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表明,这么“奖励”孩子,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最近,刚上三年级的儿子着实让我伤透了脑筋。平时,小家伙有些懒惰,于是我和孩子爸爸变着法的想让孩子勤快一点。经过很多方法的实验,我们发现给孩子提供一些物质奖励会很快的得到孩子的回应。于是就有了刷碗就给一块钱的约定。本来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孩子也勤快了,但是最近孩子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他觉得一块钱有点少,于是问我说“可以2块钱吗?”在得到拒绝的答案后,孩子放下了手里碗,拍拍手说“好吧,那我不干了!”让我和孩子爸爸着实郁闷。

科学研究表明,这么“奖励”孩子,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状况,本来实行的好好的物质奖励教育,却激发了孩子做事讲条件的性格。当条件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反而更加抵触父母的要求。就拿做家务来说,孩子是家庭的成员,理应分担部分家务,但是因为父母的奖励孩子的办法,反而让孩子变得贪心。

科学研究表明,这么“奖励”孩子,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其实,奖励的方式没有错,不过是家长用错了方法,相比物质方面的奖励精神奖励的效果更加持久。孩子也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因为精神奖励让孩子获得了更多的行为乐趣。可以看出家长面对“奖励”孩子可是又爱又恨,那么究竟“奖励”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一、2个实验告诉你,为什么“奖励”的效果越来越差!

前段时间在书中看到了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中一个德西效应。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大学生分成两组解题,在开始阶段,大家都无报酬的开始解答。到了第二阶段,一部分学生被告知每解答一题就奖励一美元;第三阶段,学生们可以休息也可以继续,但是都不会得到报酬。结果,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被奖励的学生表现的很积极,到了第三阶段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继续答题,而没有奖励组反而有很多人对答题很感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这么“奖励”孩子,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另一个实验是蜡烛实验,研究人员把蜡烛、一盒图钉、火柴放在桌子上,要求人们把蜡烛钉到墙上,但是不可让蜡油落到桌子上。经过思考人们想到把装图钉的盒子当成烛台钉到墙上,然后在盒子上放上蜡烛,这样问题解决了。于是研究人员把另一批实验者分成两组,一组要求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可以获得奖励,而另一组则没有结果奖励组反而要慢许多。之后,研究人员把图钉与盒子分开放在了桌子上,这样问题就简单了许多,这时候奖励组则快了许多。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物质奖励使得原本人们会感兴趣的事物因为得不到奖励而不愿意进行下去。另外,提供物质奖励后人们对简单的行为完成度更高一些,但是对一些需要想象力的行为却表现得很欠缺。

科学研究表明,这么“奖励”孩子,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可见物质奖励并非是完全奏效的,在某些情况下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完成度。比如说在限制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物质奖励”都有哪些危害?

前两天和张姐聊天,张姐吐槽孩子是个小机灵鬼。原来孩子爸爸想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就和孩子说如果和自己打一场乒乓球就给孩子5块钱,孩子可以拿这些钱买玩具。孩子一开始很高兴,每天都缠着爸爸要打乒乓球。结果有一天,孩子突然不找爸爸打球了,爸爸很纳闷,孩子很自然的说“我买玩具的钱已经攒够了!”

物质奖励可以很快的得到孩子的回应,但是这种回应的时间有一定的期限。并且这种奖励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孩子会把劳动和奖励挂钩,本应该完成的任务变成了付报酬才实施的工作。并且还有“涨价”的风险,这也使得孩子的先发过于物质化。另外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也受到影响,失去积极主动探索的热情,也就是说外部刺激阻碍了孩子内在的学习欲望。

很多家长认为物质奖励可以使得孩子的行动力变强,但是事实上,却造成了孩子行动力的阻碍。物质奖励更多的带有功利行为,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显然不适宜。

三、真正长期有效的奖励是“精神奖励”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讲述的是一个斯坦福妈妈的故事,陈美玲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曾经是歌手出身,但是如今是斯坦福的博士,在育儿方面颇有心得。在她的观点中,教育孩子不建议使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并且认为只要孩子用得着的东西,父母就应该去提供,而不是以孩子完成各种任务为要挟。并且在她的教育下,她的三个孩子都成功的进入到了斯坦福进行学习。

奖励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家长不要进入奖励单纯指的是物质奖励的怪圈。精神方面的奖励更加能够得到孩子的长期回应和有效反馈。

精神上的奖励可以减少孩子的功利心,同时有助于孩子自发的形成对事物的热爱。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加有深远的意义。精神奖励可以是夸奖也可以是拥抱,总之是为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科学研究表明,这么“奖励”孩子,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四、做好“精神奖励”,让孩子更优秀,家长应该这么做

前几天和闺蜜聊天,闺蜜说现在孩子养成爱刷牙的习惯和自己的奖励教育关系很大。原来孩子对刷牙非常的抵触,闺蜜决定采用奖励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闺蜜的奖励也很有意思,比如说“宝宝乖乖刷牙妈妈可以给你讲个你没听过的故事!”孩子听后便乖乖的刷牙去了。

可以看出精神上的奖励更加能够引起孩子们的积极回应,精神奖励可以做到从内在行动力上的改善和提升。精神奖励让孩子更加优秀,也让家长的教育效果更加持久。

01

不定期的更换奖励的内容

当孩子习惯于一种奖励后就很容易对这种奖励方式形成抗体。比如说“宝宝你很棒!”孩子挺多了便也不觉得是一种激励了。

02

注意表扬的方式

在对孩子提出表扬时,家长尽量对过程进行描述,不要只专注于结果。这样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的认可,孩子会更加的受用。

03

鼓励的话语有内容

很多家长在鼓励孩子的时候更多时候会说“加油!”这样的鼓励显得过于简单。当父母对鼓励的内容加以丰富的时候,这种情感上的激励更加有效果。

奖励孩子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并非是简单的“做得好给你一块钱!”这样的物质激励。家长们更加应该探寻孩子内心世界真正需要的情感诉求,有针对性、区别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注重精神上的奖励才孩子才能够真正的成长。

物质奖励见效快也失效快,父母的教育并不应过多的依赖物质奖励。大家对奖励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其他的建议?对激励孩子的行为您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内留下您的观点参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