋求一方棲身之所,將傷害降到最低。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羅生門》中最痛苦的人莫過於武士,他對名譽最執著,故做了鬼也要自圓其說。

十八層地獄中,第一層地獄是拔舌地獄。誹謗他人,挑撥離間的都將被鐵鉗夾舌頭,慢慢拽出。不知武士有沒有受拔舌之苦,若已受刑,被巫師通靈後還能再次說謊,全劇到此便至高潮。

夫妻至情亦比不上自身名譽,私心扭曲了客觀現實,假作真時真亦假,事到如今,真相已然不重要了,每個人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自己的真相。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真相是最重要的嗎?武士的靈魂說自己是自殺而死,案子還有必要再追究下去嗎?強盜說他殺了武士,武士倒替強盜辯護說是自殺,豈不可笑?

真相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利益操縱真相,你聽到的看到的就是真相,至於他會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你並不能決定。真相的意義在於使各方相安無事,若非如此,還需要再打扮打扮,否則做鬼也不安心。

03大雨中的羅生門

在芥川龍之介的原著中,主角只有武士,強盜和武士妻子三個人。黑澤明則多加了一個敘述的主角——樵夫。

樵夫說他們三個都在說謊,自己說出了另一個版本的真相。樵夫說的是真相嗎?他偷了插在武士胸膛上鑲著珍珠的匕首,為了家裡人能有飯吃。武士的鬼魂說,自己昏迷時有人拔出匕首,自己流血身亡。若真如此,樵夫才是兇手。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行腳僧感慨道:因為人性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謊,甚至對自己撒謊。”語言是歧見的開端,真相可任意塗抹。先知早已看破,佛陀,孔子和耶穌都不曾著書立說,只是述而不作。門人一廂情願替他們作傳,惹得誹謗滿身,鍋還得祖師爺背。

大雨中的羅生門搖搖欲墜,面目猙獰,其下躺著一個嬰兒。雜工剝去嬰兒衣服,揚長而去。這一段取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在《羅生門》中寫一個下級武士為是否做強盜做思想鬥爭,他到二樓看見一個相貌極其醜陋,聲音像烏鴉一樣的老太婆在拔死人頭髮,拿去賣錢。武士起初指責老太婆發死人財,老太婆告訴他,正被她拔頭髮的女人以蛇肉冒充魚乾,吃的人都得瘟疫死了,他們也未必是好人。武士聽了扒下老太婆的和服逃走了。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和黑澤明在電影結尾想要闡述的是一個道理:人性之惡可以被體諒。平靜地敘述個人的苦難比高高在上地批判,更震撼人心。對惡的寬容實質上是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個人在時代大環境下被逼到絕境時,談論道德是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殘忍。

《竹林中》和《羅生門》都創作於大正時期,彼時日本地震,瘟疫頻發,經濟蕭條,民不聊生。芥川龍之介哀民生之多艱,訴諸筆端,便有了滿紙苟且。

將真實的人性暴露在眾人面前,就是對人最大的尊重。走筆至此,想起一則逸事。

某次賈樟柯在國外放映自己的電影時,有留學生當場站出來指責他,說他為什麼總愛拍一些窮鄉僻壤來展示中國的落後,而那些光鮮亮麗的場景如此之多你卻偏不拍?你的目的是不是取悅外國人?是不是為了拿獎?

賈樟柯一笑置之。這位留學生搞錯了對象,張藝謀才是他說的那種人,如今被奉為“國師”。偉大的批評家都是愛國者,那些急於歌功頌德者都是投機分子。

《羅生門》:真相才是世間最大的謊言


電影《羅生門》最後,雨過天晴,樵夫收養了嬰兒。和尚說:“虧得你,我又可以相信人了。”仔細品味不難發現,武士,強盜和武士妻子,都把責任推到自己身上,從這一點來看,他們還是值得敬佩的。

黑澤明與芥川龍之介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他在芥川龍之介原有的陰翳之上,送來了一縷微光。

在齷齪不堪的一生中,做一兩件拿得出手的善事,便可堂而皇之地稱之為“人”了。像“貧而樂,富而好禮”之類的說辭,大概只存在於書本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